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时势造英雄(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本书不是一本全面介绍万向集团发展历程的书,而是想通过对万向一段特定时期即后青春期的扫描,来揭示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向优秀的轨迹和制约其走向卓越的桎梏。附录里对万向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也许有助于读者对万向有一个较全面整体的认识
第四节 耐力和爆发力之争
国际的卓越大公司有些是通过雷霆万钧之势的爆炸模式快速发展,像通用汽车、IBM、波音、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也有些是通过缓慢的逐渐的进化走向卓越,像3M、宝洁等。万向应该说是属于后一种。
本人大学期间是省级的长跑好手,我从小天天爬山放牛,练就了极好的耐力。但教练看出我的瓶颈所在:爆发力不足,这样在学校拿冠军没问题,但要拿全省、全国冠军就难了,于是教练就给我制订了一个爆发力训练计划,除沙袋训练和每周沿杭州西湖跑2圈外,每周还要3次沿杭州黄龙洞下的150米斜道奋力跑15趟。等我的100米成绩在系运动会拿名次时,就可以轻松地拿下全省大学生10000米冠军,而且可以在全国获得很好的名次了。
企业的道理也一样,要走向卓越,不仅要有很好的耐力,还要有很好的爆发力。
不像以前的三株、巨人、爱多等著名的流星型企业,万向以其耐力,以及持续的不弱的爆发力,维持了长期的较快速度的增长。按万向自己的说法,自从万向诞生之日起,按季度算,万向就没有一个季度亏损过。
从1981年到2003年,万向的销售额从287万元增长到了152亿元,年均增长47.7%。这个增长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5倍,是中国500强企业总销售额增长速度的2倍多。
如果要分时段考察,那么,我们可以把万向分成集约化(1981-1993)、集团化(1993-2000)、国际化(2000-2003)三个阶段。当然,这样分段不一定很严格,比如国际化,万向从1984年就在做了,只是2000年以后国际化进程加快了一些而已。
在这三个时段,万向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从1979年到1993年,销售额从297万元增长到3.3亿元,年均增长40%;从1993年到2000年,销售额从3.3亿元增长到68亿元,年均增长54%;从2000年到2003年,销售额从68亿元增长到152亿元,年均增长越31%。在所有年份里,万向的增长速度没有高于过100%(不像三株、巨人等,曾经增长速度高达300%),除了1990年,万向的年度增长也从未低于过30%。这表明万向的增长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比较稳健地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万向的增长久是久,但是否爆发力不够?是否缺少一些浪漫?是否浪费了本应更快一些的速度?按照后面要分析的神秘的南京斯威特集团理念,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即S=V×T。即同样的时间,谁跑得快,谁就跑得远。换句话说,同样的距离,谁跑得快,谁花的时间就少。
事实上,与国内的一些快速成长的一流企业比起来,这几年万向的增长显得有些乏力了,自2002年万向入围中国企业500大以来,2002年、2003年、2004年三年的位次都是第123位,位次几乎没怎么变,比起上海复星集团,同样年份里位次从第197到第144再到第61的跳跃,就显得有些缓慢了。从1999-2003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前10位名单的变化看,万向前四年在第2到第3波动,而2003年一下子从第3位掉到了第7位,而复星、斯威特、东方集团等新秀却以很快的速度跑到万向前面去了。
万向主要面临着像复星、斯威特、华为等高科技或由高素质人才组成的新兴公司的挑战。
进入世界500强是万向的梦想,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30%左右),万向将于2013年前后进入全球500强,从创立之日起,按目前的增长速度,万向进入全球500强总共需花46年时间。比起一些国际大公司花100年进入500强,这是不俗的表现了,但是与苹果、英特尔、微软、思科、索尼等国际一流公司只花十几年时间进入全球500强的表现比起来,似乎稍逊风骚,与国内华为、复星、斯威特等顶尖公司比起来似乎也略输文采。
万向本来是否可以更快地进入全球500强?万向是否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他及早就打通一些瓶颈的话!
我是把万向作为中国真正在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冲击全球500强的第一梯队来要求的,是把万向作为一流企业作为参照系的,所以就有点恨铁不成钢,甚至有些吹毛求疵。我总是在想,如果万向如何如何,那么万向本来会如何如何,它将来将会如何如何。
我对大公司太痴迷了,本人有一种难解的大公司情结,虽说目前理论界和媒体的风头已转向了中小企业,这无可厚非,但中国太需要大公司了,这是我国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需要,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大公司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大公司,大公司是他们追求市场权利、实现企业家价值的载体。很难想像美国没有通用汽车、通用电器、IBM、可口可乐等会是什么样子。看到《财富》全球500强的名单中,中国尚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性企业入围,看到这种情况,国人难免会坐立不安,本人更是焦急异常。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