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天气预报的生意经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99年9月26日
强烈飓风“弗洛伊德”吹袭美国。风向尚未明朗之际,东南沿岸200多万居民,在官方的敦促下紧急疏散。数以万计的汽车造成公路大塞车,被佛罗里达州政府称之为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疏散行动。天气预报,在这次“和平大疏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天气预报的“价值”,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估算出来:假设平均每个人,都愿意花100美元来免却逃难旅途的奔波劳顿,那么即使关于飓风“弗洛伊德”的预测完全错了,这个错误的预测,至多只会引致2亿美元的损失;反过来,如果平均每个人在一场飓风中至少会损失1000美元,而大家都愿意付出1000美元来弥补飓风可能造成的破坏,那么预测如果正确,它就至少避免了20亿美元的损失。
虽然没有多少人觉得天气预报很能“挣钱”,但它无疑极具“价值”。自从1854年成立了政府气象站后,天气预报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估计,人类在天气预报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在避免伤亡、保护收成等方面,得到15美元的回报。
近20年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有提高。现在,3天预报的准确率,与1981年的当天预报相当,而10天预报,也很快成为天气预报的标准了。
令人惊奇的是,在市场经济下,天气预报竟然成为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据《经济学人》报道,英国的政府气象局,营业收入在欧洲的同行中最高,一年有4000万美元——虽然距离他们2.58亿美元的支出,还差一大截。法国的政府气象局,把每天的天气预报,卖给法国最大的商业电视台TF1,每年就获得收入32万美元,而TF1在天气预报节目前后插播的广告收入,竟然高达2.6亿美元。
世上没有免费午餐。人们一天到晚看电视节目,都可以是免费的。只有当他们被电视广告说服,购买相应的商品时,他们才为那些电视节目付费。由于做传媒的人,自信有人会来做广告;做广告的人,自信有人会来消费,一环接一环,所以守株待兔式的间接收费,照样可以做到疏而不漏。
但如果把天气预报也看做是一套电视节目,或者报纸上的一个专栏,那它就仍然是赔钱的制作,原因是天气预报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充分。
联合国属下的“世界气象组织”,拥有185个会员国,免费交换气象资料。而一些经营天气预报的私营企业,就利用这些公开的数据,加工成特定地区的天气预报,出售给传媒和企业,从而分占了政府气象台的市场份额。
由于美国法律规定,气象资料不准作为商品出售牟利。于是,美国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免费获得了其他国家的气象资料,转手就被美国国内各家商业气象机构利用。欧洲的政府气象部门,指责这些商业机构巧取豪夺,不公平竞争;有趣的是,那些商业气象机构,则反咬一口,指责各国政府气象台互相勾结,“倾销”天气预报。“不正当竞争”的罪名,人人都能活学活用了。
为了限制气象资料流失,世界气象组织在1995年规定,各地的气象局虽然可以继续免费交换资料,但不准将他们分析加工的天气预报出售到国外。然而,随着互联网势如破竹,这个规定早就形同虚设了。如何保护气象预报这个既极具价值、又极易亏本的行业,仍然是商人和知识产权专家的难题。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