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元代前期的杂剧  (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号巳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县)等不同说法。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

  汉卿的生平,史无完整记载,仅能从一些零星片断的材料中知道他大约生于金末(1230 年前后)。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年,关汉卿作过[双调大德歌]小令十首,其中有“唱新行《大德歌》的句子,因而一般认为他大约死于大德年间。元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一作“太医院户”。元代未设“太医院尹”这个官职,因此有人说:“很可能他只是一个普通医生,或是属于太医院的一个医户。”(《中国戏曲通史》)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元末熊自得的《析津志》则把关汉卿列入《名宦传》中。并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证之以他自己写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他确实是一位风流倜傥,性格倔强而又多才多艺的人。关汉卿在大都时,组织了“玉京书会”,与当时一些著名散曲作家杨显之、纪君祥等交往甚厚。常在一起评改作品,商酌文辞。关汉卿长期生活在瓦舍勾栏之中,和当时一些著名的演员也有交往;并“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亲自粉墨登场,参加演出,把自己的案头之作,付之实践。元灭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关汉卿曾到过杭州一带,写过[南吕一枝花·杭州景],描绘了杭州城“绣幕风帘”,“人烟凑集”的繁盛风貌和优美的景致。
  关汉卿是一位“绝意功名,不屑仕进”,全身心从事于杂剧创作的伟大戏剧家。明朱权推关汉卿为杂剧之祖,认为他是杂剧的始创者。贾仲明称他是“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当时戏剧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据各本《录鬼簿》的记载及其他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共创作杂剧67 种和许多散曲。他的杂剧,散佚很多,现仅存18 种。其中,有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之手,尚无定论。关汉卿的散曲,主要散见于《阳春白雪》和《太平乐府》中。现存套数12,小令35,其中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离愁别恨的抒写。

  第二节 揭露、批判黑暗现实的大悲剧——《窦娥冤》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对元代黑暗社会的揭露;有对统治者罪恶行径的批判;有对英雄壮烈行为的歌颂;有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还有官场公案传奇等等。有悲剧、有喜剧、也有社会历史剧。悲剧大多能揭露社会的黑暗与官吏的残暴,讴歌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读之摧人泪下;喜剧则充满幽默滑稽和辛辣的讽刺色彩,阅后让人拍案叫绝;历史剧则慷慨悲壮,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关汉卿的悲剧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最突出。这类杂剧提出了元代社会最基本,同时又是最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即统治阶级同广大被压迫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昏庸残暴。《窦娥冤》是其中的代表。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主要描写窦娥一生的悲惨遭遇。三岁丧母的端云(后改为窦娥),跟随穷书生的父亲窦天章一起生活。由于贫困,窦天章曾向蔡婆借过二十两银子。如今连本带利要还四十两。因无力偿还这笔债,只好把七岁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做童养媳。不久,窦天章就上京赴考去了。
  端云到蔡家后,更名窦娥。十年以后和蔡婆的儿子成婚。不料,结婚不久,丈夫便死了,婆媳二人相依度日。一天,蔡婆出门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企图用绳子将她勒死,以谋财害命。恰逢张驴儿父子路过,救了蔡婆。张驴儿父子于是趁机闯进蔡家,强迫蔡家婆媳嫁与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父子便赖在蔡家不走。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霸占窦娥,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转而诬陷窦娥。楚州太守桃杌,昏无能,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窦娥,要她招认毒死张老头的事实。在官府的严刑逼讯,并要毒打蔡婆的情况下,窦娥为救护蔡婆,违心地招认了,结果被判处斩刑。临行刑前,窦娥对天发下三桩誓愿:一是刀过头落之后,一腔热血飞洒在丈二白练之上;二是六月天降瑞雪三尺,以掩盖她的尸体;三是楚州大旱三年。想以此三事来证明她确实冤枉。后来这三桩誓愿都一一实现。
  三年之后,朝廷派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在审理旧案卷时,窦娥鬼魂告状,向父亲诉说了自己的冤情,终于得到了昭雪。
  《窦娥冤》的创作构思和题材来源无疑与“东海孝妇”(见《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有关。但关汉卿在编写过程中,仅用了“大旱三年”和平反冤狱的框架,结合元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他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观察体验,不但写出了一部元代杂剧中最有代表性、最震撼人心的悲剧。而且还十分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光辉的艺术形象。
  窦娥本来出生在一个“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秀才之家。但因家境贫困,靠借债过活。加之幼年失母,七岁离父,抵债给人做了童养媳。幼年的遭遇就够悲惨的了。好不容易盼到了成年,与丈夫圆房成婚。不久,丈夫死去,自己又成了年青的寡妇。婆媳二人相依为命,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时的窦娥,与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无甚区别。她虽然受到过接二连三的悲伤事件的打击,但却心如死灰一般,终日“情怀冗冗”、“心绪悠悠”。她不怨天,不尤人,相信鬼神和怪自己的命不好,甚至怀疑自己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才招致了今日的祸灾。她唯一的希望和追求是:安分守己,好好侍养婆婆,做过“孝女、节妇”,“早把来世修”。佛家的轮回报应,儒家的贞节、孝道等等枷锁,沉重地套在这位年青的寡妇身上。她痛苦地活着、呻吟着,虽对社会无益,但也无害;对别人更不至于构成什么威胁。这时的窦娥,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封建社会的“孝女”、“贞妇”典型。
  暗无天日,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绝不会因为被统治者的安于统治者对他们的统治而厚待之。恰恰相反,往往是强者对弱者施加更残酷的宰割手段。恶棍张驴儿父子的突然出现,不仅打破了窦娥过平静的生活和幻想,而且把毫无思想、精神准备的窦娥推向了社会矛盾的漩涡。更成了窦娥性格、命运陡转的契机。恶棍无赖张驴儿父子,趁人之危,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威逼蔡婆招他们父子作丈夫,不然将用绳子勒死她。蔡婆无奈,只好认他们父子做了“接脚女婿”,造成引狼入室的严重后果。
  窦娥却和懦弱的婆婆截然不同。面对这突然降临的灾难,再也不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了。她一方面苦口婆心地劝婆婆要“贞心儿自守”,同时对张驴儿的无礼行为进行反抗——用力把张驴儿推倒在地。这一劝一推的简单动作,显示出窦娥善良和不甘屈辱的刚烈性格。当张驴儿诬指她药死他父亲,并进一步威逼她“官休”还是“私休”时,窦娥坚决选择了“官休”。这一行动不仅进一步突出了窦娥不与恶势力妥协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官府仍抱有幻想。甚至相信封建的王法是“明如镜,清如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的。窦娥何曾知道,元代的官吏十之八九是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当时有一首《无禄员》的诗这样写道:“尊卑品级有常调,三年月日无俸钱。。。宁将贪污29 受赃私,不忍守廉家菜色。”(朱德润《存复斋集》)短短四句,概括出了元代吏治的腐朽,官场的黑暗。难怪那位楚州太守要见钱眼开,口称“告状来的要金银”,“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反而向告状人下跪了。剧作家这一漫画式的勾勒,不无讽刺地勾画出了元代官场的真实情景。
  “千般拷打,万种凌逼”,虽使窦娥的肉体受到极大的折磨:“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肉都飞,血淋漓”,“才苏醒,又昏迷”。但始终未能使窦娥招认屈服。相反,桃杌的严刑、皮鞭,却打破了她对官府的幻想,激发了她强烈的复仇意识。“我做了箇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既表现了窦娥的新觉醒,又把这一悲剧推向了新的高潮。剧本第三折,既是整个悲剧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的高潮。窦娥的不屈、反抗性格在该折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为了突出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而又倔强的反抗性格,剧作家特地安排了三种场面;即押赴刑场时的途中哭诉;刑场与婆婆哭别和三桩誓愿。三种场面,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如途中哭诉,主要是通过窦娥凄厉、激越的抒情独唱,感人肺腑的控诉,以及震天撼地的抗议、怒骂,使戏剧冲突达到异常激烈的程度。窦娥的性格也由对官府的清明抱有幻想,发展到对吃人的社会感到绝望。从而发出了对天地、鬼神、日月的埋怨和愤怒的呵责:“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过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对日月、天地、鬼神的否定,实际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场,甚至封建社会的怀疑和否定。充分表现出窦娥大胆的反抗精神,和性格中“刚”的一面。“刑场哭别”,通过窦娥如泣如诉的与婆婆诀别的场面,显露出她那无与伦比的善良品格,和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作者仅用[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就把窦娥婆媳之间生离死别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从而加浓了悲剧的情调。如果说刑场哭诉是哀怨的低诉,有如万转千回的潺潺流水的话;那么,临刑前三桩誓愿的提出,就如大江奔腾,一泻千里,苍凉悲壮。从而使该剧的悲剧氛更加浓烈。
  三桩誓愿的提出和初步实现,既包含着窦娥对冤屈的强烈抗争和复仇意志;又表现了她对黑暗势力的有力控诉:“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特别是第四折,通过窦娥的口发出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的怒吼,表达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亿万被压迫人民发自内心的呼喊。至此,窦娥的形象最后完成了。现在的窦娥,再也不是一个可怜的,引起人们十分同情的弱者形象。而是一位胸怀满腔复仇怒火,敢于斗争,敢于反抗,能激励千百万被压迫者,受迫害者奋起的典型妇女形象。窦娥的悲剧,虽然仍是一个被压迫的善良者被毁灭的悲剧,但它给人们留下的不单纯是凄凉和悲伤,而是通过窦娥的被毁灭,产生一种激励人们奋起抗争的情感。从而达到悲剧艺术中一种悲壮、豪迈美的境界,而不是给人以低沉、恐怖和阴森感觉。所以王国维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宋元戏曲考》)。
  蔡婆的形象比较复杂。她懦弱怕事,稍受威胁就甘心忍辱受屈。她的一生,说来也是比较悲惨的:丧夫失子,受人欺侮。晚年更是孤苦零丁。蔡婆又是一个高利贷剥削者。关汉卿对她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并且随时把她作为不向暴力屈服的窦娥形象的陪衬。剧中还有几个反面人物,作者也能紧紧抓住这些流氓恶棍的无赖行径,用很少的笔墨,就勾画出他们的丑恶嘴脸。张驴儿父子,不用说是典型的无赖之徒。他们以救得蔡婆一命,便趁机要挟蔡婆,并赖在蔡家不走,要蔡婆婆媳嫁给她们父子。窦娥的悲惨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造成的。赛卢医更是一身充满了无赖气息。从他的上场诗就可闻到他的无赖味。他自白说:“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又说:“小子太医出身。也不知道医死了多少人,何尝怕人告发。”因此,他才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企图用绳索勒死蔡婆婆。还有那个见钱眼开,草菅人命的审案太守桃杌,更是一个无赖透顶的家伙。他自称“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在这些人身上无不体现出邪恶的黑暗势力对人民群众的迫害。关汉卿对他们的揭露和批判,也就是对元代黑暗社会和封建统治集团的鞭挞。
  《窦娥冤》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第三折中提出的三桩誓愿,竟能感天动地,得以一桩桩实现;第四折窦娥鬼魂上场,昭雪冤案等都是。这有助于主题的逐步深化;表现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以及真理不可战胜的力量。另外,关汉卿还在《窦娥冤》这一大悲剧中插入一些带喜剧性的场面,使全剧悲喜相间。如第二折中有这样一段对白:(孛老云:)孩儿,羊肚汤有了不曾?(张驴儿云:)汤有了,你拿过去。(孛老将汤云:)婆婆,你吃汤儿。(卜儿云:)有累你。(做呕科,云:)我如今打呕,不要这汤吃了,你老人家吃罢。(孛老云:)这汤特做来与你吃的,便不要吃,也吃一口儿。(卜儿云:)我不吃了,你老人家请吃。(孛老吃科)
  这是蔡婆在无可奈何之下,让张驴儿父子入了家门。一次蔡婆因生病想吃羊肚汤,窦娥把做好的汤送去后,张驴儿想趁机药死蔡婆,达到霸占窦娥的目的,在汤里放了毒药。谁喝了谁就得丧命。这原本是气氛十分紧张的一场戏,作者却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插入这么一段喜剧性的情节。在这个既不是夫妻,又不是亲戚的不伦不类的家庭中,蔡婆与张驴儿的父亲竟然好似夫妻般地相互谦让了起来。一个说请婆吃,一个道,有累你,你请吃。这实在是悲中见喜,喜中见悲。
  《窦娥冤》杂剧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早在明代就被叶宪祖等改编成《金锁记》传奇。以后的昆曲、京剧、评剧、豫剧、川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都有改编演出。有的改编成整本戏演出,有的改编其中的某几折。《窦娥冤》又是我国古典戏剧中最早被介绍到国外的,并有多种外文译本介绍此剧。当今,《窦娥冤》更被编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

  第三节 包公戏——《鲁斋郎》、《蝴蝶梦》

  《鲁斋郎》和《蝴蝶梦》也是关汉卿现实主义悲剧剧作中的著名作品。
  深刻地描写了广大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生活。
  《鲁斋郎》,全名《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写权贵势要鲁斋郎,依仗皇帝的宠信,无恶不作,到处鱼肉人民。他见银匠李四之妻长得漂亮,便强行带回家中玩弄。并扬言“不拣那个大衙门里告我去!?”郑州六案孔目张珪,说来也是一个人见怕三分,炙手可热的官吏。但一见鲁斋郎不仅会吓得心惊胆颤,连忙下跪赔罪,而且,还得乖乖地将自己的妻子送到鲁宅去。李、张两家就这样被鲁斋郎弄得妻离子散。
  鲁斋郎更是一个“胆有天来大”,“为臣不守法,将官府敢欺压”、“将百姓敢踿踏”的骄横姿纵的恶棍。他“嫌官小不为,嫌马瘦不骑”,凶残毒狠,“动不动就要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这个花花太岁,“浪子丧门”,最后还是龙图阁待制包拯,用“鱼齐即”的假名,瞒过了皇帝,才智斩了他。《蝴蝶梦》,全名《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写皇亲子弟葛彪的横行霸道。王氏三兄弟的父亲王老汉,上街为儿子买纸笔,被权豪势要葛彪活活打死。王氏兄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齐动手,也将葛彪打死。为此,兄弟三人中要有一人去偿命,他们都争着说自己愿意去偿命。这倒使审判官包拯犯了疑。包拯在审讯前曾梦见两只蝴蝶坠入蛛网,被一只大蝴蝶救走。又见一只小蝴蝶也坠入了蛛网,而那只大蝴蝶却见死不救。包拯从梦蝶中受到启发,知道这其中必有冤情。经过详细的审问,终于真相大白。原来王母让去偿命的小儿子却是她的亲生儿子,老大老二都是前房所生。包拯深受感动。最后用一个犯有死罪的偷马贼顶替了王氏兄弟的罪名,使兄弟三人保全了性命。《鲁斋郎》和《蝴蝶梦》两部作品都是描写以“权豪势要”、皇亲国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残酷迫害,十分富于现实意义。在元代的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个受到皇帝疵护,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和行政约束的特权阶层。他们是皇亲、国戚、勋旧、宠臣,甚至包括这些人的家族、子弟等,都享有种种特权。他们不仅可以随意欺榨、鱼肉普通老百姓,而且连下级官吏也要惧怕他们三分。《鲁斋郎》中的张珪不就是活生生的典型吗?张珪幼习儒业,后来做了衙门里掌管文书的小吏。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他“手握刀笔,擅权营私”;“冒支国俸,滥取人钱”;往往“逼得人卖了银头面”,“典了旧宅院”、“爷娘冻馁,妻子熬煎”。张珪不仅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家财积有数千”;而且还沉溺娼楼,“烟花受用,风月流连”。说来也是一个爱色贪财的家伙。他胆小怕事,十分懦弱。鲁斋郎要霸占他的妻子,虽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愤怒的控诉,但却不敢起来斗争,只得乖乖地把妻子亲自送到鲁斋郎的府第;鲁斋郎把玩腻了的银匠李四之妻娇娥赏赐给他时,他也屈辱地接受下来。作者对张珪那种在鲁斋郎威逼之下难于屈从,但又不得不屈从,以及无力反抗的懦弱性格和矛盾心理,作了细腻深刻的描绘。直到他发现娇娥即是李四之妻时,这种矛盾的心理达到了顶点。这时的张珪已是万念俱灭,决心脱离尘世烦恼,出家去当和尚。从鲁斋郎的威逼,到张珪的出妻,再到张珪的出家学道,完整地表现了这一悲剧的产生、发展,直至结局的全部过程。最后虽然由包拯智斩了鲁斋郎,张珪、李四两对被拆散的夫妻得以重新团园。但他们的家庭和夫妻的恩爱毕竟被鲁斋郎弄得家破人亡过。关汉卿正是通过鲁斋郎的形象和李四、张珪两家的不幸遭遇,突出地表现出封建治者凶横残暴的特征,和穷凶恶极的掠夺行为。鲁斋郎的形象,无疑地打上了元代社会现实的烙印。
  《蝴蝶梦》中的葛彪与鲁斋郎十分类似,也是一位特权阶层的人物。他骑着高头大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甚至打死人可以不偿命,只当是“房檐上揭片瓦相似”,“随你那里告来”。这种蛮横无理,有恃无恐的口气,我们不仅在《鲁斋郎》中已经听到过,还可以在刘衙内、刘得中的口中听到(《陈州粜米》);更可以从《望江亭》、《救风尘》、《生金阁》等杂剧中“权豪势要”杨衙内、周舍、庞衙内等的口中听到。关汉卿塑造了一大群这样的反面人物形象,并在他们恶贯满盈时,又都一个一个地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那些横行霸道而又不受法纪制裁的封建统治者的痛恨。同时也是对“权豪势要”们打死人不偿命的否定;更是关汉卿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当然,在这些作品中的被迫害者,最后都是依靠清官的力量才得到好结果的。这是作者无法逾越的历史局限。《鲁斋郎》、《蝴蝶梦》仍不失为现实主义的悲剧作品。因而都曾被京剧、评剧等不少剧种改编演出,至今不衰。

  第四节 妇女戏——《救风尘》、《望江亭》

  关汉卿的喜剧作品,大都以妇女生活为题材。尤其是以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压迫、被凌辱最深的妓女生活为题材者居多。比较著名的有《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望江亭》等。
  在元代,统治者的掠夺除土地之外,就是以妇女为对象。因此,广大妇女除要受与男子相同的奴役外,还是被统治者侮辱玩弄的对象。所受压迫、痛苦远甚于男子。通过妇女问题,可以看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本质。关汉卿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现存杂剧中,保存了不少以妇女为主人公,描写她们富于坚韧的斗争精神,机智的斗争手段,最后获得斗争胜利的优秀剧本。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杂剧中以妓女为题材的著名喜剧作品之一。主要写妓女宋引章,不甘受屈辱,一心想从良。并已有一个老实本分但无财产的穷秀才安秀实追求她,并已订下婚约,待安赴考之后完婚。
  年轻幼稚,不谙世事人情的宋引章,不久就被风月场中的老手,富豪花花公子周舍迷住,一心要嫁给他。虽经风尘姐妹赵盼儿再三劝阻也无济于事。周舍骗娶宋引章后,凶相毕露,对引章朝打暮骂,满身伤痕,“看看至死。”无可奈何,引章只得向赵盼儿求救。聪明的赵盼儿,深知周舍是个喜新厌旧的好色之徒。决定只身赴险,采用卖笑调情的风月手段,凭借自己的花容月貌和勇敢机智去战胜周舍,救引章出火坑。果然,赵盼儿从周舍手中赚得了休书,解除了婚约,终于使宋引章与安秀实和好团园。
  妓女卖淫制度在我国产生甚早。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所谓“内闾”;汉武帝时有“营妓”;唐代有“平康坊”、“宜春院”;宋代有“富乐院”。这些都是得到统治者的庇护和利用的官办妓院。其它私设的妓院,暗中嫖娼卖淫者更是不计其数。因此,妓女卖淫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大社会问题。这种社会现象因其得到统治者的首肯和利用,渐渐成为官方的专利品,因而延续了下来。到了元代,随着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以及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妓女更得到恶性的发展。妓女数目之多,卖淫现象的普遍,令当时一些外商和旅游者也为之瞋目。①许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或由父母逼迫,或为生活所迫而堕入火坑。赵盼儿,宋引章、谢天香、杜蕊娘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向烟花风月场的。
  正是由于妓女问题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戏剧,便不能不涉足到这个领域。从唐宋的传奇,到宋元话本,拟话本,文人的诗词中,以妓女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但很多作品,在描写妓女生活时存在着严重的自然主义倾向,和浓厚的低级庸俗趣味。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对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也十分关注。他用杂剧的形式,对玩弄、迫害妓女的嫖客、鸨儿们进行无情的揭露;热情讴歌妓女们美好的品德和反抗精神。从而“把充满悲剧性的社会矛盾,写成发人深思、扣人心弦的喜剧。”(高义龙《救风尘赏析》)”用胜利者的欢笑声揩干了悲泣者的眼泪。”(霍松林主编《关汉卿作品赏析集》)《救风尘》在这类作品中是比较突出的。《救风尘》杂剧,矛盾冲突集中、明晰,脉络也很清楚。它自始至终是围绕着赵盼儿、宋引章两个妓女与恶少周舍之间展开的。其中又以赵盼儿和周舍之间的矛盾斗争为核心。剧中的赵盼儿与宋引章一样,是一个沦落风尘,受尽压迫与凌辱的妓女。她和普通妇女一样,也有自己美好的爱情之梦,婚姻之梦,何尝不希望找到一个可心人,及早从良,“立个妇名”。但内心又十分矛盾:“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沧桑的人生阅历,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既练就了她直爽泼辣,机智勇敢,侠义老练的性格;也使她深谙世事人情,和明白自己地位的卑下与命运的可悲。她看清了整个社会对妓女婚姻设置的重重障碍:“御园中可不道是栽路柳,好人家怎容这等娼优”;她更明白那些花花公子们对她们的“万种恩情”,千般海誓,只不过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罢了。没有一个妓女能得到好的下场。因此她才决定终身不嫁。当宋引章迷恋上周舍后,赵盼儿一眼就看清了花花公子周舍的虚情假意,伪善面目。谆谆告诫宋引章不要为周舍一时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教导宋引章“事要思前免后悔”,“船到江心补漏迟”,到那时就来不及了。谁知,宋引章鬼迷心窍,不听劝告,执意嫁给了周舍,招致了一场更大的灾难。为救宋引章出火坑,赵盼儿不记前嫌,只身赴险。当时矛盾双方的力量是十分悬殊的。一方是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下的妓女;另一方则是郑州衙门官员周同知之子,人称花花太岁的周舍。赵盼儿想要从他手中救出宋引章,犹如虎口拔牙,谈何容易。然而赵盼儿经过一番周密的安排之后,充分运用她勇敢、机智、泼辣,和十分熟悉的调风弄情手段,似乎不太费力地就战胜了貌似强大的对手,获得了胜利。赵盼儿获得成功的奥秘在于:她摸透了一般纨袴子弟们贪财好色的毛病。既诱之以色,又惑之以财。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那些家伙的“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着那厮又不着,吃又吃不着。”
  第三折赵盼儿和周舍的正面交锋、较量,使全剧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高潮。在冲突中,赵盼儿始终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制约着周舍的一切行动。这折戏结构巧妙,庄谐并存。既有风月调情,又有明争暗斗;赵盼儿自带奁房羊酒的用意,争风吃醋的表演;信誓旦旦的许诺;以及赵、宋的默契配合等等,也都是用虚情假意的手段,以达到戏弄恶少周舍,赚取一纸休书的目的。赵① 据《马可波罗旅行记》记载,当时仅北京一地,便有官属“娼妓”二万多。至于“不隶于官,家居而卖奸”的“私科”还没有计算在内。杭州娼妓之多,竟达到“未敢言也”的地步。(第九十四章)盼儿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办法,挫败了周舍的种种狡猾伎俩,终于赢得胜利。赵盼儿的有智有谋,泼辣、果敢的性格;强烈的同情心和舍己助人的侠义心肠,在这一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汉卿在歌颂正面人物赵盼儿的同时,对周舍这个反面人物也作了穷形尽相的讽刺和嘲笑。“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一生不识柴米价,只少花钱共酒钱。”寥寥几句,十分形象地勾勒出周舍贪财爱色,不务正业的丑恶咀脸;用周舍对宋引章前恭后倨的不同态度,揭示出他的毒辣手段和肮脏的灵魂;周舍还是一个十分狡猾的家伙。在与赵盼儿的交锋中,他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休书前那段自言自语的独白;抢休书时的狡诈无赖;以及黔驴技穷时的行动等。着墨虽然不多,但一个富豪恶少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对周舍的无情讽刺和嘲笑,正是为了对赵盼儿的赞美和歌颂。二者相辅相成,主次分明,为这出喜剧增辉不少。
  《望江亭》,全名《望江亭中秋切鲙》,也是关汉卿优秀喜剧之一。写聪明美丽的青年寡妇谭记儿,因生活孤独寂寞,经常去附近清安观与白道姑攀谈。白道姑的侄儿白士中,新近得官,在前往潭州上任途中,特别到清安观来探望。在白道姑的撮合下,谭记儿与白士中结为夫妻,并一同去谭州任所。在这之前,当朝权豪势要,人称花花太岁的杨衙内,对谭记儿的花容月貌早已垂涎三尺,只是还未到手。今闻谭、白已结为伉俪,岂肯善罢干休。立即奏明皇上,诬告白士中“恋花恋酒,不理公事。”并骗得御赐“势剑金牌”,逮人文书,连夜赶往谭州,索取白士中首级,夺取谭记儿。谭记儿得知此一情况后,决定与杨衙内周旋一番,救丈夫于危难之中。于是便在中秋之夜,乔装打扮成渔妇,驾着一叶孤舟,以献鲜切鲙为名,在望江亭上,机智勇敢地将杨衙内灌醉,赚取了势剑金牌和逮人文书,挫败了杨衙内的阴谋。最后杨衙内被问成“夺人妻室”之罪,杖八十解职归田。谭记儿夫妇从此相安无事,恩爱至终。
  《望江亭》在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斗争策略、方式等方面和《救风尘》既有些类似,又有很大的区别。从人物形象看,周舍是个有钱有势,又十分狡猾的恶棍。杨衙内却是一个自称“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能从皇帝手里讨取势剑金牌,掌握生杀大权的权豪势宦;赵盼儿和谭记儿呢?一个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一个是再嫁的年青寡妇。由于身份、遭遇和阅历的不同,性格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赵盼儿系风尘女子,受迫害最深。长期受凌辱的生活,炼就了她认识和应变事物的能力,以及泼辣、果敢而又富于同情心的性格;谭记儿呢?守寡前曾是学士夫人,再婚后也是官员妻子。她不像赵盼儿那样泼辣,更多地带有温柔、稳重的气质。
  谭记儿第一次在剧中出现时,还是一个年青而柔弱的寡妇。凄苦孤独的生活,使她感到痛苦和寂寞。她曾想去清安观当尼姑,栖身空门,过“粗茶淡饭”的清闲生活;她也产生过再嫁的念头,希望得到始终如一的真正爱情,而不是“芳槿无终日”似的有始无终的露水夫妻。因此,当她遇到青年官员白士中时,并没有一见钟情。而是在白士中再三保证尊重自己时,才答应与之结合的。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的。她也很珍视与白士中的爱情。当她看到丈夫独自一人“手里拿着一张纸,低头左看右看”时,一种女性特有的敏感油然而生:“多管是前妻将书至,知他娶了新妻,他心儿里悔,悔”。怀疑丈夫还有前妻,旧情未断,非要弄它个水落石出不可。这就突出了谭记儿的刚毅性格和对自己尊严地位的关注。正因为如此,当她得知杨衙内的魔爪已伸到了谭州,欲把知重她的丈夫置于死地,破坏他们刚刚建立不久的幸福婚姻时,立刻改变了已往的温柔娇羞、稳重的气质。挺身而出,用异常的勇敢和非凡的机智,为捍卫自己的幸福与“权豪势宦”杨衙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谭记儿面临的对手既是一个花花公子,又是一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大官。在丈夫惶惶不安,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她却胸有成竹,临危不惧。她深知像杨衙内这样的人物,必定是色中鬼,酒肉徒。正好利用他贪杯好色的弱点,“顺着他雨约云期”,投其所好,主动出击战胜他。于是,在清风、明月、静江、画亭、笑语、酒香之中,谭记儿似乎未费吹灰之力,从容轻松地就使那位煊赫一时的杨衙内,变成了俯首贴耳的阶下囚徒。充分表现出谭记儿为捍卫自主婚姻和幸福所具备的异常勇敢和非凡的机智。
  关汉卿还有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拜月亭》、《调风月》就是两部比较著名的这类作品。其它还有《玉镜台》、《金线池》和《谢天香》等。在这些作品中,关汉卿也是以妇女为主,塑造了不少有血有肉的正面妇女形象。如《拜月亭》中的王瑞兰,虽为相国小姐,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迫。她在兵慌马乱之中,和书生蒋世隆巧遇,结为夫妻。在父亲强迫她离开蒋世隆,一同回家的情况下,王瑞兰仍坚持对世隆生死不渝的爱情,并在夜间焚香拜月时,倾吐出她对蒋世隆的思念之情。直到蒋世隆中文状元后,夫妻才得以重新团园。《调风月》中的婢女燕燕,聪明伶俐而多情,奉命服侍小千户。她想摆脱受压迫的奴隶地位,爱上了小千户,结果却受了骗。小千户在郊外踏青时,爱上了另一贵族小姐莺莺。当她从严酷的事实中清醒过来后,在小千户与莺莺结婚的宴会上,对小千户的诱骗事实和虚伪自私行为进行了揭发。最后,由家长作主,燕燕作了小千户的妾。其它像《金线池》中的妓女杜蕊娘;《谢天香》中的妓女谢天香,无一不是聪明伶俐,倔强自尊,为追求幸福的婚姻而斗争过的妇女形象。关汉卿在塑造这些妇女形象时,总是对她们的不幸遭遇予以极大的同情;对她们的美好品德给以由衷的歌颂;对她们为掌握自己命运所进行的斗争给以热情的支持。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第五节 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

  关汉卿还写了一些歌颂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这类作品大都以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传说为题材。《单刀会》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元至治本《三国志平话》加工改编而成。主要是写三国时,吴国都督周瑜死于江陵后,惧怕曹操来犯。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与刘备,又将其妹嫁给了刘备。吴蜀两国修好,共拒曹操。后来,刘备取益州,并汉中,势力不断扩大,大有霸业兴汉之志。引起了吴国的不安。鲁肃想索回荆州,又慑于荆州守将关云长的勇猛,不敢贸然下手。于是设下计谋,拟以邀请关云长江夏赴宴之机,用武力从他手中夺回荆州。
  关云长明知这个宴会是鲁肃精心安排的“打凤牢笼”、“杀人的战场”。出于英雄襟怀和大无畏的精神,还是决定单刀赴会。宴席间,关云长凭着一身胆气,一腔豪情,经过激烈的唇枪舌战,在刀光剑影中摄服了鲁肃,扬帆凯旋。
  《单刀会》的关键情节,毫无疑问是关云长在宴会上与鲁肃的一场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斗争。而矛盾的焦点,又是索取荆州。然而,关汉卿的兴趣似乎不在乎情节的紧张与否,也不去涉及刘备所借的荆州应不应该归还东吴的是非问题。而是用重彩朱笔去勾画关云长的精神风貌,豪迈情怀,勇冠三军,威震华夏的神武英姿。以及满腹韬略,机智过人,不畏强暴的胆识。并在剧中一再强调关云长以汉家为正统的思想。这在蒙古贵族统治中原,汉族人民横遭歧视、压迫的元代,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说其中蕴含着反抗民族压迫现实的情绪,也是不过份的。”(高义龙《单刀会》赏析)
  《单刀会》在结构上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剧本以《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为正名,而主人公关云长直到第三折才粉墨登场与观众见面。在第一、二折中,作者却通过司马徽和乔公二人之口,对关云长的精神风貌、神武英姿、过人的胆略进行大量的渲染、铺垫和烘托。这样,关云长在未登场时就已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第四折关云长单刀赴会,和鲁肃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应该说是此剧的矛盾焦点了。作者仍用较多的笔墨去表现关云长进入危机之前,和脱离危机以后的神情意志、雄壮威武的气度,以及不畏强暴的胆略。并没有过多地去渲染宴会上的争斗。使全剧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迅速结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鼓舞力量。
  《西蜀梦》是关汉卿杂剧中唯一一部只存曲文而无科白的历史英雄剧。
  主要写关云长在荆州被杀害后,张飞率兵伐吴,途中也遭小人暗算,死于非命。关、张二人死后,魂灵双赴西蜀,托梦于皇兄刘备,要求为他们报仇雪恨。刘备尽起西蜀之师为关、张报仇。
  如果说《单刀会》是歌颂胜利英雄的颂诗的话,那么,《西蜀梦》则无疑是哀叹落魄鬼雄的悲剧。《西蜀梦》中的张飞,再也不是贪杯急躁,怒目圆睁的武夫形象;也不是当年在长坂桥喝退百万曹兵的勇猛武将;而是心怀无限凄楚、遗憾,和深仇大恨、眷顾情深的阴魂。作者通过特定的气氛和情景,把张飞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戏写得苍凉悲壮。体现了元代人民反抗元蒙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哭存孝》的立意和《西蜀梦》有些类似,写的也是英雄人物不幸遇害的悲剧。主要写残唐五代时,李克用终日饮酒,偏信小人谗言,酒醉之后,车裂了义子李存孝。存孝之妻邓夫人闻说存孝被车裂而死,十分悲痛。哭诉申辩,并揭露了小人的谎言。李克用酒醒之后。十分后悔,也将小人车裂处死,以告慰存孝的英灵。
  总之,关汉卿绝不是为写历史剧而写历史剧。他是有所为、有所指、有所寓意而写历史剧的。他对关云长、张飞和李存孝等英雄人物的不幸遇害充满了同情与愤懑。表现了他对历史上以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小人弄权,正直善良的人难以善终现象的不满和痛恨。

  第六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第一,关汉卿在杂剧中,主要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各种矛盾冲突和斗争。他笔下的人物既有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别是关汉卿在其杂剧中塑造了众多的妇女形象。这些人物,大都个性鲜明,血肉饱满,丰富多采,栩栩如生。她们既有悲惨、苦难的生活境遇;又都有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向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这是她们的共同特征。由于处境、遭遇、出身和阅历等的不尽相同,各人物之间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同是良家妇女,年青的寡妇,窦娥是善良坚强,富于同情心。谭记儿则持重自信,沉着机智,有胆有识;都是妓女,赵盼儿老练泼辣,大胆任侠,宋引章幼稚任性,谢天香软弱屈服,听从命运的摆布;王瑞兰的坚贞温柔,有情有义,不同于燕燕的聪明多情,心高气傲;遭遇相同的银匠李四和六案孔目张珪,对压迫者的态度则截然相反。前者敢于去郑州告状,后者只能忍气吞声,俯首听命;同是权豪势要,恶霸流氓,鲁斋郎狂妄霸道而凶狠。杨衙内老奸巨滑又愚蠢。葛彪飞扬跋扈。张驴儿死皮无赖。周舍诡计多端;至于挑杌的昏庸贪婪,更无一般赃官可比。作者总是抓住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一、二点进行勾画,使之各具特色。又往往通过正反两组不同的人物形象,形成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或写成悲剧,或写成喜剧,向观众揭示出一条条生活真理,表现自己强烈的爱憎情感。
  第二,在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中,融进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关汉卿的杂剧,不仅涉及的社会内容十分广泛,而且都是以深刻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就拿《窦娥冤》来说吧!就揭示了高利贷的盘剥;恶棍流氓的霸道横行;吏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赃昏庸,草菅人命;妇女的备受摧残;知识分子地位的低下;以及人民反抗意识的觉醒等等。这些都是元代社会确实存在的问题。作者一一地作了高度的,概括的描写。为了寄寓自己的理想,表达广大人民复仇申冤的愿望,关汉卿又使用了一些浪漫主义的手法。如窦娥临刑前提出的三桩誓愿和桩桩实现;死后又以“鬼旦”身份出现,为自己诉说冤情等。都是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夸张,以体现窦娥的复仇意志和至死不屈的斗争反抗精神,从而使作品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其它像《鲁斋郎》、《蝴蝶梦》中揭示出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问题;《拜月亭》中反映的社会离乱;《救风尘》中提出的妓女问题等,无一不是以深刻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不少理想的人物,如赵盼儿、谭记儿、关云长、包拯等。在这些人物身上,总是战斗精神和乐观自信精神互存的。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关汉卿是一位十分重视舞台艺术实践的戏剧家。他能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精心安排戏剧的情节结构。元杂剧的体例通常是四折一楔子,并由一人主唱。这就需要剧作者认真安排情节、人物和事件。关汉卿的杂剧,基本上都能做到戏剧矛盾冲突集中,主线分明,情节进展自然而有层次。一人一事,人物和事件的安排都很符合舞台演出的要求。而且详略得当。例如《窦娥冤》主要突出窦娥的蒙冤受屈。因而对她父亲如何受高利贷的剥削;自己被卖身抵债,作了蔡婆的童养媳;以及出嫁成婚,夫死寡居等悲惨的身世,都只是通过蔡婆的口作简单的交代;张驴儿的从逼婚到药杀其父的经过;窦天章的赴京赶考;官府如何黑暗等等,也都只用简笔描述,以加快剧情的发展。作到了惜笔如金。这样,就可以省出极大的篇幅去描写窦娥与恶棍张驴儿、昏官桃杌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斗争。既能突出窦娥顽强不屈的反抗性格,又能挖掘出元代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朽,才是造成窦娥冤屈的根源。主干清楚,题旨突出。
  另外,关汉卿还善于运用悬念、蓄势等表现手段,以促进剧情的突然转变。如《单刀会》的主角关云长直到第三折才出场,而在前二折里,借乔公和司马徽之口,颂扬关云长的英雄业绩,给观众造成悬念,为主角出场充分蓄势。使主角一登场,便引起观众的注目。
  第四,曲辞朴实自然,语言个性化,抒情化、口语化。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勾栏瓦舍之中,熟悉人民语言,并努力吸收和提炼人民的口头语言,融进自己的作品中。因而,关汉卿的杂剧,无论是曲辞,还是宾白,一般都能做到朴实自然,通俗生动。“说何人,肖何人。”(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既不雷同,也不浮泛,生动活泼,十分富于生活气息。如《窦娥冤》第二折,张驴儿药死他父亲以后,窦娥唱的那支[斗虾蟆]: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着这般病疾,值着这般时势,可是风寒署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证候自知。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王国维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了。(《宋元戏曲考·元杂之文章》)
  又如第三折窦娥被押赴法场途中对婆婆说的那一番话:。。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子面上。以上曲、白,既真切、朴直、自然,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又适合于舞台演出。真是“曲尽人情,字字本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因此,后人把关汉卿称为本色派的代表作家。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既以本色见长,但又不乏经过锤炼的文学语言。既有抒情性很强的语言又有诗情画意的描写。这一特点,在曲辞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具有鲜明的“诗剧”特色。如《单刀会》第四折,关云长乘坐小船,单独去东吴赴宴,面对滚滚江水所唱的两支曲子: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双调·新水令〕)(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驻马听])
  苍凉豪迈,气势雄壮;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融入古人诗词、意境而不显露痕迹;唱白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襟怀和大无畏的精神,堪称千古绝唱。郑振铎先生说:“这比读苏轼有名的‘大江东去’的《念奴娇》还雄壮得多。苏轼词只是虚写,只是吊古,只是浩叹。而这剧却是伟大的英雄,在对景叙说着自己的雄心,却又不免为浩莽无涯的江天及往事所感动;於壮烈中,带着惨切。”(《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这是有见识的评说。其它像《拜月亭》第一折中王瑞兰在走雨中唱的[油葫芦]等,也。都是被历代评论家们称颂的富于文学性的佳曲。
  关汉卿是一位伟大的戏曲作家。他既写出了不朽的悲剧《窦娥冤》;也写出了著名的喜剧《救风尘》;还有杰作历史剧《单刀会》,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元杂剧艺术的奠基人,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 年,关汉卿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国内和国际上受到爱戴和敬仰。《窦娥冤》早在1938 年就被译成法文流传至欧洲。《拜月亭》、《单刀会》等剧作,更不断被后人改编成传奇或地方戏,至今上演不衰。关汉卿不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煊耀百代的伟大戏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