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以事后悔破临事痴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以事后悔破临事痴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是真心。定是不安定、不动摇。即本性安定不动。
酒足饭饱后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这时所有的香甜美味都已经全部消失。房事满足之后再来回味性欲的情趣,那男女鱼水之欢的念头已经全部消失。所以假如人们能常用事后的悔悟,来作为另一件事情开始时的判断参考,那就可以减少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这样做事有了原则,一切行动自然都会合乎义理。
色指的是有形之物,即物质现象,在《心经》里亦指受(感受)、想(表象)、行(意志)等精神作用。这句话开示众人,色这种东西是空,即没有自性,受色所困是最不应该的。某人拿了一件烟花女子佩戴的精致小肚兜给东海寺的泽庵和尚看,意下想难他一难,不料和尚破颜一笑,一边说:“绣得多好,老衲也喜欢有这等美人陪伴!”一边动笔写了一段偈语:“佛卖法,祖师卖佛,末世之僧卖祖师。有女却四尺色身,消安了一切众生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绿花红,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
山林情趣治世胸怀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吏,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马车就是轩,礼服就是冕,比喻高官。
山林:泛指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喻隐退的意思。
廊庙:比喻在朝从政做官。
经纶:比喻策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即胸中要有提供朝廷采用的谋略。
身居显位高官的人,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隐居在田园山林之中的人,必须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代名相,被人们称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少年时代,是在战乱流离中度过的,直到他进入成年时,才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片田产,建了几间房子,和姐弟三人一起定居下来,自此过着“躬耕垄亩”的生活。但是,他身居隆中,却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说他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相见后就在诸葛亮茅屋请教起天下大计来。刘备说:“汉室倾危,奸臣专权,皇帝蒙尘,我自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却因智术短浅,狼狈至今,虽然如此,我大志尚存。请问有何大计能使我完成宿愿呢?”于是诸葛亮对天下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大计。理路清楚,明确中肯,足见其超人的政治、军事头脑。后来,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犹鱼得水。”诸葛亮也依靠刘备施展了自己抱负,成为辅佐蜀国的千古名相。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道思想影响极深。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是积极入世,实现理想抱负;一方面恬淡出世,品味林泉真趣。
凡夫俗子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济世救民的宏大抱负,那就既谈不上入世也谈不上隐退,不过随波逐流,随生随灭。如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以前,别人称他是隐居的卧龙,这时他自称为隐士、山人。当时一个襄阳隆中的普通农民能称为隐士吗?他们没有任何志向抱负,自然就无所谓仕和隐了。因而,隐是以仕为前提的,退是以进为前提的,没有积累进取的志向就谈不上退隐林泉的超脱。救世济民的胸怀是退隐的前提条件。东汉初年的严子陵,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隐士。前者在富春江潇洒地垂钓,后者在南山默默地躬耕,他们都不挤在冠盖云集的京华,而独处在僻远的山水田园,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在富春江钓鱼的不只严子陵,在庐山脚下耕田的也不只陶渊明,人们为什么单赞美他们两人呢?换句话说,如果他们两人只是普普通通的渔翁和农夫,就没有人对他们感兴趣了。要是他们像农夫渔父那样平庸草草过一生,与草木一同烂掉,怎么可能美名流传千古呢?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