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时势造英雄(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夏伯尧研究员(我当时只不过是研究实习员):
您好!
很感谢您对我厂的关心。关于您跟我们厂长提出的在我厂进行计量经济学和运筹学研究的提议,鲁厂长委托我们答复如下:关于《计量经济学》,我们厂已经建立了严格的计量管理体系,我们一直对计量管理非常重视,现在的计量管理体系已经能基本满足现在生产的需要了,以后如果有需要,我们一定跟您联系;关于《运筹学》,作为一门寻找最优方案的科学,确实很重要,可能在一汽、东风等大型的汽车生产厂有用武之地,作为我们厂,只要把材料经过锻造、车加工、磨加工等工序,然后装配起来就行了,暂时还不需要运筹学的研究。
再次感谢您对杭州万向节厂的关心,欢迎有机会到我厂来指导。
我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的秘书,能写出这样的信是有相当水平的,我们不能要求当时一个乡镇企业的秘书能懂得《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其实不是关于计量的学科)等高深学科,我只是想说,我以后接触到的乡镇企业家,无论是水平、公关意识等,他们跟鲁冠球都是无法比拟的。但是,鲁冠球和这位秘书显然是误解了我的意思。其实,我是希望谋一个兼职的职位,或者,如果报酬很高,按照当时可以停薪留职的政策,我也可以考虑投奔万向。要是那样的话,我可能会成为当时高学历人才和党政干部进入乡镇企业的第一人而轰动一时,说不定还会引起一场大讨论呢,那时的媒体就喜欢炒这一类话题。都怪我没在信里表达清楚,也难怪鲁冠球及其下属没明白我呈递简历的目的,他们以为我跟当时的一些研究员一样,只是要在这样的著名乡镇企业里搞些课题研究。当时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干部是不可能分配到乡镇企业的,更不用说是一个硕士生和堂堂的省级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了。所以,他们不理解我想投奔万向的本意是情有可原的,要是我说明白了,我相信万向是肯定欢迎的。
此后,与万向的相见差不多是5年以后了。
第三节 万向轨迹
虽然万向很有名,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万向始终是一个谜。许多人对万向的认识是模糊的,在他们脑子里的印象是:“万向 = 万向节 = 鲁冠球”。这种印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也许有几分道理,但到了1990年以后,这种认识就谬之千里了。可能是由于当年的杭州万向节厂太有名了,以至于留下了这么一个不是太有利的印象。
万向集团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69年,是鲁冠球借了4000元钱,带领7个人创办的。最初这个企业叫“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而事实上,从1969年到1979年,这个企业婴儿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打铁铺,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靠生产镰刀、锄头、犁头、船钉等农具产品维持生存。1979年,鲁冠球做出了第一个英明决策,即把修理厂的业务专业化于万向节,这个企业婴儿才得以真正的成长,才开始变得像一个企业,才有了以后大名鼎鼎的万向。1979年农具修理厂改名为“宁围万向节厂”。此后这个万向节厂知名度不断攀升,1980年知名度达到了一个顶点,此后一直是以“杭州万向节厂”和“杭州万向节总厂”的名称扬名于企业界。
要让人们清楚地认识万向不是太容易,我们可以从它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来对其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
万向现在的产业结构是“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的多元化产业集团”。原先的万向节占整个集团产业的比例从1980年的几乎100%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0%,主业汽车零部件已发展为拥有“十字轴万向节、等速万向节、轴承、传动轴、滚动体、减震器、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相关多元化格局。整个集团的产业已形成“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旅游、房地产、大农业、金融业(投资银行)、实业投资”等不相关多元化产业格局。
万向集团的组织结构为“母、子、孙、曾孙”公司体系的集团结构。
母公司层面:不像其他集团母公司即核心企业只有一个,到21世纪初,万向集团已形成了三个核心企业,即“万向集团公司、中国万向控股、万向三农公司”,在上个世纪万向只有一个核心企业即万向集团公司,现在形成三个核心企业也是万向的一个创举。
子公司层面:万向的子公司层面主要有代表其零部件产业的“浙江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代表市场流通业的“上海万向投资有限公司”、代表金融和投资银行业的万向通联、代表跨国经营的万向美国公司等。
各个子公司都拥有各自的子公司即万向集团的孙公司,比如万向钱潮旗下有万向机械、万向轴承、万向传动轴、万向减震器等;万向通联旗下有万向财务公司、浙江万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万向投资公司等;万向美国公司旗下有万向欧洲公司(包括英国公司、德国公司)、万向南美公司、万向非洲公司、万向亚洲公司等。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