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文學史年表

  漢獻帝初平元年庚午(190)
  關東諸侯起兵討董卓,推袁紹爲盟主,曹操爲諸侯之一。
  董卓脅獻帝遷都長安,焚燒洛陽宮殿。
  曹操作《薤露行》。
  阮瑀受學於蔡邕。
  王粲年十四,至長安,爲蔡邕所稱。
  蔡琰約於此年被虜至胡中。
  初平三年壬申(192)
  蔡邕死於獄中,年六十。
  曹植生。
  王粲與王凱、士孫萌赴荊州依劉表,粲有《初征賦》、《七哀》其一。
  建安元年丙子(196)
  八月,漢獻帝初曹操脅迫,由洛陽遷都至許昌。曹操任大將軍、武平侯,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王粲作《贈士孫文始》詩。
  建安二年丁丑(197)
  曹操作《蒿里行》。
  建安三年戊寅(198)
  禰衡作《鸚鵡賦》,被殺。
  王粲作《三輔論》及《贈文叔良》詩。
  建安五年庚辰(200)
  十月,曹操大破袁紹於官渡。
  陳琳作《爲袁紹檄豫州文》。
  王粲作《荊州文學記官志》。
  阮瑀在曹操幕府,堅辭曹洪辟。
  劉楨、應瑒本年已在曹操幕中。
  建安七年壬午(202)
  蔡琰被曹操贖歸,重嫁董祀,作《悲憤詩》。
  曹丕、丁廙作《蔡伯喈女賦》。
  建安八年癸未(203)
  三月,曹操攻黎陽,大破袁譚、袁尚等。八月,袁譚乞降,曹操許之。
  曹操作《敗軍令》、《論吏士能行令》、《修學會》。
  王粲爲劉表作書勸袁譚、袁商。
  建安九年甲申(204)
  八月,曹操破袁尚,取鄴城,平冀州,自領冀州牧。
  陳琳歸曹操,爲司空軍謀祭酒。
  徐幹約於本年歸曹,爲司空軍謀祭酒。
  建安十一年丙戌(206)
  曹操征高幹,作《苦寒行》。
  王粲《登樓賦》、《七哀》其二、其三約作於本年。
  建安十二年丁亥(207)
  曹操征烏桓,回軍時作《步出夏門行》詩。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
  建安十三年戊子(208)
  七月,曹操發兵南下,征荊州;九月,劉琮舉荊州降。十一月,曹操攻孫權,權將周瑜大破曹操於赤壁。
  王粲勸劉琮降曹,粲歸曹,爲丞相掾。
  孔融被曹操所殺,臨刑前作《臨終詩》。
  杜夔歸曹,使創定雅樂。
  曹丕從征,作《述征賦》、《感物賦》。
  阮瑀從征,作《紀征賦》。
  陳琳、徐幹、劉楨皆從曹操南征。
  建安十五年庚寅(210)
  曹操作《求賢令》、《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植作《銅雀臺賦》,援筆立成,深得曹操喜愛。
  阮籍生。
  建安十六年辛卯(211)
  曹操西征韓遂、馬超。
  曹丕爲五官中郎將、副丞相,留守鄴,作《感離賦》。
  曹植爲平原侯,從曹操西征,作《離思賦》、《述行賦》、《離友詩》。
  建安十七年壬辰(212)
  阮瑀卒(165?~)。
  曹丕、王粲、丁儀作《寡婦賦》,傷阮瑀妻兒之孤苦。
  建安十九年甲午(214)
  曹植徙封爲臨淄侯,留守鄴,作《東征賦》。
  建安二十年乙未(215)
  曹操征張魯。
  曹植從征,作《贈丁儀王粲》、《王良詩》。
  曹丕作《孟津詩》。
  建安二十一年丙申(216)
  五月,曹操進爵爲魏王;十月,征孫杈。
  王粲從曹操南征,作《從軍詩》五首。
  應瑒作《建章臺集詩》。
  劉楨作《贈五官中郎將詩》。
  曹植作《與楊德祖書》。
  建安二十二年丁酉(217)
  王粲卒(177~),年四十一。
  徐幹(171~)、陳琳(?~)、應瑒(?~)、劉楨(?~)皆染疾疫,病卒。
  曹丕被立爲魏太子,著《典論》成。
  曹植作《王仲宣誄》。
  建安二十三年戊戌(218)
  曹丕整理徐幹、陳琳、應瑒、劉楨集成。作《又與吳質書》。
  建安二十五年庚子(220)
  正月,曹操卒於洛陽,曹丕襲位爲魏王、丞相。十月,漢獻帝遜位,曹丕即皇帝位,國號魏。
  丁儀、丁廙及家中男口被誅。
  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221)
  四月,劉備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諸葛亮爲丞相。
  黃初四年癸卯(223)
  四月,劉備卒,托孤於諸葛亮。
  曹植徙封雍丘王,朝京師。上表獻《責躬》、《應詔》詩,又作《贈白馬王彪》、《洛神賦》及《任城王誄》。
  黃初七年丙午(226)
  曹丕卒,曹叡即位。
  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227)
  諸葛亮北伐,作《出師表》。
  太和二年戊申(228)
  曹植上表求自試,作《喜雨詩》。
  太和三年己酉(229)
  曹植徙封東阿王,作《遷都賦》。
  太和六年壬子(232)
  曹植徙封陳王,病卒(192~),謚曰“思”。
  魏明帝青龍二年甲寅(234)
  諸葛亮病卒於五文原軍中,年五十四。
  魏齊王芳正始四年癸亥(243)
  嵇康尚公主,拜郎中。作《養生論》、《答向秀難養生論》。
  正始五年甲子(244)
  何晏作《道德二論》。
  王弼謁何晏,注《易》及《老子》。
  正始六年乙丑(245)
  嵇康約於是年遷太中大夫,居山陽,與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咸、王戎爲“竹林之游”。
  正始八年丁卯(247)
  阮籍爲曹爽參軍,辭疾歸田里。
  正始九年戊辰(248)
  王弼爲尚書郎,作《難何晏聖人無喜怒哀樂論》。
  應璩《百一詩》約作於本年。
  魏齊王芳嘉平元年(249)
  何晏被誅。王弼免官,病卒。
  嘉平五年癸酉(253)
  嵇康拒絕與鍾會爲友,約在此年前後。
  向秀佐嵇康鍛鐵,共呂安灌園。
  魏高貴鄉公正元元年甲戌(254)
  九月,齊王廢;十月,立高貴鄉公曹髦爲帝。
  阮籍封關內侯,徙散騎常侍。有《首陽山賦》、《鳩賦》。
  正元二年乙亥(255)
  阮籍爲東平相,旬日而還。爲司馬昭從事中郎,與王沈、荀顗同撰《魏書》。
  《大人先生傳》作於爲從事中郎後。
  魏高貴鄉公甘露三年戊寅(258)
  阮籍約於是年爲步兵校尉,居母喪不拘禮,爲何曾所劾。
  嵇康約於是年告別孫登,吊阮籍母喪。
  曹髦作《潛龍詩》,司馬懿惡之。
  魏元帝景元二年辛巳(261)
  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陸機生。
  景元四年癸未(263)
  阮籍爲鄭沖作箋勸司馬昭受九錫。卒(210~),時年五十四。
  嵇康受呂安事牽連,被殺(224~),年四十。是年有《與呂巽絕交書》、《幽憤詩》。
  魏元帝咸熙元年甲申(264)
  向秀應本郡計入洛,作《思舊賦》,約在本年。鍾會被殺。
  晉武帝泰始四年戊子(268)
  夏侯湛舉賢良,作《對策》,拜郎中,與潘岳爲友。
  潘岳辟司空掾,舉秀才,作《藉田賦》。
  李密除太子洗馬,不就,作《陳情事表》。
  泰始八年壬辰(272)
  潘岳入賈充幕,娶楊肇女,作《答摯虞新婚箴》,約在本年。
  左思移家京師,作《招隱詩》二首、《悼離贈妹妹》二首之二。
  左棻拜修儀,作《離思賦》、《白鳩賦》。
  泰始十年甲午(274)
  左思作《悼離贈妹詩》二首之一。
  左棻爲貴嬪。作《感離詩》。
  晉武帝咸寧四年戊戌(278)
  傅玄免官,卒(217~),時年六十二。追封清泉侯。
  潘岳兼虎賁中郎將,作《秋興賦》。
  晉武帝太康元年庚子(280)
  三月,晉將王濬攻占吳都建業,吳主孫皓降,吳亡。
  張華因力主伐吳有功,進封廣武縣侯。
  石崇以伐吳功封安鄉縣侯。
  陸機、陸雲本爲吳將,吳亡,退居讀書。
  太康三年壬寅(282)
  潘岳先屏居天陵東山,後出爲河陽令,約在本年。有《河陽縣作》詩二首。
  潘尼有《贈河陽詩》。
  太康六年乙巳(285)
  張華征還爲太常,作《三月三日後園會詩》四首。
  太康七年丙午(286)
  潘岳轉懷縣令,作《在懷縣作》二首及《顧內詩》二首。
  太康十年己酉(289)
  陸機入洛,作《赴洛》上篇、《赴洛道中作》二首及《與弟雲書》。
  陸雲與兄陸機同時入洛。
  晉惠帝永熙元年庚戌(290)
  陸機經張華推薦,被太傅楊駿辟爲祭酒。
  陸雲爲公府掾。
  晉惠帝元康元年辛亥(291)
  三月,賈后命人殺楊駿等,皆夷三族,廢太后楊氏爲庶人。
  張華拜右光祿大夫、侍中、中書監,參與朝政機密,作《女史箴》。
  陸機除太子洗馬,作《赴洛》下篇及《贈尚書郎顧彥先》。
  潘岳坐楊駿主簿,除名,因公孫宏救之,得免死。
  夏侯湛卒,年四十九。存詩6首,文、賦數十篇。
  元康二年壬子(292)
  潘岳爲長安令,作《西征賦》、《傷弱子辭》及《思子詩》。
  元康四年甲寅(294)
  潘尼作《皇太子集應令》、《贈陸有出爲吳王郎中令》。
  陸機爲吳王郎中令。本年有《答潘尼》、《吳王郎中令時從梁陳作》。《贈馮文羆罷斥丘令》、《贈馮文羆》、《贈斥丘令馮文羆》約作於本年。
  元康六年丙辰(296)
  石崇出爲征虜將軍,假節監徐州諸軍事,率眾作金谷之游,作《金谷詩序》,同游者30人,極一時之盛。
  潘岳等人諂事賈謐,爲“二十四友”,約在此年前後。
  左思爲張華祭酒。
  陸機遷兵部郎中,作《思歸賦》。
  劉琨爲司隸從事,與祖逖共事,爲賈謐“二十四友”之一。
  元康九年己未(299)
  陸機遷給事黃門侍郎,表上《關中詩》,又作《贈王世胄》、《楊仲武誄》、《哀祝文》。
  裴頠遷尚書左僕射,專任門下事。作《崇有論》、《貴無論》。
  晉惠帝永康元年庚申(300)
  四月,趙王倫矯詔廢賈后爲庶人。
  張華爲趙王倫所殺,年六十九(232~)。著有《博物志》。存詩六十餘首。
  裴頠、潘岳、石崇、歐陽建皆被趙王倫殺害。
  潘岳亡,年五十四歲。存詩18首,文61篇。
  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
  陸機爲相國參軍,賜爵關內侯,作《嘆逝賦》、《述思賦》、《文賦》等。
  陸雲遷中書侍郎,作《與兄平原書》,約在本年。
  左棻卒。
  晉惠帝永寧元年辛酉(301)
  陸機爲中書郎,收赴廷尉,減死徙邊,遇赦而止。作《園葵詩》二首及《豪士賦》。
  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303)
  左思《三都賦》改定,避難冀州,尋卒(約卒於305)。左思以《咏史八首》名世,《嬌女詩》也很著名。
  陸機兵敗,受讒被誅,年四十三(261~)。存詩105首,文136篇。
  陸雲坐兄機事,被害。
  晉懷帝永嘉五年辛未(311)
  摯虞餓死(?~)。存詩5首,文60篇,其《文章流別論》最著名。
  晉愍帝建興二年甲戌(314)
  劉琨拜大將軍,都督並州諸軍事,加散騎常侍。
  建興四年丙子(316)
  劉琨擊石勒,兵敗,奔薊州依段匹磾,作《答盧諶》書及詩。
  晉元帝大興元年戊寅(318)
  劉琨爲段匹磾所拘,作《重贈盧諶》詩。被害,年四十八(271~)。
  盧諶作《重贈劉琨》、《答劉琨》。
  晉明帝太寧二年甲申(324)
  郭璞阻止王敦謀反,被害,年四十九(276~)。璞博學多才,著述頗豐,存文23篇,詩22首,《游仙詩》14首爲其代表作。
  晉穆帝永和九年癸丑(353)
  王羲之於三月三日在會稽山陰蘭亭別業,集合名流,行修禊事,飲酒賦詩,成《蘭亭集》,羲之作《蘭亭集序》。
  晉哀帝興寧元年癸亥(363)
  葛洪卒(283~),年八十一。著有《抱朴子》。
  興寧三年乙丑(365)
  陶淵明生。
  晉廢帝司馬奕太和元年丙寅(366)
  支遁卒(314~),年五十三。遁爲東晉名僧,精玄理,亦能詩。存詩18首。
  太和六年辛未(371)
  孫綽卒(314~),年五十八。綽爲玄言詩名家,明人輯有《孫廷尉集》。
  晉孝武帝太元四年己卯(379)
  王羲之卒(321~),年五十九。羲之爲東晉大書法家,玄言詩人。
  太元八年癸未(383)
  十一月,晉謝石、謝玄大破前秦軍於淝水。
  太元十年乙酉(385)
  謝安卒,年六十六。安爲東晉名相,愛吟咏,精棋藝。
  謝靈運生。
  太元十三年戊子(388)
  王獻之卒(344~),年四十五。獻之爲羲之子,著名書法家,能詩文。
  太元十八年癸巳(393)
  陶淵明二十九歲,初仕爲江州別駕祭酒,旋即辭歸,得長子儼,作《命子詩》。
  晉安帝隆安二年戊戌(398)
  桓玄、慧遠等展開佛教與玄學大辯論,慧遠作《明報應論》。此次辯論持續六七年。
  隆安五年辛丑(401)
  陶淵明有《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詩。
  晉安帝元興二年癸卯(403)
  十二月,桓玄稱皇帝,國號楚,廢晉安帝爲平固王。
  陶淵明有《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等詩。
  元興三年甲辰(404)
  劉裕等起兵京口討伐桓玄。桓玄兵敗被殺。
  晉安帝義熙元年乙丑(405)
  陶淵明有《歸園田居》詩五首。
  顧愷之卒(345?~),年約六十二。善詩賦、書法,尤精繪畫。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臺山記》。
  義熙四年戊申(408)
  陶淵明有《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
  義熙六年庚戌(410)
  二月,劉裕拔廣固,獲其主慕容超,斬之,南燕亡。
  陶淵明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
  義熙十二年丙辰(416)
  八月,劉裕督兵伐後秦;十月,晉兵入洛陽。
  陶淵明有《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詩。
  慧遠卒(334~),年八十三。慧遠爲東晉名僧。有《匡山集》十卷傳世。
  晉恭帝元熙二年庚申((420)
  劉裕廢晉恭帝爲零陵王,自即帝位,是爲宋武帝,建元永初,國號宋。
  謝靈運由康樂公降爵爲康樂縣侯。
  劉義慶由南郡公進爵爲臨川王,任侍中。
  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422)
  五月,宋武帝劉裕卒,皇太子義符立,是爲少帝。
  謝靈運赴永嘉太守任。有《過始寧墅》、《富春渚》、《七里瀨》等詩。
  宋少帝景平元年癸亥(423)
  謝靈運於春患病初愈,有《登池上樓》詩。
  景平二年甲子(424)
  徐羨之、傅亮等廢少帝劉義符,旋殺之。宜都王劉義隆即帝位於江陵,改元元嘉,是爲宋文帝。
  謝靈運居始寧墅,有《石門精舍還湖中作》等詩及《傷己賦》等作品。
  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
  陶淵明卒(365?~)。今存《陶淵明集》。
  元嘉八年辛未(431)
  謝靈運出任臨川內史。赴任途中作《入彭蠡湖口》、《登廬山絕頂望諸嶠》等詩。
  元嘉十年癸酉(433)
  謝靈運以謀反罪爲宋文帝殺於廣州,年四十九(385~)。臨刑,作《臨終詩》。原有集,已散佚,今傳明人所輯《謝康樂集》。
  謝惠連卒(397~),年三十七。原有文集六卷,已散佚,今傳明人所輯《謝法曹集》。
  元嘉十六年己卯(439)
  北魏滅北涼。至此,西晉末年以來十六國時期結束,北方統一,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
  鮑照獻詩臨川王劉義慶,王奇之,擢爲國侍郎。是年有駢文《登大雷岸與妹書》及《登廬山望石門》、《從登香爐峰》、《望孤石》等詩。
  元嘉十七年庚辰(440)
  鮑照隨劉義慶自江州赴京都,再赴南兖州治所廣陵。是年有《還都道中》、《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還都口號》、《發後渚》等詩。
  元嘉二十一年甲申(444)
  劉義慶卒(402~),年四十二。有《世說新語》八卷。原有文集,已佚。
  江淹生(~505)。
  元嘉二十二年乙酉(445)
  范曄被捕入獄,作《獄中與諸甥侄書》;二十月被殺,年四十八(398~)。所撰《後漢書》紀傳九十篇及文集十五卷並行於世。
  元嘉二十八年辛卯(451)
  裴松之卒(372~),年八十。嘗奉詔注《三國志》。又有文集三十卷。
  宋孝武帝孝建三年丙申(456)
  顏延之卒(384~),年七十三。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顏光祿集》。
  鮑照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爲秣陵令。是年有《代放歌行》、《月下登樓連句》、《玩月城西門廨中》等作品。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己亥(459)
  鮑照客居江北,有《蕪城賦》。
  大明八年甲辰(464)
  閏五月,宋孝武帝卒;前廢帝立,年十六歲。
  謝朓生(~499)。
  丘遲生(~508)。
  宋前廢帝永光元年乙巳(465)
  宋前廢帝被殺。湘東王劉彧即帝位,改元泰始,是爲宋明帝。
  鮑照有《代挽歌》、《代蒿里行》、《代門有車馬客行》等詩。
  劉勰約生於此年(~532?)。
  宋明帝泰始二年丙午(466)
  鮑照爲亂兵所殺,年約五十三(414?~)。有《鮑參軍集》。
  謝莊卒(421~),年四十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謝光祿集》。
  酈道元約生於此年(或472?~527)。
  泰始五年己酉(469)
  吳均生(~520)。
  裴子野生(~530)。
  鍾嶸約生於此年(~518?)。
  宋順帝昇明三年己未(479)
  相國蕭道成稱帝,國號齊,改元建元,是爲齊高帝。以原宋帝劉準爲海陰王,旋殺之;盡誅宋宗室。
  齊武帝永明五年丁卯(487)
  蕭子良移居雞籠山西邸,集學士抄五經百家,依《皇覽》例,爲《四部要略》千卷。其所延文士中,范雲、蕭琛、任昉、王融、蕭衍、謝朓、沈約、陸倕,並以文學見親待,號爲“八友”。時範縝、江淹等,亦爲西邸文士。
  庾肩吾生(~551)。
  永明七年戊辰(489)
  沈約等所創“永明體”約在此年前後。
  永明九年辛未(491)
  三月三日,齊武帝蕭賾修禊於芳林園,宴朝臣,與會者有江淹等45人,飮酒賦詩,使王融爲《曲水詩序》。
  永明十一年癸酉(493)
  齊武帝蕭賾卒,孫蕭昭業嗣立,後被廢,是爲鬰林王。
  沈約出爲東陽太守。有《早發定山詩》、《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登玄暢樓》、《八咏詩》等詩及《與陶弘景書》。
  謝朓有《暫使下都夜出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新亭諸別范零陵雲》等詩。
  齊明帝建武二年乙亥(495)
  謝朓出爲宣城太守。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始之宣城郡》、《遊敬亭山》、《宣城郡內登望》等詩。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己卯(499)
  謝朓爲人構害,下獄死(464~),年三十六。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
  永元三年辛巳(501)
  三月,齊南康王蕭寶融即皇帝位於江陵,改元中興,是爲齊和帝。
  劉勰《文心雕龍》約撰成於本年前後。
  孔稚珪卒(447~),年五十五。
  蕭統生(~531)
  齊和帝中興二年壬午(502)
  蕭衍稱皇帝,改國號爲梁,改元天監,是爲梁武帝。以齊和帝爲巴陵王,翌日殺之。立蕭統爲皇太子。
  是年梁武帝興雅樂,沈約參與其事。梁初郊廟樂辭,多沈約所撰。
  梁武帝天監四年乙酉(505)
  江淹卒(444~),年六十二。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江文通集》。
  天監五年丙戌(506)
  丘遲應梁臨川王宏之命,作《與陳伯之書》。
  魏收生(~572)。
  天監六年丁亥(507)
  徐陵生(~583)。
  天監七年戊子(508)
  任昉卒(460~),年四十九。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任彥升集》。
  丘遲卒(464~),年四十五。明人輯有《丘司空集》。
  蕭繹生(~554)。
  天監十二年癸巳(513)
  沈約卒(441~),年七十三。撰有《宋書》一百卷。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鍾嶸《詩品》當撰成於此年或稍後。
  庾信生(~581)。
  王褒約生於此年(~576?)。
  天監十七年戊戌(518)
  鍾嶸約卒於此年(469?~),年約五十。
  何遜約卒於此年(?~)。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梁武帝普通二年辛丑(521)
  酈道元《水經注》成。
  普通七年丙午(526)
  梁昭明太子編選《文選》約成於此年或稍後。
  普通八年丁未(527)
  梁武帝蕭衍捨身同泰寺。
  庾信爲昭明太子蕭統東宮講讀。
  梁武帝大通三年己酉(529)
  梁武帝再捨身同泰寺。
  殷芸卒(471~),年五十九。嘗撰《小說》十卷,世稱《殷芸小說》,已佚。魯迅《古小說鉤沉》中有輯本。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辛亥(531)
  蕭統卒(501~),年三十一。所編《文選》傳世。其自著文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梁於東宮置學士,徐陵與庾信並爲抄撰學士。
  顏之推生(~591?)。
  中大通四年壬子(532)
  劉勰約卒於此年(465?~)。所著《文心雕龍》十卷傳世。
  梁武帝大同十二年丙寅(546)
  梁武帝又捨身同泰寺。
  民歌《敕勒歌》作於是年。歌本鮮卑語,易以齊言。
  梁武帝中大同年二年丁卯(547)
  梁武帝又捨身同泰寺。
  溫子昇卒(495~),年五十三。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溫侍讀集》。
  梁武帝太清三年己巳(549)
  梁武帝蕭衍卒,皇太子蕭綱嗣,是爲梁簡文帝。
  徐摛卒(472~),年七十八。
  梁簡文帝大寶二年辛未(551)
  侯景殺簡文帝蕭綱,自稱帝,國號漢,建元太始。
  庾肩吾卒(487~),年六十五。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庾度支集》。
  大寶三年壬申(552)
  梁王僧辯、陳霸先等破建康,侯景奔吳,上部下所殺。
  梁湘東王蕭繹稱帝於江陵,改元承聖,是爲梁元帝。
  梁元帝承聖三年甲戌(554)
  西魏竊攻入江陵,俘梁元帝蕭繹,旋殺之。虜江陵民十餘萬驅歸長安。
  庾信出使西魏,被留北國。
  梁敬帝太平二年丁丑(557)
  梁陳霸先封陳王,旋代梁爲帝,改元永定,國號陳,是爲陳武帝。以梁敬帝蕭方智爲江陰王,旋殺之。
  陳武帝永定二年戊寅(558)
  虞世南生(~638)。
  陳宣帝太建四年壬辰(572)
  魏收卒(506~),年六十七。所撰《魏書》經宋人補校,清人列爲二十四史之一。收另有文集《魏特進集》。
  太建九年丁酉(577)
  王褒約卒於此年(513?~)。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司空集》。
  太建十年戊戌(578)
  庾信作《哀江南賦》並序。
  太建十二年庚子(580)
  盧思道年五十,感慨身世,作《孤鴻賦》。
  魏征生(~643)。
  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581)
  二月,楊堅受周禪,即帝位,國號隋,改元開皇,是爲隋文帝。
  庾信卒(513~),年六十九。
  徐陵爲陳中書監,領太子詹事。
  開皇三年癸卯(583)
  徐陵卒(507~),年七十七。
  盧思道約卒於此年(532~)。
  開皇四年甲辰(584)
  李諤奏《上隋高祖革文華書》。隋文帝普詔天下:“公私文翰,並宜實錄。”
  王通生。
  開皇十八年戊午(598)
  李世民生。
  隋文帝仁壽四年甲子(604)
  七月,文帝楊堅卒,子楊廣即位,是爲焬帝。
  隋焬帝大業元年乙丑(605)
  元月,改元。
  大業四年戊辰(608)
  上官儀約生於此年。
  大業五年乙巳(609)
  薛道衡卒(540~)。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
  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618)
  宇文化及殺焬帝於江都。李淵受隋恭帝楊侑禪,即帝位,國號唐,改元武德,是爲唐高祖。李世民爲尚書令,尋封秦王。
  虞世基卒,生年不詳。
  王通卒(584~),年三十五。
  武德二年己卯(619)
  駱賓王約生於此年。
  武德四年辛巳(621)
  秦王李世民置修文館於門下省,延杜如晦、房玄齡等,號十八學士。
  武德七年甲申(624)
  陳叔達、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一百卷成,奏上。
  武則天生。
  武德九年丙戌(626)
  突厥、吐谷渾皆請和,新羅、百濟、高麗、龜茲並遣使朝貢。
  李世民殺太子李建成,高祖李淵自稱太上皇,傳位於李世民,是爲太宗。
  唐太宗貞觀元年丁亥(627)
  正月,改元貞觀。
  上官儀約於是年舉進士,詔受弘文館學士。
  王績以疾罷門下省,旋調太樂丞;是以縱酒爲樂,不久棄官而去。
  貞觀三年己丑(629)
  太宗令狐德棻等修周史,李百藥修齊史,姚思廉修梁史、陳史,魏征修隋史。
  玄奘赴印度求經。
  貞觀四年庚寅(630)
  李靖於陰山太敗東突厥,東突厥亡。原屬東突厥的各屬國,歸順唐朝。推太宗爲天可汗。
  貞觀七年癸巳(633)
  李世民詔孔穎達等編定《五經正義》。
  貞觀八年甲午(634)
  盧照鄰約生於此年。
  唐軍大敗吐谷渾。
  貞觀十年丙申(636)
  房玄齡、魏征上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詔藏於秘閣。李百藥撰《北齊書》成。更定府兵制。
  貞觀十二年戊戌(638)
  頒《氏族志》,以皇族爲首,外戚次之,崔氏第三。
  虞世南卒(558~),年八十一。
  孔穎達拜國子祭酒,侍講東宮。
  貞觀十四年庚子(640)
  平定高昌。
  貞觀十五年辛丑(641)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歐陽詢卒(557~)。
  貞觀十七年癸卯(643)
  皇太子李承乾謀反,廢爲庶人。立李治爲太子。
  貞觀十八年甲辰(644)
  王績卒(589?~)。
  李嶠生。
  貞觀十九年乙巳(645)
  太宗出兵高麗。
  玄奘回到長安。
  貞觀二十年丙午(646)
  杜審言約生於此年。
  貞觀二十一年丁未(647)
  楊師道卒(?~)。
  貞觀二十二年戊申(648)
  置安西四鎮。
  李百藥卒(565~),年八十四。
  孔穎達卒(574~),年七十五。
  貞觀二十三年己酉(649)
  李世民卒(598~),年五十一。太子李治嗣位,是爲高宗。
  盧照鄰約於本年前後爲鄧王元裕典簽。
  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戌(650)
  正月,改元永徽。
  王勃生。
  楊炯生。
  劉希夷約生於此年前後。
  永徽六年乙卯(655)
  廢王皇后爲庶人,立昭儀武氏爲後。
  唐高宗顯慶元年丙辰(656)
  宋之問約生於此年。
  沈佺期約生於此年。
  顯慶二年丁巳(657)
  蘇定方大破西突厥,突厥亡。
  顯慶三年戊午(658)
  王勃九歲,得顏師古《漢書注》讀之,作《指瑕》,言其失誤。
  顯慶四年己未(659)
  楊炯十歲,應神童舉,待制弘文館。
  賀知章生。
  陳子昂生。
  顯慶五年庚申(660)
  駱賓王約於此年爲道王元慶府屬。
  張若虛約生於此年。
  張鷟約生於此年。
  唐高宗龍朔元年辛酉(661)
  二月,改元龍朔。
  太子李弘命許敬宗、上官儀等博採古今文集,摘其英詞麗句,編《瑤山玉彩》五百卷。
  劉知幾生。
  龍朔二年壬戌(662)
  改諸司及百官名,改三省爲三臺。
  上官儀加銀青光祿大夫、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既顯貴,人學其詩,號“上官體”。
  龍朔三年癸亥(663)
  駱賓王作《自敘狀》。
  《瑤山玉彩》編成。
  唐高宗麟德元年甲子(664)
  政歸武后。
  上官儀被殺於獄中(608?~),年五十七。
  王勃與駱賓王均上書劉祥道,求表薦。
  李嶠二十歲,登進士第,爲安定尉。
  盧藏用約生於此年。
  玄奘卒(596~)。
  唐高宗乾封元年丙寅(666)
  正月,改元乾封。封禪於泰山。尊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
  唐高宗總章二年己巳(669)
  王勃於此年之前數年應幽素科試,中第,授朝散郎,不久,爲沛王府修撰,撰《平臺秘略論》。此年因戲爲《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斥逐出沛王李賢府,往游蜀中。
  唐高宗總章三年、咸亨元年庚午(670)
  三月,改元咸亨。
  盧照鄰與王勃皆在蜀,相互作詩唱酬。
  駱賓王約於此年或略前因事謫戍西邊,作有邊塞詩。
  杜審言登進士第。後爲隰城尉。
  咸亨三年壬申(672)
  王勃約於此年爲虢州參軍。
  盧照鄰約於此年因染風疾辭去新都尉,居郿縣太白山中。
  許敬宗卒(592~),年八十一。
  唐高宗咸亨五年、上元元年甲戌(674)
  八月,改元上元,稱皇帝爲天皇,皇后爲天后,改品官服制。
  上元二年乙亥(675)
  沈佺期、宋之問、劉希夷等登進士第。
  王勃往交趾省父。
  上元三年、儀鳳元年丙子(676)
  十一月,改元儀鳳。
  王勃途經南昌,作《滕王閣序》。渡南海,落水驚悸而死,年二十七。
  楊炯制舉登科,爲校書郎。
  儀鳳三年戊寅(678)
  駱賓王被誣入獄。
  張九齡生。
  李邕生。
  唐高宗儀鳳四年、調露元年己卯(679)
  六月,改元調露。
  杜審言、李嶠、崔融、蘇味道,時稱“文章四友”。
  駱賓王遇赦獲釋,後爲臨海丞。
  劉希夷約於此年遇害(651~),年約二十九。
  唐高宗開耀二年、永淳元年壬午(682)
  楊炯爲太子詹事司直,充崇文館學士。
  陳子昂登進士第。
  永淳二年、弘道元年癸未(683)
  十二月,改元弘道。高宗卒,太子李顯即位,是爲中宗。政歸武氏。
  武則天光宅元年甲申(684)
  正月,改元嗣聖。二月,武后廢中宗爲廬陵王,立豫王李旦,是爲睿宗。九月,改元光宅。
  駱賓王從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或說被殺,或說爲僧。
  陳子昂游東都洛陽,獻書闕下。武則天奇其才,召見金華殿,拜麟臺正字。
  武則天垂拱元年乙酉(685)
  正月,改元垂拱。
  楊炯貶梓州司法參軍。
  陳子昂在長安,仍任麟臺正字,開始作《感遇》詩。後從軍至西北邊陲。
  垂拱四年戊子(688)
  王之渙生。
  武則天永昌元年、載初元年己丑(689)
  正月,改元永昌。十一月用周正,改此月爲載初元年正月。
  盧照鄰患風疾十餘年,約於此年或前數年自沉潁水而死。
  杜審言爲江陰縣丞。
  孟浩然生。
  武則天天授元年庚寅(690)
  九月,武后改國號曰周,改元天授,加尊號曰神聖皇帝。親策貢士,殿試自此始。
  楊炯在洛陽,與宋之問分直於習藝館。
  李頎生。
  天授二年辛卯(691)
  宋之問約於此年改授洛州參軍,有詩與楊炯唱酬。
  天授三年、如意元年、長壽元年壬辰(692)
  四月,改元如意。九月,改元長壽。
  楊炯約於此年出爲盈川令,不久卒於官,卒年無考。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丙申(696)
  武后封禪嵩山,改元萬歲登封,又改元萬歲通天。
  杜審言自江陰丞轉洛陽丞。
  陳子昂再次從軍出塞征契丹。
  武則天神功元年丁酉(697)
  陳子昂登薊北城樓,作《登幽州臺歌》。
  張九齡登進士第。
  武則天聖歷元年戊戌(698)
  陳子昂解官歸鄉里。
  杜審言由洛陽丞貶吉州司戶參軍。
  王昌齡約生於此年前後。
  聖歷二年己亥(699)
  武后令其寵臣張昌宗與李嶠、劉知幾、宋之問、沈佺期、張說等26人修《三教珠英》。
  祖咏生。
  聖歷三年、久視元年庚子(700)
  李嶠爲鸞臺侍郎,知政事如故。
  杜審言約於此年被武后召見,令作《歡喜詩》,拜著作佐郎,俄遷戶部員外郎。
  陳子昂爲縣令段簡所殺(659~)。
  高適生。
  武則天長安元年辛丑(701)
  《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修成。
  王維生。
  李白生。
  長安四年甲辰(704)
  崔顥約生於此年。
  唐中宗李顯神龍元年乙巳(705)
  正月,武后病重,張柬之等擁太子李顯復位;二月,復國號唐;十二月,武后卒。
  宋之問、沈佺期、杜審言等因依附於張易之兄弟,被流放嶺外。
  李白五歲,隨父自中亞碎葉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青蓮鄉。
  神龍二年丙午(706)
  太平公主、武三思弄權,張柬之被誣,貶新州司馬,旋流配瀧州。
  沈佺期授起居郎,加修文館直學士。
  宋之問從貶所逃歸洛陽,因告密之功,擢爲鴻臚主簿。
  杜審言被召回長安,尋授國子監主簿。
  儲光羲約生於此年。
  神龍三年、景龍元年丁未(707)
  蕭穎士生。
  景龍二年戊申(708)
  杜審言約卒於此年(645?~)。
  景龍三年己酉(709)
  顏真卿生。
  唐睿宗景雲元年庚戌(710)
  韋后與安樂公主鴆殺中宗。臨淄王李隆基舉兵誅韋、武,擁其父李旦即帝位,是爲睿宗,立李隆基爲太子。
  李嶠出爲懷州刺史。
  宋之問配流欽州。
  王翰登進士第。生卒年不詳。
  唐玄宗先天元年壬子(712)
  八月,睿宗傳位李隆基,是爲玄宗。
  宋之問卒(656?~),年約五十七。
  杜甫生。
  張子容登進士第。
  唐玄宗開元元年癸丑(713)
  張說爲中書令,與姚崇有隙,罷爲相州刺史。
  李嶠卒(644~),年七十。
  慧能卒(638~),年七十六。本姓盧,早年喪父。發憤學佛,成爲禪宗南宗之祖,世稱六祖。
  開元二年甲寅(714)
  沈佺期卒(656?~),年五十九。
  李白十五歲,好劍術,游神仙,觀奇書,能作賦。
  開元三年丁卯(715)
  岑參約生於此年。
  李華約生於此年。
  開元四年丙辰(716)
  姚崇罷相。蘇頲、宋璟同居相位。裴迪生。卒年不詳。
  開元六年戊午(718)
  賈至生。
  開元七年己未(719)
  高適年二十,入長安求仕不遇,北上薊門,漫游燕、趙。
  元結生。
  李嘉祐約生於此年。
  開元八年庚申(720)
  李白開始漫遊蜀中,登峨眉、青城諸名山。投刺進謁蘇頲,受到稱許。
  高適是年秋在長安。
  王翰約於此年舉直言極諫科,調昌樂尉。
  司空曙約生於此年。
  張若虛約卒於此年。張若虛曾官兖州兵曹,中宗神龍中,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稱“吳中四士”。
  開元九年辛酉(721)
  張說爲相。
  王維二十一歲,登進士第,釋褐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被貶爲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十年壬戌(722)
  錢起約生於此年。
  開元十一年癸亥(723)
  賀知章入麗正書院,修《六典》、《文纂》。
  岑參九歲,始屬文。
  崔顥登進士第。
  開元十二年甲子(724)
  祖咏登進士第。
  開元十三年乙丑(725)
  李白於此年出蜀,漫遊東南。
  獨孤及生。
  開元十四年丙寅(726)
  張九齡自中書舍人改太常少卿,尋出爲冀州刺史。
  杜甫遊洛陽,出入岐王府。
  儲光羲、崔國輔、綦毋潛登進士第。
  劉長卿約生於此年。
  開元十五年丁卯(727)
  蘇頲卒(670~),年五十八。他與張說俱以文章顯,並稱“燕許大手筆”,說封燕國公,頲封許國公。
  王昌齡、常建登同榜進士,昌齡授秘書省校書郎。
  王翰約於此年爲汝州長史,後改仙州別駕。時祖咏也在汝州,常往來。
  李白至安陸,與許圉師之孫女結婚。
  陶翰約於此年前後在世,生卒年不詳。
  顧況約生於此年。
  開元十六年戊辰(728)
  孟浩然北上長安求仕,與王昌齡往來甚密。
  張子容約於此年前後在世,生卒年不詳。開元初登進士第,爲樂城令。曾與孟浩然同隱鹿門山,爲生死交。
  開元十七年己巳(729)
  孟浩然在京與張九齡、王維等交,約於是年或次年離長安。
  岑參居登封縣之嵩山少室,父已死,家貧,從兄受書。
  張說卒(667~)。
  孟浩然漫遊吳、越等地。
  開元十八年庚午(730)
  高適約於此年在燕地從軍。
  陶翰登進士第。
  開元十九年辛未(731)
  杜甫始遊吳、越。
  高適往來東北邊陲。
  開元二十年壬申(732)
  王之渙四十五歲,流寓薊門,後爲文安縣尉。
  崔顥約於此年前後在河東定襄一帶遊宦。
  戴叔倫生。
  開元二十年甲戌(734)
  李林甫爲相。
  王昌齡、劉眘虛登博學宏詞科;昌齡授氾水尉。
  岑參年二十,至洛陽,獻書闕下。
  高適南返宋州。
  開元二十三年乙亥(735)
  王維因張九齡薦,擢右拾遺。
  杜甫自吳、越歸,赴東都舉進士,不第。
  高適赴長安應制科試,無成。
  蕭穎士、李華、賈至、李頎登同榜進士。頎授新鄉尉。
  開元二十四年丙子(736)
  始以禮部侍郎掌貢舉。
  張九齡請殺安祿山,玄宗不從。旋爲李林甫所譖,罷知政事。
  李白約於此年前後赴長安,謁張說,奔走於王公貴人之門,干謁失敗,失意而歸。
  杜甫始遊齊趙。
  開元二十五年丁丑(737)
  殺太子瑛。張九齡爲李林甫所譖,貶荊州長史。孟浩然被張九齡辟爲從事。
  王維爲監察御史。
  李白移家山東任城,與孔巢父等同隱徂徠山,號“竹溪六逸”。
  王之渙、王昌齡、高適旗亭宴游。
  韋應物約生於此年。
  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
  立忠王嶼爲太子,改名亭。
  高適在長安,作《燕歌行》;旋離長安返梁、宋。
  錢起有荊州之遊。
  開元二十七年己卯(739)
  追贈孔子爲文宣王。
  杜甫仍在齊、趙漫遊,作《望岳》詩。秋,高適抵山東,與杜甫相逢汶上,結交。
  王昌齡自氾水尉謫嶺南。
  開元二十八年庚辰(740)
  張九齡卒(678~)。
  高適遊相州。
  王昌齡北歸,游襄陽,訪孟浩然。東還,爲江寧丞。岑參有詩送別。
  孟浩然疽發背,卒(689~)。
  王維遷殿中侍御史,以選補副使,知南選。過襄陽,作《哭孟浩然》詩,畫孟浩然像於刺史亭。
  詩僧寒山、拾得約於此年前後在世。寒山詩,後人輯有《寒山子詩集》。
  開元二十九年辛巳(741)
  制兩京、諸州置玄元皇帝廟,並崇玄學。
  王維、儲光羲此後數年間曾隱居終南山。
  高適寓居淇上。
  岑參遊河朔。
  杜甫自齊、趙歸洛陽,筑陸渾莊於偃師。
  李頎離新鄉尉任,棄官,隱潁陽東川,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綦毋潛相過往。
  張鷟約卒於此年(660?~),有傳奇《遊仙窟》。
  唐玄宗天寶元年壬午(742)
  正月改元天寶。二月封莊子爲南華真人,文子爲通玄真人,列子爲沖虛真人,庚桑子爲洞虛真人。
  王維官右補闕。
  王之渙卒(688~),年五十五。
  李白與道士吳筠同隱剡中。秋,奉詔進京,供奉翰林賀知章見李白,呼爲“天上謫仙人”。
  蕭穎士補秘書正字。
  秋,高適至滑臺。
  天寶二年癸未(743)
  李白在長安,與賀知章等作“飲中八仙”之遊。此年前後,作《蜀道難》、《古風五十九首》中的部分篇章。
  岑參在長安。
  李華舉博學宏詞科,爲科首。
  天寶三載甲申(744)
  正月,賀知章因病辭官,廢爲道士還鄉。卒(659~)。
  三月,李白被譖,“賜金放還”,自梁園東下,在東都與杜甫相遇,訂交;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作有《梁園吟》、《將進酒》、《鳴皋歌送岑征君》等詩。
  岑參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
  芮挺章編《國秀集》,錄開元初至天寶三載之詩。
  天寶四載乙酉(745)
  八月,冊楊太真爲貴妃。
  王昌齡貶龍標尉。
  李白游齊、魯,又與杜甫相遇,同游。此年有《夢遊天姥吟留別》、《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上李邕》諸詩。
  杜甫再遊齊、魯。
  天寶五載丙戌(746)
  杜甫至長安,與岑參、王維、鄭虔等遊。
  祖咏約卒於此年(699~)。
  天寶六載丁亥(747)
  是年,詔天下通一藝者赴試。李林甫忌刻才士,使無一人入選,上表稱“野無遺賢”。杜甫與元結參加了此次考試,落入騙局。杜甫落第之後,返偃師,往來於偃師、洛陽間。
  李白漫遊江南。
  李邕遭李林甫誣陷,被杖殺。
  天寶七載戊子(748)
  王維經營藍田輞川別墅。
  高適居睢陽,甚窮困。
  元結遊長安。
  盧綸生。
  李益生。
  天寶八載己丑(749)
  高適由張九皋推薦,舉有道科。盛夏,至長安,授封丘尉。
  李白遊金陵,作《勞勞亭》、《醉後贈從甥高鎮》等詩。
  岑參因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薦,爲右威衞錄事參軍,充節度使幕府掌書記,遂赴安西。作《逢入京使》、《磧中作》、《敦煌太守後庭歌》等詩。
  天寶九載庚寅(750)
  杜甫自偃師再到長安。
  李白北至洛陽。
  岑參在安西。
  錢起登進士第。此後即在秘書省校書郎任上,直至天寶末。
  天寶十載辛卯(751)
  杜甫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但終於沒有下文,未被授官。
  春,李白省家東魯;秋,北上。
  暮春,岑參隨高仙芝入朝,秋抵長安。
  韋應物十五歲,爲玄宗侍衞。
  李頎卒(690~),年六十二。
  孟郊生。
  天寶十一載壬辰(752)
  李白北遊燕、趙。
  高適去封丘任,抵長安,與崔顥、儲光羲、岑參、杜甫遊。冬,入河西節度使幕。
  杜甫在長安,作《兵車行》、《前出塞》、《曲江三章》等詩,又與高、岑、儲等同登慈恩寺塔,賦詩抒懷。
  劉長卿約於此年登進士第。
  天寶十二載癸巳(753)
  李白自幽燕西遊太原,旋至梁、宋,南返宣城。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等詩。
  杜甫在長安,作《麗人行》等詩。
  高適赴河西幕府謁哥舒翰。
  張繼登進士第。
  殷璠編《河岳英靈集》,選開元二年至天寶十二載間24位詩人詩作224篇。
  天寶十三載甲午(754)
  王維拜吏部郎中。
  李白遊宣城、秋浦一帶,有《秋浦歌》等詩。
  高適入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夏,隨哥舒翰入朝。
  岑參爲大理寺評事,充安西北庭節度判官,第二次出塞,赴北庭都護府,入封常清幕。
  元結、翰翃登進士第。
  崔顥卒(704?~),年約五十一。
  陸贄生。
  天寶十四載乙未(755)
  十一月,安祿山發兵十五萬,反於范陽。“安史之亂”自此始。
  王維遷給事中。
  岑參在輪臺,間至北庭,作於上一年或本年的有《走馬川奉送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詩。
  杜甫自長安赴奉先省親,作《自京赴奉先縣咏懷五百字》、《後出塞》諸詩。
  李白居宣城,有《贈汪倫》詩。
  劉長卿爲蘇州、長洲尉。
  天寶十五載、唐肅宗至德元載丙申(756)
  正月,安祿山稱大燕皇帝於洛陽;六月陷長安;玄宗奔蜀。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爲肅宗。
  高適佐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失守,高適奔長安,玄宗已奔蜀,乃間道追及河池郡,隨至成都,八月,擢諫議大夫,十二月,出任淮南節度使,奉命討伐永王李璘。
  岑參在北庭,領伊西北庭支度副使。
  李白隱居廬山屏風疊。冬,永王水軍過潯陽,邀李白入幕府。李白以爲報國時機已到,加入永王水軍,作《永王東巡歌》。
  杜甫聞肅宗即位靈武,奔赴靈武,途中落入叛軍手中,押回長安。作有《悲陳陶》、《悲青坂》、《哀王孫》、《月夜》諸詩。
  王維、儲光羲、李華均爲叛軍所得,逼以僞署。
  劉長卿爲長洲尉攝海鹽令。
  王昌齡爲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至德二載丁酉(757)
  正月,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即帝位。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肅宗回長安。十二月,玄宗回長安。
  春,杜甫羈留長安,作《春望》、《哀江頭》諸詩。四月,逃奔鳳翔行在,授左拾遺。秋,省家鄜州,作《北征》、《羌村三首》、《彭衙行》等詩。
  十月,岑參隨肅宗回長安。
  李白因從永王璘,獲罪,系潯陽獄,長流夜郎。
  兩京收復後,陷賊官分六等定罪。儲光羲貶嶺南。王維因寫有《凝碧池》詩以明志,獲免罪。
  顧況登進士第。
  至德三載、乾元元年戊戌(758)
  立成王俶爲太子。九節度使合兵討安慶緒。
  李白流夜郎,途經江夏。
  王維責授太子中允。
  夏,杜甫自左拾遺出爲華州司功參軍。
  賈至出爲汝州刺史。
  高適自淮南至洛陽。
  乾元二年己亥(759)
  三月,九節度兵敗相州。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皇帝。九月,再陷洛陽。高適任彭州刺史。
  岑參自右補闕轉起居舍人,五月,赴虢州長史任。
  王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
  李白於流貶途中遇赦,東還,南遊洞庭,有《陪族叔刑部侍郎曄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等詩。
  杜甫自華州歸洛陽,回華州途中,作“三吏”、“三別”、《贈衞八處士》。秋,棄官,入蜀。途經秦州、同谷,有《夢李白二首》、《秋笛》、《同谷七歌》等詩。冬,抵成都。
  劉長卿在南巴尉任上。
  錢起爲藍田縣尉。
  韋應物此年前後數年間,曾一度讀書太學。
  蕭穎士卒(708~)。
  權德輿生。
  乾元三年、上元元年庚子(760)
  閏四月,改元上元。
  李白回至豫章。
  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筑草堂定居。
  高適自彭州刺史轉蜀州刺史。
  岑參仍在虢州長史任。
  元結編《篋中集》,收沈千運等7人詩24首。
  儲光羲約卒於此年(706~),年約五十四。
  皎然在江東與顏真卿、顧況、韋應物相唱酬。
  上元二年辛丑(761)
  三月,史思明爲其子史朝義所殺。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五月平。
  李白已六十一歲,聞李光弼出師東南擊史朝義,又慷慨從軍,半道病還,往當涂依族叔李陽冰。
  杜甫閑居草堂。經嚴武薦,入嚴幕,爲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有《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諸作。
  王維卒(701~),年六十一。
  李嘉祐自江陰令遷臺州刺史。
  劉長卿自南巴尉歸來,行止在吳中、越州一帶。
  代宗寶應元年壬寅(762)
  四月,玄宗卒,肅宗卒,太子李豫即位,是爲代宗。
  李白卒於當涂(701~),年六十二。
  杜甫仍居草堂,曾避亂入梓州。
  寶應二年、廣德元年癸卯(763)
  史朝義敗死,安史亂平。七月改元廣德。十月吐蕃入長安,代宗出奔陝州。自此邊境外族侵擾不斷。
  高適任劍南西川節度使。
  岑參入長安,在御史臺供職。
  杜甫漂泊梓州、閬州,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詩。
  韋應物爲洛陽丞。
  戴叔倫三十二歲,仍居金壇故里,未有官職。
  耿湋登進士第,授盩厔縣尉。
  廣德二年甲辰(764)
  立雍王李適爲太子。
  元結赴道州刺史任,作《舂陵行》。
  岑參改考功員外郎,尋轉虞部郎中。
  嚴武再鎮蜀,杜甫又入嚴武幕。
  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765)
  正月,改元永泰。
  高適卒(700~),年六十六。
  岑參出爲嘉州刺史。
  杜甫辭嚴武幕,回草堂。五月,離成都,經嘉州、忠州出峽,秋抵雲安。有《旅夜書懷》等詩。
  韋應物棄官,歸洛陽同德寺。
  唐代宗大歷元年丙午(766)
  劉宴復以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分理全國財務。戴叔倫再入劉宴幕,掌賦稅鹽鐵事務。
  杜甫自雲安移居夔州。有《壯遊》、《八哀詩》、《秋興八首》、《閣夜》、《咏懷古迹五首》、《諸將五首》等詩。
  岑參赴嘉州刺史任。
  耿湋、司空曙均爲左拾遺,其時十才子都在長安。
  張籍、王建約生於此年。
  令狐楚生。
  翰翃約於此年前後在世。
  大歷二年丁未(767)
  杜甫在夔州,有《又呈吳郎》、《解悶十二首》等詩。
  大歷三年戊申(768)
  岑參罷嘉州刺史,東歸,阻於戰亂,流寓成都。
  秋,瀘州刺史楊子琳作亂。
  元結調任容州刺史,兼容管經略使。
  杜甫在夔州,衰病漂泊。春離夔州經江陵赴公安;冬離公安赴岳陽,有《登岳陽樓》詩。自此,泊舟岳陽城下,往來岳陽、潭州間。
  韓愈生。
  大歷五年庚戌(770)
  杜甫卒於湖南耒陽舟中(712~),年五十九。有《杜工部集》。
  岑參卒於成都客舍(715~),年五十六。
  盧仝約生於此年。
  李公佐約生於此年。
  劉長卿在潤州。
  李端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
  大歷六年辛亥(771)
  李益登諷諫主文科,授華州鄭縣尉,後遷主簿。
  劉長卿約於是年任轉運使判官、淮西鄂岳轉運留後。
  翰翃入汴宋節度使田神功幕。
  大歷七年壬子(772)
  賈至卒(718~),年五十五。
  元結卒(719~),年五十四。
  呂溫、劉禹錫、白居易、李紳、李翶生。
  大歷八年癸丑(773)
  柳宗元生。
  劉長卿貶睦州司馬。
  李嘉祐約於是年離袁州刺史任,回吳興、晉陵一帶定居。
  大歷九年甲寅(774)
  李華卒(715?~)。
  韋應物爲京兆府功曹,攝高陵宰。
  翰翃在田神玉幕。
  韓愈七歲,隨兄韓會至長安,始讀書。
  大歷十年乙卯(775)
  姚合約生於此年。
  大歷十一年丙辰(776)
  田神玉死後,翰翃入汴州刺史李忠臣幕。
  耿湋充聒圖書使歸朝。
  白行簡生。
  大歷十二年丁巳(777)
  盧綸入獄。
  獨孤及卒(725~),年五十三。
  皇甫湜約生於是年。
  大歷十三年戊午(778)
  韋應物出爲鄠縣令。
  柳公權生。
  大歷十四年己未(779)
  五月,代宗(李豫)卒,皇太子李適立,是爲唐德宗。十二月,立宣王李誦爲太子。
  元稹、賈島生。
  劉長卿由睦州赴隨州。
  張繼約於此年卒於洪州。
  李嘉祐卒於此年前後(719?~)。
  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
  正月改元。廢租庸調,行兩稅法。
  劉長卿爲隨州刺史。
  吉中孚爲京兆萬年尉。
  盧綸爲昭應令。
  建中二年辛酉(781)
  四月,韋應物任尚書比部員外郎。
  劉禹錫從僧皎然、靈澈學詩,見器於權德輿。
  沈既濟作《任氏傳》。
  建中四年癸亥(783)
  十月,涇原兵過長安,嘩變。德宗奔奉天。朱泚稱帝。
  韋應物出爲滁州刺史。
  劉長卿約於此年之前離隨州刺史任。
  李益登拔萃科,爲侍御史。
  戴叔倫爲江西節度留後,統領府事。
  唐德宗興元元年甲子(784)
  李晟收復長安,朱泚被殺。
  冬,韋應物罷滁州刺史任。
  吉中孚由司封郎中、知制誥爲諫議大夫,加翰林學士。
  唐德宗貞元元年乙丑(785)
  顏真卿被李希烈縊殺於蔡州(709~)。
  韋應物春夏間居滁州西澗,有《滁州西澗》詩;秋,爲江州刺史。
  戴叔倫爲撫州刺史。
  錢起約卒於此年(722?~)。
  貞元二年丙寅(786)
  韋應物仍在江州刺史任,始游廬山東林、西林二寺。
  貞元三年丁卯(787)
  韋應物入朝,爲左司郎中。
  顧況爲著作郎。
  李德裕生。
  劉長卿卒於此年前後(726?~)。
  貞元六年庚午(790)
  吐蕃攻陷長安。
  司空曙約卒於此年(720?~)。
  戴叔倫約卒於此年(732~)。
  李賀生。
  貞元七年辛未(791)
  許渾約生於此年。
  貞元八年壬申(792)
  四月,陸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貢舉。李絳、王涯、崔群、韓愈等登進士第,時號“龍虎榜”。
  孟郊初下第,東歸,韓愈有《孟生詩》。韓、孟當於此年或稍關於結識。
  韋應物約卒於此年(737~)。
  張祜約生於此年。
  貞元九年癸酉(793)
  元稹明經登第,入居長安靖安坊。
  劉禹錫、柳宗元進士及第。
  孟郊再下第,出長安作湘楚之遊,有《石淙十首》。
  貞元十二年丙子(796)
  秋,韓愈爲宣武軍節度使董晉觀察推官。
  九月,孟郊登進士第,有《登科後》詩。東歸路過和州,與張籍同遊。
  貞元十三年丁丑(797)
  孟郊寄遇汴州,依宣武行軍司馬陸長源。張籍於十月初北至汴州,因孟郊介紹結識韓愈。
  貞元十五年己卯(799)
  二月,韓愈甫離汴,汴州即發生兵亂,遂輾轉至徐州入張建封幕爲節度推官。
  張籍進士及第。
  秋,白居易在宣城參加鄉試。
  元稹初仕於河中府(蒲州)。
  盧綸約卒於此年(737?~)。
  貞元十六年庚辰(800)
  白居易、崔玄亮登進士第。
  劉禹錫爲淮南節度使杜佑掌書記。
  孟郊爲溧陽(今屬江蘇)尉,迎養其母。
  沈既濟約卒於此年(750?~)。
  貞元十七年辛巳(801)
  杜佑進《通典》二百卷。
  柳宗元調藍田尉。
  韓愈任四門博士。
  元稹應進士試,不第。
  貞元十八年壬午(802)
  劉禹錫調補京兆府渭南縣主簿。
  白居易、元稹訂交於本年或稍前。
  李公佐作《南柯太守傳》。
  貞元十九年癸未(803)
  春,白居易、元稹、崔玄亮等同以書判拔萃科登第,元、白同授秘書省校書郎。元稹娶韋夏卿之女韋叢爲妻。
  冬,劉禹錫爲監察御史,柳宗元爲監察御史里行,韓愈由四門博士升監察御史。三人常討論學術,切磋詩文。
  韓愈作《祭十二郎文》,本年或稍前作《送孟東野序》。因上書論天旱人飢而得罪幸臣,被貶陽山令。
  杜牧生。
  貞元二十年甲申(804)
  春,白居易自洛陽徙家於秦,卜居渭上。
  孟郊辭溧陽尉,奉母歸湖州。
  呂溫爲入蕃副使,滯留經年。
  元稹作《鶯鶯傳》。李紳作《鶯鶯歌》。
  貞元二十一年、順宗永貞元年乙酉(805)
  正月,唐德宗(李適)卒,皇太子李誦即位,是爲順宗。二月,以韋執誼爲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伾爲左散騎常侍,充翰林學士,王叔文爲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王叔文引用劉禹錫、柳宗元等改革弊政,並薦舉劉禹錫爲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柳宗元爲禮部員外郎。此一時期,革新集團鷁免逋負,出宮女及教坊女妓,罷進奉、官市、五坊小兒,打工權臣李實,追懷忠州別駕陸贄、道州刺史陽城(詔下不久而陸、陽即卒於貶所),並謀奪宦官兵權。史稱“永貞革新”。八月,順宗內禪,皇太子李純即位,是爲憲宗。改貞元二十一年爲永貞元年。貶王伾爲開州司馬、王叔文爲渝州司戶。九月,分貶革新派成員爲州刺史,其中劉禹錫爲連州刺史、柳宗元爲邵州刺史;十月,再下嚴詔,貶劉禹錫爲朗州司馬、柳宗元爲永州司馬、韓泰爲虔州司馬、陳諫爲臺州司馬、韓曄爲饒州司馬、凌準爲連州司馬、程異爲郴州司馬、韋執誼爲崖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
  韓愈於二月遇赦,徙掾江陵,俟命郴州時作《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九月,在江陵與前赴連州貶所的劉禹錫相會,作詩酬和。
  呂溫出使吐蕃還長安。
  陸贄卒(754~),年五十二。
  陳鴻、李宗閔、牛僧孺等同登進士第。
  唐憲宗元和元年丙戌(806)
  正月改元,太上皇(順宗)死。三月,平定楊惠琳亂。
  六月,韓愈自江陵法曹參軍入爲國子博士。時張籍、張徹、孟郊在長安,韓、孟、張徹作有《會合》聯句;孟與韓作有《城南》、《斗雞》、《納涼》、《秋雨》、《征蜀》、《同宿》、《雨中》、《寄孟刑部幾道》諸聯句。韓作《南山詩》。孟郊離長安,赴洛陽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有《寒地百姓吟》詩。
  張籍約於本年調補太常寺太祝。
  白居易、元稹閉戶累月,揣摩時事,成《策林》七十五篇。四月,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二人同及第。元稹除左拾遺,結識張籍。九月出爲河南尉,旋丁母憂。
  白居易任盩厔尉。十二月,與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作《長恨歌》,陳鴻作《長恨歌傳》。
  皇甫湜、李紳進士及第。
  元和二年丁亥(807)
  白居易爲翰林學士,娶楊虞卿從妹爲妻。元稹爲監察御史。白行簡登進士第。
  韓愈爲避讒至東都分司。作《張中丞傳後敘》。
  元和三年戊子(808)
  四月,白居易改授左拾遺,仍充翰林學士。
  牛僧孺、李宗閔、白甫湜登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因對策指陳時政,言詞直切,宰相李吉甫惡之,皆不按常例授官,各出爲幕職;並貶考策官楊於陵、韋貫之、王涯等。其後吉甫子李德裕與牛僧孺、李宗閔“黨爭”數十年,遠因即在於此。
  韓愈、孟郊俱在洛陽。皇甫湜任陸渾尉,距洛不遠;李賀自家鄉昌谷赴洛客居;盧仝本已居住在洛陽一帶,馬異、劉叉、賈島等陸續來此,一時間韓、孟詩派中人聚集一起,相互往還。
  呂溫於年底貶爲道州刺史。
  元和四年己丑(809)
  二月,元稹除監察御史,三月,出使劍南東川,曾與薛濤唱和。七月,元妻韋叢卒於長安靖安里宅第。八月,元分司東都,作《遣悲懷三首》。韓愈爲作墓誌銘。
  李紳任校書郎,作《樂府新題》二十首(今佚)。元稹作《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白居易創作《新樂府》。其《賀雨》、《宿紫閣山北村》等約作於本年前後。
  六月,韓愈任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作《陸渾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韻》。
  元和五年庚寅(810)
  元稹爲東臺監察御史,與韓愈有交往。元稹在還長安途中經華州,宦官與之爭上廳,元被毆傷面。
  三月,唐憲宗袒護宦官,貶元稹爲江陵士曹參軍。
  五月,白居易改京兆府戶曹參軍。《秦中吟十首》、《寄唐生》等約作於本年前後。
  賈島入長安,謁張籍。
  元和六年辛卯(811)
  韓愈自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有《石鼓歌》。賈島由長安赴洛陽訪韓愈;秋,隨韓赴長安;冬,歸范陽。
  李賀爲奉禮郎。
  四月,白居易罷官歸清村丁母憂。
  六月,呂溫卒(772~),年四十。
  元和七年壬辰(812)
  張籍、王建重逢於長安。
  元稹自編詩集二十卷成。
  李商隱生。陳陶約生於此年。
  溫庭筠約生於此年。
  元和八年癸巳(813)
  三月,韓愈任比部郎中、國史修撰。
  李賀辭官歸昌谷。
  夏,白居易服除,仍居渭村,未補官。有《效陶潛體十六首》、《村居苦寒》等詩。
  李群玉約生於此年。
  元和九年甲午(814)
  八月,孟郊赴任興元軍參謀,途中以暴疾卒(751~),年六十四。
  韓愈爲孟郊作《貞曜先生墓誌銘》。賈島作詩《哭孟郊》。
  冬,白居易爲左贊善大夫。有《遊悟真寺一百韻》等。
  十二月,有詔召回劉禹錫、柳宗元、元稹等。
  元和十年乙未(815)
  正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於去年八月卒)之子吳元濟叛亂。朝廷發諸道軍會討,未勝。
  二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由貶所抵長安。劉禹錫遊玄都觀,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絕句。三月,柳、劉分別被遠遷柳州、連州刺史,二人同行,至衡陽以詩贈別,此後再未相見。柳至貶所後作《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詩。
  元稹與白居易等游城南,在馬上戲誦新艷小詩,甚歡。然亦於三月復出爲通州司馬。
  六月,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殺死宰相武元衡。裴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六月,白居易上書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以越職言事罪名貶江州司馬。冬初到江州,作《與元九書》。
  元和十一年丙申(816)
  韓愈以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因主戰遭排斥,降爲太子右庶子。
  姚合進士及第。
  秋,白居易在江州司馬任上作《訪陶公舊宅》、《琵琶行》、《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等詩。
  李賀卒(790~),年二十七。
  曹鄴約生於此年。
  元和十二年丁酉(817)
  七月,以裴度爲淮西宣慰招撫使,韓愈爲行軍司馬,率諸道軍討淮蔡叛軍。十月,李愬雪夜襲蔡州,擒吳元濟,淮西亂平。
  元稹作《樂府古題序》。
  元和十三年戊戌(818)
  淮西亂平後,李師道、王承宗畏罪,各奉表納地稱臣。
  韓愈爲刑部侍郎。
  元稹在通州四年,與遠在江州的白居易相互寄詩唱和,“里巷相傳,爲之紙貴”。
  元稹是年作《連昌宮詞》。冬,轉虢州長史。白居易除忠州刺史。
  權德輿卒(759~),年六十。
  元和十四年己亥(819)
  李師道爲部下所殺,淄青亂平。長時期的蕃鎮割據局面至此暫告結束。
  正月,刑部侍郎韓愈諫迎佛骨,貶爲潮州刺史,途中作《左遷藍關示侄孫湘》。十月,改授爲袁州刺史。
  春,白居易自江州啟行赴忠州,與弟行簡同行。三月十一日,與前往虢州赴任的元稹相遇於西陵峽口,留三日而別。
  十月,元稹自虢州長史入爲膳部員外郎。
  十一月,柳宗元卒於柳州貶所(773~),年四十七。是時劉禹錫奉母靈柩返洛陽,途次衡陽聞宗元卒訊,大慟,爲之料理後事,歸洛後作《祭柳員外文》、《重祭柳員外文》。韓愈至袁州作《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誌銘》。
  元和十五年庚子(820)
  正月,憲宗服柳泌所制金丹暴卒,傳爲宦官陳弘志所害。右神策軍中尉梁守謙等擁立太子李恒即位,是爲唐穆宗。
  二月,元稹除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五月,又爲祠部郎中,知制誥。
  夏,白居易自忠州刺史召還,除尚書司門員外郎,十二月,遷主客郎中,知制誥。
  九月,韓愈自袁州刺史召還,任國子祭酒。
  顧況卒於此年以後(727?~)。
  唐穆宗長慶元年辛丑(821)
  正月改元。二月,元稹授中書舍人。改革制誥,創爲新體。白居易《餘思未盡加爲六韻重寄微之》:“制從長慶辭高古。”
  元稹與李德裕、李紳同爲翰林學士,時號“三俊”。三月,元與二李同劾錢徽取進士不公,詔王起、白居易重試,錢徽、李宗閔、楊汝士皆被貶。此爲李德裕集團與牛僧孺、李宗閔集團的初次公開鬬爭。
  裴度劾元稹交結宦官魏弘簡,元罷翰林學士,爲工部侍郎。
  七月,韓愈任兵部侍郎。由韓愈舉薦,張籍授國子博士。
  十月,白居易遷中書舍人。弟行簡授左拾遺。從祖弟白敏中進士及第。
  十一月,元稹、李紳舉薦蔣防爲翰林學士。
  冬,劉禹錫除夔州刺史。
  長慶二年壬寅(822)
  二月,韓愈奉命前往鎮州宣撫王廷湊叛軍,功成還朝,轉吏部侍郎。
  二月,元稹以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月,裴度以司空同平章事。裴度、元稹爭相,積怨甚深。六月,罷裴度爲右僕射,罷元稹爲同州刺史。以李逢吉同平章事。
  張籍除水部員外郎。
  七月,白居易求外任,出爲杭州刺史。
  九月,李德裕自御史中丞出爲浙西觀察使。
  長慶三年癸卯(823)
  三月,牛僧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德裕認爲是李逢吉援引,牛、李之怨益深。
  六月,韓愈爲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與御史中丞李紳發生矛盾,相互指責。遂兩罷之。
  韓愈復任兵部侍郎,再改爲吏部侍郎。
  八月,元稹自同州刺史遷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十月,經杭州,與白居易相會,數月而別。
  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有《錢塘湖春行》、《杭州春望》等詩。
  長慶四年甲辰(824)
  正月,穆宗服方士金石葯卒,太子李湛即位,是爲敬宗。時李逢吉用事,所親厚者甚眾,時人目爲“八關”、“十六子”。李紳自戶部侍郎貶端州司馬。
  二月,蔣防貶汀州刺史,旋改連州。
  白居易在杭修筑湖堤,爲文記其事。五月,任期滿,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始卜居於洛陽東南隅之履道里。《杭越寄和詩集》、《三州唱和詩集》結集。冬,元稹爲編《白氏長慶集》五十卷凡2191首,並作序。
  韓愈在吏部侍郎任,因病請假,與張籍同游城南,賈島亦常來此,前後達兩月之久。
  劉禹錫轉和州刺史。
  秋,張籍擢水部郎中。八月十六日夜,張籍、王建同到韓愈家賞月。其後,韓愈病篤。十二月,韓愈卒(768~),年五十七。劉禹錫有《祭韓吏部文》。李翶有《吏部侍郎韓公行狀》。皇甫湜有《昌黎韓先生墓誌銘》。
  唐敬宗寶歷元年乙巳(825)
  正月,改元寶歷。牛僧孺罷相。
  白居易爲蘇州刺史。
  元稹在浙東觀察使任。
  杜牧作《阿房宮賦》。
  寶歷二年丙午(826)
  十二月,宦官劉克明等殺敬宗。宦官立江王涵,改名昂(文宗)。
  白居易罷蘇州刺史,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冬,兩人相遇於揚子津,結伴歸洛陽。
  白行簡卒(776~)。
  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827)
  去年四月,橫海節度使李全略卒,其子同捷自爲留後。本年八月,命諸道兵進討。
  白居易編《元白唱酬集》。杜牧作《感懷詩》。
  大和二年戊申(828)
  春,劉蕡應賢良方正科,對策中猛烈抨擊宦官。
  劉禹錫作《再遊玄都觀》詩。杜牧登進士第。
  蔣防出任袁州刺史,此後行跡失考,其《霍小玉傳》約作於此年前後。
  大和三年己酉(829)
  四月,唐軍攻占滄州,斬李同捷。十一月,南詔攻西川。十二月陷成都,擄掠而還。
  白居易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自此不復出。編《劉白唱和集》。
  元稹自越征爲尚書左丞。
  李益卒於此年或稍前(748~)。
  大和四年庚戌(830)
  正月,李宗閔引牛僧孺爲相,共排李德裕黨。興元軍亂,殺節度使李絳。
  元稹爲武昌軍節度使。
  白居易爲河南尹。
  李德裕移劍南西川節度使。
  張籍約卒於此年前後(766?~)。王建約卒於此年(766?~)。
  大和五年辛亥(831)
  七月,元稹卒於武昌任所(779~),年五十三。
  十月,杜牧作《李賀集序》。
  大和六年壬子(832)
  許渾登進士第。
  大和七年癸丑(833)
  杜牧應牛僧孺辟,入淮南節度使幕。
  羅隱生。
  大和九年乙卯(835)
  十一月二十一日,宰相李訓謀誅宦官不克。宦官仇士良等殺李訓、舒元輿、王涯、賈餗、鄭注等。史稱甘露之變,自此後宦官權勢益大。
  盧仝偶宿王涯家中,被宦官捕殺(795?~)。
  唐文宗開成元年丙辰(836)
  二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上疏,質問王涯等人以何罪被殺。三月,復上表暴揚仇士良等罪惡。
  李商隱作《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詩。
  白居易自編《白氏文集》六十五卷。
  韋莊約生於此年。
  開成二年丁巳(837)
  李商隱登進士第。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韻》。
  賈島責授遂州長江縣主簿。
  令狐楚卒於山南西道節度使任(766~),年七十二。
  司空圖、聶夷中生。
  開成四年己未(839)
  三月,裴度卒(765~),年七十五。
  開成五年庚申(840)
  正月,文宗卒。仇士良等立潁王瀍,是爲武宗。陳王成美、安王溶及楊賢妃皆遇害。
  四月,李德裕同平章事。回鶻爲其北方黠戛斯部落所破,諸部逃散。
  唐武宗會昌二年壬戌(842)
  達磨贊普卒,吐蕃內亂。
  杜牧出爲黃州刺史。作《郡齋獨酌》。李商隱以書判拔萃,入爲秘書省正字。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
  劉禹錫卒(772~),年七十一。
  韓偓生。
  會昌三年癸亥(843)
  回鶻烏介可汗侵逼靈武。二月,河東節度使遣麟州刺史石雄大破之,迎太和公主歸。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卒,其侄劉稹據鎮自立。八月,下詔削奪劉從諫、劉稹官爵,令諸道進軍攻討。
  賈島卒(779~),年五十六。
  會昌四年甲子(844)
  八月,昭義大將郭誼殺劉稹降。古雄率兵入潞州,澤潞等五州平。
  十二月,牛僧孺貶循州長史。
  趙嘏登進士第。杜牧遷池州刺史。
  會昌五年乙丑(845)
  武宗下令滅佛。本年,毀佛寺四千六百餘區,歸俗僧尼260500人。
  白居易於洛陽爲“七老會”。又合僧如滿、李元爽,寫爲“九老圖”。
  張祜來池州,與杜牧唱和甚歡。
  會昌六年丙寅(846)
  三月,武宗服方士長生藥卒。宦官擁皇太叔忱即位,是爲宣宗。宣宗惡李德裕。四月,李德裕罷相,充荊南節度使。
  七月,李紳卒(772~),年七十五。八月,白居易卒(772~),年七十五。
  杜荀鶴生。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
  宣宗與宰相白敏中等務反會昌之政。三月,下令恢復佛教。十二月,貶李德裕爲潮州司馬。
  桂管觀察使鄭亞辟李商隱入幕。九月,李商隱、鄭亞撰《太尉衞公會昌一品集序》。十月,李商隱編定《樊南甲集》。
  大中二年戊辰(848)
  杜牧內擢爲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
  牛僧孺卒(779~)。
  大中三年己巳(849)
  六月、七月,涇原、靈武、邠寧、鳳翔等節度使收復三州七關。八月,河隴老幼千餘人詣闕,朝見宣宗。
  李德裕卒於崖州貶所(787~),年六十三。
  大中五年辛未(851)
  沙州人張義潮逐吐蕃,攝州事,奉表來報,以義潮爲沙州防禦使。
  李商隱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之辟爲節度書記。
  鄭谷約生於此年。
  大中六年壬申(852)
  杜牧遷中書舍人。十一月卒(802~),年五十。
  大中七年癸酉(853)
  李商隱在東川梓州幕,編定《樊南乙集》。
  大中八年甲戌(854)
  張祜約卒於此年(792?~)。
  劉滄登進士第。
  大中九年乙亥(855)
  溫庭筠試有司,不第。時約四十四歲。
  姚合約卒於此年(775~)。
  大中十二年戊寅(858)
  李商隱卒(813~),年四十七。許渾約卒於此年。
  大中十三年己卯(859)
  八月,宣宗卒。宦官擁鄆王溫爲太子,改名漼,即位,是爲懿宗。
  十二月,裘甫起義於浙東。
  溫庭筠試進士,不第;貶方城尉,時節度使徐商鎮襄陽,留其爲巡官。
  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865)
  溫庭筠任國子助教。
  咸通七年丙戌(866)
  溫庭筠被貶爲隨縣尉,卒於本年(812?~)。
  咸通八年丁亥(867)
  皮日休登進士第。
  咸通九年戊子(868)
  徐州、泗州士卒遠戍桂林,六年不得歸。七月,眾推糧料判官龐勛爲首領,起義北歸。本年攻克宿州、徐州。
  咸通十年己丑(869)
  龐勛敗死。
  皮日休入蘇州幕,與陸龜蒙結識,相互酬唱。
  司空圖登進士第。
  咸通十二年辛卯(871)
  聶夷中登進士第。
  咸通十四年癸巳(873)
  四月,迎佛骨至京師,侈靡超過元和之時。七月,懿宗卒。宦官立普王儼(後改名儇)。是爲僖宗。
  劉滄約於此年前後在世,生卒年不詳。
  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874)
  王仙芝起義。
  乾符二年乙未(875)
  黃巢聚眾響應王仙芝。
  乾符六年己亥(879)
  黃巢攻克廣州,復引兵北還。
  皮日休陷黃巢軍中。
  唐僖宗廣明元年庚子(880)
  十二月,黃巢攻克長安,稱帝,國號大齊。
  皮日休爲黃巢翰林學士。
  韋莊應舉留長安,黃巢入長安時陷軍中。
  司空圖避亂河中。
  唐僖宗中和元年辛丑(881)
  正月,僖宗逃至成都。杜光庭隨僖宗入蜀。
  中和二年壬寅(882)
  九月,黃巢將朱溫降唐,賜名全忠。
  陸龜蒙約卒於此年(?~)。
  中和三年癸卯(883)
  四月,黃巢兵敗,退出長安。
  韋莊作《秦婦吟》。
  皮日休約卒於此年(834?~)。
  中和四年甲辰(884)
  六月,黃巢敗死。
  唐僖宗光啟元年乙巳(885)
  三月,僖宗返長安,改元光啟。十二月李克用攻長安,僖宗奔鳳翔。
  司空圖爲知制誥,遷中書舍人。
  光啟二年丙午(886)
  孟棨候《本事詩》。
  光啟三年丁未(887)
  羅隱依錢鏐,爲錢塘令。鄭谷登進士第,授京兆鄠縣尉。
  唐僖宗文德元年戊申(888)
  二月,僖宗返長安,改元文德。三月,僖宗卒。宦官立皇太弟壽王傑(後改名曄),是爲昭宗。
  唐昭宗龍紀元年己酉(889)
  司空圖復拜中書舍人,未幾以疾辭。韓偓、吳融登進士第。
  唐昭宗大順二年辛亥(891)
  以王建爲西川節度使。
  杜荀鶴登進士第。
  唐昭宗景福二年癸丑(893)
  錢鏐爲鎮海軍節度使。
  唐彥謙約卒於此年(?~)。
  唐昭宗乾寧元年甲寅(894)
  韋莊登進士第,授校書郎。
  乾寧三年丙辰(896)
  諸鎮連年相攻,企圖控制朝廷。七月,李茂貞陷長安,昭宗奔華州。韓偓隨駕至華州。鄭谷先奔藍田,後至華州,編所作爲《雲臺編》三卷。
  歐陽炯生。
  乾寧四年丁巳(897)
  正月,韓建圍昭宗於華州行宮。八月,殺諸王。
  鄭谷爲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
  唐昭宗光化元年戊午(898)
  八月,昭宗還長安,改元光化。
  光化三年庚申(900)
  韓偓充翰林學士。韋莊除左補闕,編《又玄集》,奏請追賜李賀、皇甫松、李群玉、陸龜蒙、趙光遠、溫庭筠、劉德(得)仁、賈島、羅鄴、方干等進士及第。
  唐昭宗天復元年辛酉(901)
  十月,朱全忠入長安,宦官劫昭宗奔鳳翔。
  韋莊入蜀依王建,爲掌書記。其《小重山》、《謁金門》、《荷葉杯》等詞,皆入蜀後所作。
  天復三年癸亥(903)
  正月,朱全忠擁昭宗還長安,殺宦官七百餘人。二月,朱全忠歸大梁。八月,王建封蜀王。
  韓偓貶濮州司馬。韋藹編韋莊詩成《浣花集》。
  貫休入蜀,王建賜號“禪月大師”。
  鄭谷約於此年或上年秋歸隱宜春。
  吳融約卒於此年前後(?~)。
  馮延巳生。
  唐昭宗天祐元年甲子(904)
  正月,朱全忠脅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爲廢墟。八月,朱全忠殺昭宗。立輝王祚(更名柷),是爲哀帝。
  司空圖被召至洛陽,佯狂得脫,放還山,自此未離虞鄉。
  唐哀帝天祐二年乙丑(905)
  六月,朱全忠殺朝官三十餘人,投尸黃河。
  復召韓偓爲學士,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徙。次年入閩。
  後梁太祖開平元年丁卯(907)
  四月,朱全忠稱帝於汴州,國號梁。廢哀帝爲濟陰王。九月,王建稱帝,國號蜀。
  韋莊爲蜀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
  杜荀鶴卒(846~)。
  開平二年戊辰(908)
  正月,李克用卒,子存勗嗣爲晉王。二月,梁太祖殺濟陰王。
  司空圖不食而卒(837~),年七十二。
  開平三年己巳(909)
  羅隱卒(833~),年七十七。
  開平四年庚午(910)
  韋莊卒(836?~)。
  鄭谷約卒於此年或稍後(851?~)。
  後梁太祖乾化二年壬申(912)
  梁太祖爲其子朱友珪所殺。
  貫休卒(832~)。
  後梁末帝乾化四年甲戌(914)
  韓偓約卒於此年(842~)。
  後梁末帝貞明二年丙子(916)
  李璟生。
  貞明四年戊寅(918)
  蜀主王建卒,太子王衍即位。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癸未(923)
  四月,晉王李存勗稱帝(莊宗),國號唐。十月,梁亡。十二月,唐遷都洛陽。
  荊浩約此年前後在世。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926)
  四月,莊宗爲伶人所殺。李嗣源繼位(明宗)。
  牛希濟約卒於此年前後。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壬辰(932)
  吳封徐知誥(李昪)爲東海王,鎮金陵。
  長興四年癸巳(933)
  後唐明宗卒,李從厚即位(愍帝)。
  杜光庭卒(850~),年八十四。
  後唐愍帝應順元年甲午(934)
  四月,愍帝被殺,李從珂即位(末帝),改元清泰。閏正月,後蜀孟知祥稱帝,七月卒,子昶嗣。
  後晉高祖天福元年丙申(936)
  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後唐,受契丹冊封爲帝,建都汴,國號晉。割燕雲十六州予契丹。
  李璟父李昪始建大元帥府,置百官。馮延巳事李昪於元帥府。
  天福二年丁酉(937)
  十月,李昪稱帝,是爲南唐前主。李煜生。
  天福五年庚子(940)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
  後晉出帝天福八年癸卯(943)
  李昪卒,李璟即位(南唐中主)。
  馮延巳拜諫議大夫翰林學士,遷戶部侍郎。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丁未(947)
  契丹滅後晉。劉知遠在太原稱帝(高祖),建都汴,國號漢。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辛亥(951)
  正月,郭威即位(太祖),國號周。

  研修書目
  《魏武帝魏文帝詩注》,[魏]曹操、曹丕撰,黃節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曹子建詩注》,[魏]曹植撰,黃節注,葉菊生校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曹植集校注》,[魏]曹植撰,趙幼文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王粲集》,[魏]王粲撰,俞紹初校點,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
  《人物志》三卷,[魏]劉劭撰,[涼]劉昞注,任繼愈斷句,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排印本
  《阮步兵咏懷詩注》,[晉]阮籍撰,黃節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嵇康集校注》,[晉]嵇康撰,戴明揚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排印本
  《陸士衡詩注》,[晉]陸機撰,郝立權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陸機集》,[晉]陸機撰,金濤聲校點,中華書局1982年排印本
  《搜神記》二十卷,[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
  《靖節先生集》十卷,[南朝宋]陶淵明撰,[清]陶澍注,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淵明集》,[南朝宋]陶淵明撰,王瑤編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陶淵明集》七卷,[南朝宋]陶淵明撰,逯欽立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
  《謝康樂詩注》,[南朝宋]謝靈運撰,黃節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謝靈運集校注》,[南朝宋]謝靈運撰,顧紹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
  《世說新語箋疏》三卷,[南朝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排印本
  《世說新語校箋》三卷,[南朝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排印本
  《鮑參軍集注》六卷,[南朝宋]鮑照撰,錢仲聯增補集說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謝宣城集校注》,[南宋齊]謝朓撰,曹融南校注集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
  《沈約集校箋》,[南朝梁]沈約撰,陳慶元校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
  《文心雕龍注》十卷,[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文心雕龍校證》十卷,[南朝梁]劉勰撰,王利器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詩品注》三卷,[南朝梁]鍾嶸撰,陳延傑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排印本
  《鍾嶸詩品校釋》三卷,[南朝梁]鍾嶸撰,呂德申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江文通集彙注》十卷,[南朝梁]江淹撰,[明]胡之驥注,李長路、趙威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排印本
  《何遜集校注》三卷,[南朝梁]何遜撰,李伯齊校注,齊魯書社1989年排印本
  《文選》六十卷,[南朝梁]蕭統編,[南宋]淳熙八年尤袤刻李善注本、中華書局1974年影印尤刻本、《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宋刻六臣注本
  《顏氏家訓集解》七卷,[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玉臺新咏箋注》十卷,[南朝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中華書局1985年排印本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注,王國維校,袁英光、劉寅生整理標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洛陽伽藍記校注》五卷,[北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洛陽伽藍記校釋》,[北魏]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中華書局1963年排印本
  《庚子山集注》十六卷,[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校輯,中華書局1958年影印本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中華書局1983年排印本
  《樂府詩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編,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
  《古小說鉤沉》,魯迅校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重印本
  《王無功文集》五卷本會校,[唐]王績撰,韓理洲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
  《王子安集》十六卷,[唐]王勃撰,《四部叢刊》本
  《盧照鄰集》七卷,《楊炯集》十卷,[唐]盧照鄰、楊炯撰,徐明霞點校,中華書局1980年排印本
  《駱臨海集箋注》十卷,[唐]駱賓王撰,[清]陳熙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據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排印本修訂重印
  《陳子昂集》,[唐]陳子昂撰,徐鵬點校,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0年排印本
  《王右丞集箋注》二十八卷,[唐]王維撰,[清]趙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李太白全集》三十六卷,[唐]李白撰,[清]王琦輯注,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
  《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三十卷,[唐]李白撰,詹鍈主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
  《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唐]高適撰,劉開揚編注,中華書局1981年排印本
  《高適集校注》,[唐]高適撰,孫欽善校注,中華書局1984年排印本
  《岑參集校注》,[唐]岑參撰,陳鐵民、侯忠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
  《王昌齡詩注》,[唐]王昌齡撰,李雲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元次山集》十卷《拾遺》一卷,[唐]元結撰,孫望校,中華書局1960年據《四部叢刊》本校點排印
  《杜詩詳注》二十五卷,[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中華書局1979年校點本
  《杜詩鏡銓》二十卷,[唐]杜甫撰,[清]楊倫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據中華書局編輯所1960年版重印
  《杜臆》十卷,[清]王嗣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據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本重印
  《錢注杜詩》二十卷,[唐]杜甫撰,[清]錢謙益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排印本
  《讀杜心解》二十四卷,[清]浦起龍撰,中華書局1977年排印本
  《韋蘇州集》十卷,[唐]韋應物撰,《四部備要》本
  《劉隨州文集》十一卷,[唐]劉長卿撰,《畿輔叢書》本
  《韓昌黎文集校注》八卷,文外集二卷,[唐]韓愈撰,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本
  《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十二卷,[唐]韓愈撰,錢仲聯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孟東野詩集》十卷,[唐]孟郊撰,華忱之校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張籍詩集》八卷,[唐]張籍撰,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排印本
  《王建詩集》十卷,[唐]王建撰,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排印本
  《白居易集》七十一卷外卷二卷,[唐]白居易撰,顧學頡點校,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
  《白居易集箋校》七十一卷外集三卷,[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
  《元稹集》,[唐]元稹撰,冀勤點校,中華書局1982年排印本
  《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外集補遺一卷,[唐]柳宗元撰,吳文治等校點,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
  《柳宗元集箋釋》四卷附諸家評論輯要,[唐]柳宗元撰,王國安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排印本
  《劉禹錫集》四十卷,[唐]劉禹錫撰,卞孝萱等點校,中華書局1990年排印本
  《劉禹錫集箋證》三十卷外集十卷,[唐]劉禹錫撰,瞿蛻園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
  《李賀詩歌集注》,[唐]李賀撰,蔣凡等標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排印本
  《樊南文集》,[唐]李商隱撰,[清]馮浩詳注,錢振倫、錢振常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排印本
  《李商隱詩歌集解》五冊,[唐]李商隱撰,劉學鍇、余恕誠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排印本
  《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別集一卷,[唐]杜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據《四部叢刊》校點排印本
  《樊川詩集注》四卷附別集一卷外集一卷補遺一卷,[唐]杜牧撰,[清]馮集梧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排印本
  《長江集新校》十卷,[唐]賈島撰,李嘉言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皮子文藪》十卷,[唐]皮日休撰,蕭滌非、鄭篤慶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唐]陸龜蒙撰,《四部叢刊》影印清黃丕烈校明抄本
  《司空表聖集》十三卷,[唐]司空圖撰,1914年刊《嘉業堂叢書》本
  《韓內翰別集》一卷補遺一卷,[唐]韓偓撰,明汲古閣刻《唐六名家詩》本
  《鄭谷詩集箋注》,[唐]鄭谷撰,嚴壽瀓、黃明、趙昌平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
  《羅隱集》,[唐]羅隱撰,雍文華校輯,中華書局1983年排印本
  《韋莊集》十卷附補遺,[唐]韋莊撰,向迪琮校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花間集校》,[後蜀]趙崇祚編,李一氓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排印本
  《陽春集》,[南唐]馮延巳撰,《百家詞》本
  《南唐二主詞》,[宋]闕名輯,王仲聞校,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纂,中華書局1960年排印本
  《全唐詩補編》,陳尚君輯校,中華書局1992年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