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耀采于夏月。故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暗生也。
秽:是脏臭的东西。
粪虫:粪指粪土或尘土,粪虫是尘芥中所生的蛆虫,此处指蛴螬(金龟子的幼虫),蝉就是从蛴螬蜕化而成的。
蝉:又名知了,幼虫在土中吸树根汁,蜕变成蛹后而登树,再蜕壳成蝉。
饮露于秋风:蝉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为生,古以此为高洁的象征。据《淮南子•坠形训》篇:“蝉饮而不食。”又陆士龙《寒蝉赋》说:“含气饮露则其清也。”
化为萤:腐草能化为萤火虫是传统说法。据《礼记•月令》篇:“季夏三月……腐草为萤”。又《格物论》说:“萤是从腐草和烂竹根而化生。”其实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粪土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虫,可是一旦蜕化成蝉后却只喝秋天洁净的露水;腐烂的野草本来不会发光,可是一旦孕育出萤火虫后,它却能在夏天的夜空中闪闪发光。由此可以知道,洁净的东西常常是从污秽中产生,光明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产生。
禅林怪杰无三和尚,原是一个偏僻小村的村民,他21岁时做杂役,53岁时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决心十足,不顾老迈之躯遍游全国各地,后拜宝香寺的洞泉橘仙和尚为师,他的刻苦勤勉感动了洞泉和尚,和尚把正法传给了无三。无三修得正果后,受萨摩藩主邀请,出任鹿儿岛的福昌寺住持。在出任住持的仪式上,无三展示了禅师高尚的品性。萨摩藩有一条规定,以贫贱的百姓身份不能出任佛寺的住持,要当住持就得改官姓。无三无意改姓。这时,有一位嫉妒无三的某寺住持向藩王进谗言:“一个土百姓怎么能当住持呢?”满座为之哗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无三面不改色,声如洪钟,说了一句震慑满堂的话:“我是泥中莲花。”净从秽生,当不难懂!
伸扬正气显现真心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伏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矜高倨傲:自夸自大,态度傲慢。
客气:言行虚矫,不是出于真诚。
正气:至大至刚之气,例如孟子所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正气。
意识:心理学名词,指精神的醒悟状态,如:知觉、记忆、想象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意识的内容,此处有认识和想象等意。
妄心:虚幻不实际叫妄,本是佛家语,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
真心:真实不变的心。佛家语,据《辞海》注:“按《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住不变,是为真;波浪起伏无常,是为妄。众生之心,对境妄动,起灭无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刚不坏之心,惟佛而已。”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自高自大傲慢无理的态度,无非是由于受外来的虚矫言行所影响,只要能把这种外来不是出于至诚的血气消除,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正气就会出现。一个人的所有欲望和想象,都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所致,只要能消除这种虚幻无常的妄心,善良的本性就能显现出来。
荀子《性恶》中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是后天人为的。人的本性,生来有喜好私利的,顺着这种本性,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就发生,谦让就消失了。人生来就有忌妒、仇恨的,顺着这种本性,于是残害忠良的事就发生,忠诚信用便消失了。人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求,喜好声音美色,顺着这种本性,于是淫乱的事发生,礼义、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便消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会发生争夺,出现违反名分、破坏社会礼义秩序的事,从而导致暴乱。所以,一定要有君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产生谦让,出现合乎等级制度的礼义秩序,从而导致社会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已经清楚了,性善,是后天人为的。尽管荀子主张的“性恶”,强调的是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同时,他又肯定“善是后天人为的”。我们同样可以这样理解:人性中的“恶”习,只要能加以制服,那么,“善”的一面即会显现,去除妄心,显现出真心,去掉了虚伪,显现出本性。
《庄子•天地》篇中说:“用道来观察言论,天下的君主就行为端正;用道来观察名分,君臣的义务就分明;用道观察才能,国家各部纷争就得到治理;用道遍观一切,万物的反应都很齐备了,所以,和天地相通是德,万物遵行的是道,官长治理人民的是事,专门的才能是技术,技术属于事,事属于义,义属于德,德属于道,道属于天。所以说:古代那养育天下的,没有欲望就天下富足,无为而万物自然演化,沉静而百姓安定。《记》这本书上说:‘懂得同一,万事大吉;无心追求,鬼神都会服从。’”
庄子主张用“道”来观察人的言论和行为,并做到无欲无求,这样就能消除外来客气和骄气,而使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气得以彰显。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