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期

走向世界的汤显祖研究

作者:邹自振




  汤显祖的“玉茗四梦”,尤其是《牡丹亭》,不仅在国内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走向世界的汤显祖研究情况进行追溯与回顾,意在表明,从国内与海外的情况看,汤显祖研究的国际化倾向已初露端倪。
  
  一
  
  《牡丹亭》这部名著早在十七世纪就已远传海外,至今有三百多年了。自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外文译本相继问世,研究这部名著的外国学者也日益增多。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在为《汤显祖研究论文集》(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所作的序中说:“外国有莎士比亚学,中国已经有《红楼梦》学(即红学),也不妨有研究汤显祖的‘汤学’”。
  据日本《御文库目录》所载,正保三年(1646,清顺治三年),御文库收藏明刊本《牡丹亭记》(臧懋循改本)六本。又据《江户时代唐船舶载书目研究》记载,享保二十年(1735,清雍正十三年)传入《还魂记》一本;安永八年(1779,清乾隆四十四年)传入《玉茗堂四种》一部。可知清初这部名著就己传入日本,而且为臧改本,刊印清晰,插图精美。岸春风楼翻译的《牡丹亭还魂记》于1916年由日本文教社出版;宫原民平译注的《还魂记》由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出版(1920—1924),收入《国译汉文大成》第十卷(1920—1924);铃木彦次郎和佐佐木静光合译的《牡丹亭还魂记》由东京支那大学大观刊行会出版(1926—1927),收入《支那文学大观》。另外,还有岩城秀夫的译本《还魂记》。
  《牡丹亭》最早译成的西方文字是德文。1929年,徐道灵(Hsu DauLing)撰写的德文《中国的爱情故事》一文中,就有关于《牡丹亭》的摘译和介绍,该文载《中国学》杂志第四卷(1931)。据《剧学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记载,1933年,北京大学德文系教授洪涛生(Prof.Q.Hunahausen)将《牡丹亭》译成德文,并应北平万国美术所的邀请,瑞笛歌扮柳梦梅,梅海琳扮杜丽娘,王素馨扮春香,莫乐扮花郎,倒雍君扮花神。1935年,他们又精制戏服,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洪涛生并拟率团回德国演出,将中国戏曲艺术带给德国及欧洲观众。从《剧学月刊》此期所附五帧演出剧照来看,这次据德文译本《牡丹亭》演出的只是几个折子戏,如《劝农》、《肃苑》、《惊梦》等。另外,译本的目的是为了演出的需要。其实,早在1931年,洪涛生就已与Dr.Chang Hing合译德文本《牡丹亭•劝农》,载于《中国学》第六卷。上述1933年洪涛生个人的德译本为《牡丹亭》的《肃苑》、《惊梦》二出。1935年,又译《写真》一出,载于《东方与西方》杂志。直到1937年,才译成德文《牡丹亭》全本,分别由苏黎世与莱比锡拉施尔出版社出版。
  法文译本有徐仲平所译的《中国诗文选》,选译《牡丹亭•惊梦》及译介文字,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最新的译本是安德里•莱维的法文全译本《牡丹亭》,于1999年在巴黎出版。
  俄文译文出现较晚,有孟烈夫于1976年出版的《牡丹亭》片断,收入《东方古典戏剧》(印度、中国、日本)一书。
  《牡丹亭》最早的英译本是1939年哈罗德•阿克顿(H.Acton)选译的《牡丹亭•春香闹学》,载《天下月刊》第八卷4月号。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之(Cyril Birch)教授是第一位将《牡丹亭》全本英译介绍给西方的学者。赛琍尔•伯奇(Cyril Birch)也于1965年在《中国文学选读》中选译了《牡丹亭》的部分场次,并于1980年在印第安那大学出版了全译本。国内译者、中国科技大学张光前教授的英语全译本于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连外国语学院汪榕培教授对汤显祖研究所作的突出贡献。汪榕培曾历时十载,完成英译《老子》、《庄子》、《易经》、《诗经》、《汉魏六朝诗三百首》、《陶渊明诗歌》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2000年,他的英汉对照全本英译《牡丹亭》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海内外第一个《邯郸记》英文全译本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列入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丛书)。汪榕培为自己的译文制定了“传神达意”的目标,他的《牡丹亭》、《邯郸记》英文全译本也确实做到了创造性地准确再现原剧的风采,受到了海内外汤剧爱好者的好评。目前他正在竭尽全力翻译《紫钗记》与《南柯记》,并力争在近几年完成,这样,“玉茗四梦”就有了全部的英译本,这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汤显祖研究向纵深发展。
  国外对汤显祖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初叶即已开始,日本著名的中国戏曲史专家青本正儿在1916年出版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青木正儿的学生、山口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岩城秀夫在七八十年代撰写了长达411页的论文《汤显祖研究》。八木泽厚《论〈牡丹亭〉的版本及其成立年代》载《斯文》22编1号。东京理科大学文学部语文第二研究室还编有《〈还魂记〉校勘记•语汇引得》。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之(Cyril Birch)撰写了论文《〈牡丹亭〉或〈还魂记〉》(1974)和《〈牡丹亭〉结构》(1980),另外还有J.Y.H•Hu的论文《从冥府到人间:〈牡丹亭〉结构分析》(1980)和夏志清的论文《汤显祖剧作的自我与社会》(1970)等。俄国汉学家索罗金•马努幸也发表了不少研究汤显祖的论文,如1974年发表的《论汤显祖的〈紫箫记〉》、《汤显祖的戏曲〈紫钗记〉》等。
  日本的岩城秀夫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之一。他的长篇著作《汤显祖研究》,被收入其最重要的著作《中国戏曲演剧研究》,构成该书的第一部,1972年由日本创文社出版。《汤显祖研究》分两部分,上篇为“汤显祖的传记”,下篇为“汤显祖的剧本”。上篇以汤显祖生平经历、交游情况为线索,勾勒出明代从嘉靖至万历年间文化思潮的轮廓;下篇从汤显祖与友人的交往或与论敌的龃龉出发,研究汤显祖文学活动在明代的地位。上、下篇共同的特征是以具体的个人为中心写历史实态,通过人解释文学与文化。
  岩城秀夫以十章、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对汤显祖的生平、剧作、戏曲理论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全面的评价:
  中国戏剧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就已经相当繁荣。汤显祖在那个时期就作为一个杰出的、有名望的戏剧家。他比莎士比亚早生十四年,奇怪的是他们两人的死是同年的。还有他和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日本江户时代歌舞伎脚本、净琉璃唱词作家)相比大约早一百年。他的著作虽然不多,但是像汤显祖获得这样多人的喜爱,那是很少有的。
  在上篇中,岩城秀夫把汤显祖放在与明代数位著名人物的关系中进行研究。这些人物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居正、王世贞、李贽、达观。岩城秀夫很重视这些人给汤显祖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创作带来的变化。正是在汤显祖与同时代人物的复杂关系中,岩城秀夫为他确定了历史位置。
  在下篇中,岩城秀夫在上篇的基础上研究汤显祖的创作,以他的性格和人际关系解释他的文学世界。岩城秀夫指出,《紫箫记》因是非蜂起而不得不草草收场,这的确是再写《紫钗记》的诱因,但后者并不是前者的续作。《紫钗记》其实是将《紫箫记》中被删掉的危险成分重新写出。写作这个剧作时,张居正已经去世,所以汤显祖可以在剧中写进卢太尉这个人物。汤显祖的讽刺实际上也适用于申时行,所以在申时行当政时大概遇到了出版阻力,以致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才得以刊行。在对《南柯记》与《邯郸记》的分析中,岩城秀夫特别注意到达观对汤显祖的影响。汤显祖形成了浓厚的出世思想,其形成的重要契机则是达观的来访。晚年的汤显祖反抗时政的方式是弃官,他的消极出世思想也主要来自达观的净土教。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