第三编 明代戏剧


  第一章 明初戏剧(1368—1464)

  第一节 明初政治及对戏剧的影响

  公元1368 年,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由农民起义领袖而成为皇帝,对农民起义原因有较为深刻的体会。他说:“民急则乱”,因此注意与民休息、发展经济,如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抑制豪强、扶持工商等,使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朱元璋之后的几个皇帝成祖、仁宗、宣宗等朝也继续这一方针,于是明初社会渐趋稳定繁荣。
  但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并未给戏剧文学带来新的生机,杂剧沿着元末脱离现实的颓势发展,剧坛上充斥着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和点缀升平之作。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表面的繁荣掩盖了社会矛盾;二是与统治者对文化的控制政策有关。这一控制政策主要是:1。宠络。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六年(1373)开设文华堂招揽人才;明成祖朱棣集天下文士两千多人编纂工程浩大的类书《永乐大典》,笼络了大量文士并消耗了他们的主要精力。
  2。禁锢思想。以八股取士,以程朱理学规范人们的思维。把《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定为“国子监、天下府州县学生员”的必读书。考试专据朱熹注《四书》、宋儒注《五经》命题。考生须遵循一定格式、字数“代古人语气为之”,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限制了文人的创造性。
  3。大兴文字狱。不少人因诗文中某些字句触犯了忌讳而遭杀戮。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等均为此而死,因此文人学士谨小慎微,少说政治。
  4。法律干预。《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说:“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运用法律手段限制戏剧内容,只许演有利于统治者的道德教化之类的东西。
  故此,明初戏剧数量虽不少,但主要倾向是歌功颂德、消遣享乐及道德说教。

  第二节 主宰明初剧坛的杂剧

  戏剧发展到明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传奇。①所谓传奇,就是指明清时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剧,是由宋元南戏发展来的。
  在谈到中国戏剧发展状况时,人们往往说“元杂剧、明传奇”,其意即元明两代主宰剧坛的戏剧样式不同,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在明初数十年,剧坛仍是杂剧的天下,传奇的势力尚未滋长起来。
  据完成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朱权的《太和正音谱》载,仅洪武① 宋末元初人张炎的一首《满江红》词注中,已将南戏称作传奇。但明代时人们才较为普遍地把南戏叫做传奇。也有人认为昆山腔兴起后的剧本才称传奇。此说证据不足。本书取通行说法。(1368—1398)时期较有名的杂剧作家,就有十六人。他们是: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汤舜民、王文昌、蓝楚芳、陈克明、李唐宾、穆仲义、贾仲名、杨景言、苏复之、杨彦华、杨文奎、夏均政、唐以初。另外,与《太和正音谱》大约同时的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还提到一些杂剧作家如丁埜夫、朱经、金文质、陈伯将等。下面,我们择其重要者作一简单介绍。
  王子一,生于元末,生平事迹不详。今存杂剧《刘晨阮肇误入天台》(一作《误入桃园》)。写汉末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居,半年后归乡,则乡邑零落、已隔十代了。其事本于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另《名山记》,《天台山志》等书也有记载),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剧作“风神苍古,才思奇瑰。”
  刘兑,字东生,事迹亦不详。有杂剧《金童玉女娇红记》传世,事本于元宋梅洞的传奇小说,写申生与娇娘的恋爱经过,具有反封建意义。但结尾假手于仙人,使男女主角团圆,把悲剧变成喜剧,不符合实际,削弱了思想深度。《太和正音谱》称刘东生剧“如海峤云霞”“熔意铸词,无纤翳尘俗之气,迥出人一头地,可与王实甫辈并驱。。”显然是有些过誉了。
  杨讷,原名暹,字景言,一作景贤,号汝斋,蒙古人,由元入明,从姐夫杨镇抚之姓。现存杂剧二种:《西游记》和《马丹阳度脱刘行首》。前者写三藏法师取经故事,虽布局及人物描划尚嫌粗糙,但孙悟空富有正义感和幽默性格还是鲜明的。这个剧对吴承恩小说《西游记》有影响。《马丹阳度脱刘行首》则为常见的度脱剧(按:度脱,谓使人解脱人世苦难,到达神仙境界),无甚特色,《太和正音谱》评其剧作风格“如雨中之花。”
  贾仲明(1343~1422 以后),一作仲名,号云水散人。山东临淄人。他学识渊博,善长吟咏,于乐章隐语尤精,《录鬼簿续编》传为是他所作。《续编》录元末明初戏剧作家七十一人,杂剧一百五十余种,是研究元明之际杂剧的重要参考资料。贾仲明现存杂剧四种:《荆楚臣重对玉梳记》、《萧淑兰情寄菩萨蛮》、《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吕洞宾桃柳升仙梦》。其中《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对初恋少女内心情感及主动性格写得比较成功。《太和正音谱》称其作品“如锦帷琼筵”。
  另外,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杨文奎的《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李唐宾的《李云英风送梧桐叶》、刘君锡的《庞居士误放来生债》等亦都是如今尚存的、当时就较著名的作品。
  以上介绍的之外,明初杂剧作家中最应提及的,是两位年辈较小的罍王。其一是宁献王朱权(1378—1448),他号臞仙、涵虚子、丹邱先生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个儿子。他共著杂剧十二种,今存两种:《冲漠子独步大罗天》、《文君私奔相如》,前者为讲神仙道化的“度脱剧”;后者讲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事,内容艺术均无过人之处。朱权的主要贡献是他所编的《太和正音谱》。《太和正音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曲谱,附有元代及明初杂剧作家、作品名称、戏曲术语及唱曲论述,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很有参考价值。后来(明)范文若的《博山堂北曲谱》、(清)李玉的《北词广正谱》等都是参照《太和正音谱》稍加增订、重编而成的。
  其二是周宪王朱有燉(1379—1439),他是周定王的长子,号全阳子、老狂生、锦窠老人、诚斋等。他共写杂剧三十一种,全部保存下来了,总名《诚斋乐府》。《列朝诗集》说他的剧作“音律谐美。流传内府,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曰:‘中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日本青木正儿将他的杂剧分为五类,一是“道释剧”,如《惠禅师三度小桃红》、《李妙清花里悟真如》、《小天香半夜朝元》、《瑶池会八仙庆寿》、《张天师明断辰钩月》等等,多写神仙度脱、庆寿之类故事。第二是“妓女剧”,如《刘盼春守志香囊怨》、《兰红叶从良烟花梦》等等。朱有燉的这类剧,大都有一个固定模式:一妓与秀才相爱,一富豪要夺此妓,鸨母贪财逐秀才逼妓归富豪,妓坚不肯,中经诸多波折,终以妓与秀才团圆结束。其中唯有《香囊怨》别具一格,不以团圆告终。它写妓女刘盼春与周恭相恋,周父知道后将周恭软禁起来,刘遂以卖唱为生。周恭便偷寄情书与刘,刘将情书珍藏于香囊之中。后鸨母逼刘嫁给早就垂涎于刘的盐商陆源,刘便自经而死。周恭闻讯前往,见火葬时独存放他情书的香囊不被烧去,周恭至为感动,立志终身不娶。其中对妓女屈辱的生活写得比较深刻。第三是“牡丹剧”。如《洛阳风月牡丹仙》《天香圃牡丹品》、《十美人庆赏牡丹园》等,剧情大都简单,歌舞场面较多,似为供宴饮赏花之用。四是“节义剧”。如《清河县继母大贤》、《赵贞姬身后团圆梦》等。这类剧大都是“借歌颂妇女的坚贞不屈的爱情和母亲高贵品德的幌子,来大力宣扬封建伦理观念的。”①如《继母大贤》写王谦王义为异母兄弟,后母所生子王义杀人,王谦替弟认罪,后母却为前妻子王谦洗雪,将己子王义送交官府。为官者感动,表彰其母德。《团圆梦》歌颂赵官保殉父母指腹所定之未婚夫钱锁儿的行为,让钱赵在死后团圆。道德训戒目的都十分明显。五是“水浒剧”。如《黑旋风仗义疏财》、《豹子和尚自还俗》。前者写梁山好汉李逵等对被恶官赵都巡欺侮的李古拔刀相助事。剧中写权豪势要赵都巡借催交官粮欺害百姓,要强娶李古女儿;李古有冤不去官府而去梁山告状等,对封建社会阴暗面有所揭露,歌颂了梁山好汉的侠义性格。但对梁山英雄的行为也有歪曲之处,如又写张叔夜招安,宋江李逵投降去打方腊等,这种歪曲在《豹子和尚自还俗》中更明显。该剧写鲁智深因“擅自杀害了平人”被宋江“打了四十大棍”而负气出家,宋江以各种办法劝其还俗之事,它借鲁智深之口说梁山好汉“风高时杀人放火,月黑时窟剜墙”等等,明显地表现了作者与农民起义力量对立的封建罍王立场和“泓宣教化”的创作目的。此外,朱有燉还有几篇上五类难涵盖的戏剧,如《关云长义勇辞金》、《判官乔断鬼》、《孟浩然踏雪寻梅》等,其中《关云长义勇辞金》最有名,写关羽离曹而去之事,据说其第四折[货郎儿一转]:“凉时节秋风八月。。”一曲,近代湖南高腔仍能传唱。
  总之,朱有燉杂剧在当时名声颇大,但今天看来,内容上可取之处不多,不过他在杂剧形式上却很有贡献。他的剧作虽大体上能遵守元人规范,但不少作品已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本以及生或旦一人独唱到底的限制,采用合唱、对唱,甚至旦唱南曲、末唱北曲等新唱法,对后来南杂剧及短杂剧的形成均有影响。而且他的杂剧音律和谐,与舞台表演结合紧密,适于搬演,对戏剧舞台艺术的发展,亦有贡献。
  综上可见,明初杂剧作家作品都为数不少,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贵族罍王及其御用文人为主要作家等原因,所以多为歌功颂德、消闲享乐之作,有思想价值的东西不多,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杂剧形式的革新。这种革新虽① 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能为杂剧发展注入一些新鲜血液,但终究是不能挽救它江河日下的气数的。在明初杂剧主宰剧坛的同时,元末出现的《荆》、《刘》、《拜》、《杀》及《琵琶记》等南戏经改编后仍在各地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