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8期

民主宽容教育离我们有多远

作者:徐慧林




  [编者按]一位来自基层的教师——徐慧林——在《教师博览》网上论坛发了一个帖子:“民主尊重式教育,你在基层还好吗?”文章历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遭遇的尴尬现实:对学生越是尊重、宽容、民主,学生越发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甚至觉得老师人善可欺;对学生严厉冷峻,甚至动用暴力拳脚相加,学生倒个个噤若寒蝉、乖巧听话。而且后者教学成绩明显优于前者。
  一石激起千重浪,帖子发出后,回帖者甚众,讨论极为热烈。
  此外,本刊今年第3期“编读桥”栏目曾刊登周丽平读者来信,题为《困惑》,讲述的事情与徐慧林文中所述情况类似:一个学生有“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老师一直希望用爱心和宽容去包容和感化他,谁知不仅未取得预期效果,该生竟偷到了这位老师的头上。这封信刊出后,同样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以上情况的出现绝非偶然。它说明民主宽容教育在基层中小学遭遇尴尬。基层教师的困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边是良好的愿望、良苦的用心,一边是依然故我甚至愈演愈烈。那么,民主宽容教育在基层真的行不通吗?它到底还能走多远?
  为此,我们特地发动了更大范围的讨论(江苏吴江高级中学还以此为主题组织了一次“教科沙龙”),并围绕这一主题组织了一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的教育思考和实践有所裨益。
  
  民主尊重式教育,你在基层还好吗?
  ○江西省南城县徐家中学徐慧林
  
  本文所说的民主尊重式教育方式,主要表现是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其人格、尊重其个性、顺应其天性、宽容其过失,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发挥其特长,激励其心志,以发展的眼光期待其成长的一系列做法。尽管这是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所推崇并力图达到的教育理想之一;尽管这也是许多教师孜孜以求,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尽管报刊的文章或论文几乎约定俗成地论述它如何行之有效、立竿见影。许多一线教师还是要问:民主尊重式教育,你在基层还好吗?
  为此,笔者采访调查了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
  观点一:对于品学兼优或学业平平但通情达理、品质较好的学生,民主尊重式教育是成功的。
  观点二:对于自制力差、偏激乖张、顽固执拗的学生,民主尊重式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某中学许老师:“有时候,我也会认为:‘自己是不是太固执了。许多老师一般只盯着一二十个中考升学有望的学生,我偏偏要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许多老师通常只抓考试分数,我却偏偏要学生学习与做人一起发展。更固执地要转化双差生。觉得不转化过来往正路走就不顺气。这又何苦呢?与这些顽劣生、双差生平等交流,师生情感距离拉近了,对老师没有神秘感,更没有敬畏感,认为反正老师对他不过如此。不认为这是你爱的激励,反认为人善好欺,并且形成认识定势,因而肆无忌惮, 轻者虽令不从、纪律常犯、作业欠交,重者明里暗地与你较劲,甚至对抗,非但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反而将老师的好心扔到伤心太平洋。”
  观点三:恶,并且一以贯之的严,是管好学生、提高教绩的最重要的法宝。这几乎是大多数教师,特别是那些教绩突出的教师惊人一致经验总结。
  某中学陶老师:“我当了近十年班主任,每接一个班时,第一节课便是打人,而且要打得见青见红,出鼻血或牙血,以儆效尤,以后制定严格的班规,违犯严惩。效果就是:班级纪律是鸦雀无声;布置的作业或任务,从无一人次有拖欠现象,每年的学科成绩都是在全校以至全县遥遥领先。这也是怕下岗抓考绩的无奈之举啊!
  “我的一个同事,被评为市级师德风标兵,她巡回报告说什么深夜背学生看病,亲自倒开水端给学生服药等,除了教绩突出是真的之外,其它都是写在材料的冠冕堂皇的话,其实她打起人来,经常将三角板等打断。我校一位数学教学权威,对调板错误的学生不论男女,在帮助订正后,一律将学生写剩的粉笔头塞进嘴里,说:记住这支粉笔头,你就会记住这道题怎么写了!这个方法虽然不雅却十分灵验。”
  陶老师的学生王凯:“对陶老师我们就是怕,他一进教室我们全身会发抖,虽然他极少打人,但全班同学从未见过他的笑容,严峻冷酷,我们弄不清他葫芦里卖什么药,这多么恐怖啊!而同样是我们班英语老师,我们则根本不感她的冒。她进了教室就像没进教室一样,我们说笑,根本不受任何影响。虽然她上课有水平,对我们也很关心,不知怎的我们就是不怕她。”
  民主尊重教育在实践中,尤其在农村中小学的实践里效果不佳,已经是不争的现实,应该正视,其中的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
  一是人之欺善怕恶的本性使然。人天生有一种欺善怕恶的习性。
  二是青少年的自制力差。许多学生心领神会某教师的关爱、尊重、鼓励,但由于在宽松的情境下控制力差,不自觉就违犯纪律,所谓放一尺,走一丈。
  三是青少年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弱。看问题只停留在凭直觉、看表象的层面,不能深入全面地看待、领悟教师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所蕴含的爱心。
  四是单纯的民主尊重式教育不是“杀手锏”。再民主的国家还是保留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民主与法制是矛盾统一的。唐僧再怎么仁慈宽厚,他还有“杀手锏”——紧箍咒。民主宽容式教育提倡无惩戒、无批评,多鼓励、多奖赏,等于自动放弃紧箍咒。这即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师生心灵沟通理解是它的主要途径,但理解何其难。
  五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制约巨大。当然,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尚不够完善,民主进程缓慢, 社会上不民主的现象大量存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虽然是高举“素质教育”大旗,却全面贯彻“应试教育”思想,大多数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简单专制的家长式,这种大环境造成学生民主、平等、尊重的观念薄弱,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实行民主宽容的教育,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没有“蜀道难”的感觉才怪呢。
  
  用民主宽容创造奇迹
  
  徐老师文中提到的许多现象,在基层学校中确实存在。这是否就说明“民主宽容”教育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百合花:
  学生之所以难以管教,不是民主宽容的错,而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教师太欠缺民主、宽容的缘故。因此我们就放弃吗?不能!社会和人类只能进步,不能倒退着走!徐慧林老师文中提到的一些教师的做法读来令人觉得恐怖,别说作为这样老师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是何感觉了。让学生“吃粉笔”“打得流鼻血”!这样的教师就是把学生教得个个一百分,我也不愿把我的孩子交给他!孩子从小就见惯了残忍,对毫无人道的做法麻木不仁,学好了数学又有什么用?去研究冰毒可能更没有自责感吧?心里健康、快乐、有爱心是人生活能不能幸福的关键。我常常感慨,路边的修鞋匠、卖菜的,一家人和和气气,无论寒冬酷暑,互相照应,勤勤恳恳,其实比很多住在别墅里辗转反侧的人还要懂得幸福的意义!
  江苏通州金沙小学许丽:
  对于童心未泯的孩子,我们的每一次信任与宽容,都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在《读者》上看到过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乘着月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他喜悦地回到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时在门口遇到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之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了空境。第二天,禅师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给他一轮明月!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