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磨刀不误砍柴工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一把斧头如果始终得不到使用,锐利的刃会生锈,因此趁着刀锋锐利之时赶快使用。
但另一方面,如果只顾着趁热打铁地前进,而忽视了打磨自己,最后的结局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伐木工人在一个林场找到了工作,待遇不错,工作条件也可以。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下定决心要好好干,以证明场长没有看走眼。
第一天报到,场长给了他一把锋利的斧头,并给他指定了伐木范围。
他来到树林里,挥斧大干,砍了16棵树。场长看了以后说:“不错,就这么干。”第二天,他干得更起劲,可是却只砍了13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倒了8棵树。
工人觉得很惭愧,觉得对不起场长,于是跑到场长面前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象力气越来越小了。
场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
“磨斧子?”工人奇怪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功夫磨斧子呢?”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盯住眼前的好处和进度,而忘记了提炼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让自己这把“斧子”就这样一个劲地砍,总有一天会发现已经力不从心,而且再也没有进步的可能。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反思思想也会懒惰。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忘记时刻省查自己,是不是因为斧子太钝而已经力不从心。
亨利·谢里曼是19世纪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出生在德国。从幼年起,他就深深迷恋荷马史诗的故事,并下决心投身于考古研究。
谢里曼很清楚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需要很多钱,而自己的家境却十分贫寒,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没有直线可走,他决定走曲线。
于是,从12岁起,谢里曼就自己挣钱谋生,先后做过学徒、售货员、见习水手、银行信差,后来在俄罗斯开了一间私人的商务办事处。
虽然谢里曼从事商业和投机买卖,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浪漫可言的事务,但他却从未忘记过自己童年时的目标,没有忘记过研究古代希腊。利用业余时间,他自修了古代希腊语,而通过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他还学会了多门欧洲语言,这些都为日后的“奇迹”打下了基础。
经过不懈的努力,谢里曼终于在经营俄罗斯的石油公司中积攒了一大笔钱。
当人们以为他会大大享受一番时,他却舍弃了有利可图的商业,把全部时间和钱财都花在追求儿时的理想上。他始终坚信荷马的每句话,认为通过发掘,是能够找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列举的所有城市的遗址、荷马所记的英雄的坟墓甚至发生战争的地方的。
1870年,他开始在特洛伊挖掘。不出几年,他就发掘了九座城市,并最终挖到了两座爱琴海古城迈锡尼和梯林斯。
这样,作为商人的谢里曼成了发现高度发展的爱琴文明的第一个发现者,这一发现在世界文明史中具有着重要意义,这使他取得了作为商人所无法想象的青史留名的成就。
此时,人们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立志考古的谢里曼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赚钱,因为像许多事业一样,考古研究特别是发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衣食无忧的心态。
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有人在一点点磨砺自己的时候,我们却在惰性与惯性的作用下工作,那么明天我们的斧头就会变得太钝了。
当我们埋头前进的时候,曾经反思过什么吗?
如果没有,那我们就是这位困惑的伐木工人。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形成一种惰性,只是根据别人对事物的论断,或者说惯性在前进,而忘记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每一次有意识的努力,都不过是在做我们想要的事。因此,不能只凭推理就采取行动。要在前进中学会反思,清楚自己努力的性质与状态。
惰性会使我们无所作为,转向错误的方向,会使我们不去抵抗或不思进步。我们会继续消沉,走下坡路。因此,对目标有多热心,对工作有多努力,我们就要把同样的热心和努力运用到反思上去。
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伐木工人把一半的精力用到磨刀上,工作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向目标迈进就象砍柴,而反思就是磨刀的工作和。在反思时,我们应该检查自己是不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钝了我们的斧子――
创新的观念是不是已经变成了消极的感情、情绪、激情、习惯、信条和偏见?
谦虚的学习是不是已经变成妄自尊大?
愉快的合作是不是变成了误解和争论?
自我批判是不是变成了先入为主的武断?
突破限制的精神是不是变成了画地为牢的自囿?
我们有没有把没有根据的判断当成重要的前提?
我们是不是迫于并不真实的“需要”改变了初衷?
有哪些曾经有利的思想和习惯已经不适合现状?
我们有没有形成对某种惯性的依赖?
等等……
通过这些反思,我们就可看到许多问题:明显的、隐蔽的、细小的、巨大的、脆弱的、结实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列一张表,然后仔细寻找解决它们的方法:扬弃或者发展。
铁板烧博士说――
不管是不是正在朝向目标迈进,反思都是必要的。对于迷失了目标的人,反思可以重新找到方向;对于正在被惯性误导的人来说,反思可以帮助调整方向,避免无谓的浪费。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