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隋及唐初诗人
  (一)隋代诗歌:总的来看其成就不高,诗坛弥漫着形式主义的宫体诗风。但隋代诗坛也出现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初露向初唐诗歌过渡的端倪。另外,薛道衡的一些诗篇,或委婉含蓄,或凝重悲凉,显示出"贵于清绮"和"重乎气质"这两种不同的南北文化的合流迹象。隋代这种以齐梁遗风为主体又有一些向唐诗过渡因素的产生,是初唐诗歌起步的出发点。
  (二)唐初诗坛:此时,一方面流行着浮艳的宫体诗,出现了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号称"上官体"。另方面又有古调别弹的诗人王绩(585-644)。他的诗质朴清新,脱尽铅华,抒写真情,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先驱,有《东皋子集》。
  五律《野望》是他的代表作。诗写薄暮时分的山野秋景,抒野望中升起的彷徨苦闷之情。中间两联以树树秋色、山山落晖、人驱犊返、马带禽归的画面,写出山野秋景的静谧和农家生活的温馨,渲染出一派浓重的田园气氛,这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及部分《饮酒》诗中所描绘的优美田园风光,有着相同的牧歌情味。但是,首联所写的无所倚依,尾联所写的追怀采薇,以及秋景中透露的萧瑟,牧归中反衬的孤独,都说明诗人有一种百无聊赖、彷徨苦闷的心境。这就使王绩的这首《野望》诗,缺少陶诗中那种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与陶醉,以及陶诗中那种劳动的喜悦与收获的充实,也缺少陶诗那种官场与田园对比、牢笼与自由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种理想的闪光。

  二、初唐"四杰"与"沈宋"
  
  (一)初唐"四杰":在初唐诗坛,能摆脱齐粱诗风影响、呈现新的创作倾向的诗人是号称"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为了扭转初唐诗坛以上官仪为代表的绮错婉媚诗风,自觉地进行着斗争。他们批判当时的宫廷诗风"争抅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子安集·序》),追求着一种清新刚健的风格,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诸方面均有新的开拓,成为初唐诗风演变中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1、王勃(649-676),他存诗虽然不多,但抒怀言志、写景抒情、羁旅思乡、送人别友诸方面均有佳作。有《王子安集》,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堪为脍炙人口之作。这首五律系送别诗。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但又微露伤别情怀,渲染了送别时的饿,为以下各联抒情勾勒了背景,提供了感情基轴。二、三、四联就以这离情别意为基轴,展开了多层次的感情抒写。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前句说自己与友人的离别意绪,使人感到离情十分深沉与真挚;后句即以双方同是宦游之人进行宽解与安慰,提醒友人不必感伤。颈联抒写的感情重点是鼓励。它以质朴的诗句,精警的语言写对友人的鼓励,表现出一种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而这一联成为千古名句。尾联则是以劝勉作结,劝勉友人不要象小儿女一般临歧沾巾,透露出一股诚挚的友情。全诗以离情别意为感情基轴,分别抒写了送别时作者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因而使这首送别之作,一洗悲酸之态,成为格调高昂、情绪乐观、给人以鼓舞力量的佳作,洋溢着奋发向上的时代气息。正是这种昂扬的格调和奋发的精神,表现出唐诗新貌的基本走向。
  2、杨炯(650-693),诗歌成就低于王,卢、骆诸人,有《杨盈川集》十卷。他在《王子安集·序》中所表达的革新意向,是"四杰"诗歌创新精神很好的理论概括。他的诗歌以《从军行》最为著名。这是一首边塞诗,首联写书生的爱国激情,为全诗定F一个豪迈激越的基调。中间两联分别以出师场面的威武和战斗场面的激烈来映衬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使雄迈的基调更为突出。尾联以书生的从军决心作结,进-·步展示了书生的报国情怀。这首诗昂扬雄迈的基调,是对当时纤弱诗风的有力冲击,成为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3、王、杨在唐诗形式上的主要贡献是五律。他们的五律属对工切,声律谐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颔联虽是散调,但与首联工对相间,也有文情跌岩之妙。杨炯《从军行》的后三联均系工对,使严整格律与慷慨基调相谐和,使鲜明节奏和奔放气势相统一。他们这种在声律上的探索与开拓,使五律逐渐定型,为唐代五律的成熟、完善奠定了基础。
  4、卢照邻(6377--689 7),他在"四杰"中身世卑微,境遇痛苦,因此作品也多悲苦之音。他的代表作是《长安古意入这首诗长达七十八句,是当时少见的巨制之一。诗歌大胆揭露唐都长安从豪门贵族直到市井娟家那种追逐享乐的生活,揭露朝中官僚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丑态,批判他们的腐朽与骄奢,最后以清心寡欲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使全诗在鲜明的对比中强化批判力量。这首诗在题材上由宫廷转向市井,在内容上由赞美享乐变为批判荒淫,确是对宫体诗风的一种大胆突破。卢照邻有《幽忧子集》。·
  5、骆宾王(6407-6847),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作品有《骆临海集》。他的《帝京篇》写帝京长安的华富和贵族的奢糜,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以及篇章结构等都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被人称为"绝唱"。他的《畴昔篇》自叙身世,也是长达一千二百余字的七古巨制。但为人传诵的却是他的一首五律《在狱咏蝉》。这首咏物诗,以托物寄兴手法,由蝉及己,由己及蝉,物我对举,相互融汇,抒情凄侧,寄托遥深,是咏物诗中的佳作,这首诗属对工切,重视兴寄,同样体现了"四杰"诗歌的创新精神。
  6、卢照邻和骆宾王对唐诗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七言歌行。上述他们这些七古,在内容上虽然仍不能全部脱尽男女艳情,但与宫体诗相比,题材上从宫廷走向市井,情调上从欣赏、贞美艳情到暴露批判奢糜,毕竟是明显的进步,因而诗中的格调气象都已不同于宫体。至于说这些七古巨制在形式上讲究铺排,显存豪华富赡,尚有宫体余习,但其中间以清词,兼具兴义,则又是不同于宫体之所在。

  三、陈子昂
  
  "四杰"之后,更高地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是陈子昂(661-702),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为唐诗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著作今存《陈伯玉集》。他的诗歌革新理论见之于他的《修竹篇序》。在《序》中,他首先指出了晋、宋以来文章道弊的事实,批判了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颓风,着重提出了恢复"风骨"与"兴寄"两个问题。所谓"风骨",陈于昂称为"汉魏风骨",也即通常所说的"建安风骨",这是汉末建安时期出现的诗歌风貌。此时一些优秀诗歌,或反映社会动乱,或表达渴望统一的抱负,内容充实,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均有鲜明特色。陈子昂力图以这样的诗歌传统,去替代"采丽竟,繁"的齐梁诗风。所谓"兴寄",就是指《诗经》以来形成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方法,亦即"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以使诗歌寄意深远,扫除浮艳浅薄的形式主义风气。陈子昂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对李白、韩愈、白居易等人的诗文革新都有启迪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他的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感遇诗》Z十^首以及《登幽州台歌》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实践了他的革新理论。首先,这些诗歌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讽刺时政、慨叹现实,或是感怀身世、抒写理想,都具有感慨深沉、刚健质朴的特色,继承建安风骨,洗尽齐梁浮艳。其次,这些作品均重兴寄。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兰若生春夏"),通篇比兴,以兰若的秀美与幽独,喻自己的才华与高洁;以兰若的凋零,抒自己的身世之慨。托物起兴,因物喻志,寓意深婉,寄慨遥深,与齐梁间绮靡之作,大异其趣。
  总之,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及其创作实践,一扫齐粱余风,为唐诗发展开拓了前进道路。《新唐书·陈子昂传》说:"唐兴,女章承徐庾余风,奉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充分肯定了他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先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