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 吴永胜

  《今古传奇·故事版》2004年第07期  

  南宋末年,洪城金华道观,住着个叫青木的道士,这青木道人年逾古稀,琴艺出神入化。据说,有一年隆冬,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青木道人在书台上弹琴,弹的是自谱的曲子———“春暖花开”,刚弹了小半阙,漫天飞雪不见了踪影,地上堆积着的厚雪迅速融化,雪下的枯草竟一点点绿了。半阙才过,书台周围的树生出了新芽。一曲终了,整座山苍松滴翠,绿草如茵,小花开得漫山遍野,冬眠的青蛙竟然破土而出。

  这年,蒙古大军在大汗蒙哥率领下入蜀,十个月里,蜀中郡县大半落入了蒙军手中。现今全部人马铁桶般围着合川钓鱼城。钓鱼城依着长江,城高墙厚,城内粮草充足,蒙古军久攻不下,便打算长期围城。数万大军驻在城外无所事事,那蒙哥别出心裁,竟摆了个斗琴的擂台。说凡是南朝人能赢了蒙古琴师答雷,不但赏黄金千两绫罗百匹,而且还将大军撤出四川。如果输了,打擂者便要被斩首示众。一时间很多琴师去斗琴,却没有谁胜过答雷。一个月下来,丧命的琴师竟有好几十个。

  这天早晨,青木道人正要给弟子们讲琴,却发现他最喜爱的弟子俞臻不在,问其他人,都埋着头支支吾吾不回话。一种不祥之兆立刻涌上青木心头,一问,俞臻去斗琴了。问俞臻走了多久时,弟子说昨日就启程了。青木道人长叹一声,吩咐弟子把那樽桐木古琴装入琴匣:“为师这就往合川去,只希望俞臻他还没有和蒙古琴师相斗。”

  第三天正午,青木道人到了合川蒙古军营外,见一张张牛皮缝起来的蒙古包,像河滩上的卵石,那些慓悍的蒙古兵,更像蚂蚁一样多。一大堆蒙古包中间,立着根高约十丈的旗杆,挂着一面旗帜,上面用蒙文和汉文写着“琴挑南朝”!旁边一溜儿挂着几十颗头颅,定睛一看,最下面那颗怒目圆睁的头颅,不正是俞臻么?青木道人忍住满腹悲愤,由蒙古兵丁引着,进了一座最大的蒙古包。但见满头梳着无数小辫子的蒙哥,坐在一张虎皮椅上。左边琴凳旁,一个神情倨傲、面皮白皙的中年人,便是蒙古琴师答雷。答雷身后,还有几个穿着宋廷官服一脸谄笑的人。

  蒙哥志得意满地道:“看来南朝真是气数尽了。不但领兵打仗不是我的对手,就连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琴艺也不堪一击!”青木道人冷冷一笑,不卑不亢地说道:“贫道倒是记得,前些年有一个什么北方流族,被金人追击,如丧家之犬,后来低声下气恳请我朝出兵,击溃了金人,才有立脚之地。大汗可知道是哪族?”蒙哥听青木道人这样一说,脸色一沉,正要大发雷霆,转念一想,嘿嘿笑了:“我懒得和你逞口舌之快。有什么本事,现在就施展出来吧。”大手一挥,示意立刻开始比试琴艺。

  青木道人示意蒙古兵端来一盆清水,仔仔细细洗手擦干,这才将桐木古琴捧出。随着蒙军元帅汪德臣一声“开始比试”,答雷修长的手指立刻落到了琴弦上,琴声激扬,只听得音律艰涩厚重,抑扬顿挫起伏跌宕,青木道人觉得身前身后到处是重重叠叠的敌人,刀枪破空的啸响,马蹄疾叩的闷响,鸾铃摇晃的脆响,成千上万人的山呼海啸,全都聚集着,向青木道人压迫过来。青木道人心中一动,暗道这蒙古人倒有些本事。也不迟疑,挥指徐徐撩拨琴弦,弹的却是《空山鸟语》,琴声不急不躁,舒缓平和。答雷一听,不屑地冷笑了。《十面埋伏》说的是楚汉争霸的故事,是无法形容的大声势大气魄。《空山鸟语》不过是雅曲,与之相比,太小家子气了。心说:“臭道士,我看你在千军万马中如何鸟语?”这样想着,十指如雨点般疾落到琴弦上,那气势,又强了几分。

  可片刻工夫,答雷却感觉不对,自己气势磅礴的十面埋伏,却没能盖过青木道人的空山鸟语,先还只是偶尔听到几声鸟啼从金戈铁马中穿透出来,渐渐地鸟声便多了,一声声鸟啼,在空旷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不知不觉中,答雷似乎看到一片山谷,掩在山岚晓雾中,太阳正从东方冉冉升起,万道霞光中,整个山谷如同人间仙境。指间竟然不知不觉附和着青木道人,也去奏那《空山鸟语》,等到醒悟过来,再续弹《十面埋伏》,已经不成曲调。

  青木道人一曲奏完,帐篷里的人似乎都有些神思恍惚。汪德臣轻咳一声,道:“本帅以为,这一场双方各有千秋,该是平局。当然,为了比试公平,还得看看你们南朝的官儿裁判以为如何?”立在青木道人后的几个人回过神来,赶紧说:“我等也觉得这场比试不相伯仲。”汪德臣满意地点点头,又宣布开始第二场比试。青木道人早知结局如此,也不分辩,轻拨琴弦,又弹奏开了。没想到,他弹出的竟有些像是《十面埋伏》。和答雷不一样的是,入耳并不闻金戈铁马之声,先是风声如泣,雨声如诉,隐隐约约夹着闷雷声,渐渐雨声渐疾,风声厉啸,一股潮湿阴冷的气息竟若有若无地在帐篷中弥漫开,所有人仿佛都笼在阴晦而又森冷的雨雾中,答雷咬一咬牙,弹起《高山流水》,时而巍峨挺拔,时而洋洋洒洒,不大工夫,还是给青木道人的琴音盖过了。

  蒙哥和汪德臣等人,虽然对琴艺一窍不通,却完全被震慑住了,雨声愈来愈疾,风声愈来愈厉,帐篷内的各色人等,衣服袍襟全都纷纷扬扬,无风而动。激昂的声律中突然爆出异响,嘣嘣嘣……一连七声,犹如利箭脱离弓弩的啸响,直刺人身上,蒙哥等人面色一震,心脏几乎脱腔而出,那琴声却停了下来。桐木古琴上,七根琴弦尽数断了。青木道人面如金纸,嘴角上挂着血丝,微微笑了笑,一头栽倒在断了弦的古琴上,气绝身亡。看来,刚才一番弹奏,已令他心力耗尽。

  好长一阵时间,南朝官员董大人第一个向蒙哥拱手祝贺:“按斗琴规矩,弄断琴弦,便算是输。这一场,是答雷大师赢了。”

  蒙哥只觉得心中犹在翻江倒海,难受得不行。仍强打精神说道:“这南蛮子,真有些本事啊!”却闭口不言谁胜谁负。只吩咐取消斗琴擂台,三军养精蓄锐,不日便要攻打钓鱼城。三天后,汪德臣带领一队蒙古兵,趁夜悄悄潜近钓鱼城,正要往城上搭云梯,原本灯火昏暗的城上一声梆子响过,万千火把一时燃起,照得城下如同白昼,滚石擂木一阵猛砸,将城下蒙古兵砸得哭爹叫娘。城中守将看到汪德臣骑着高头大马督阵,取来一张硬弩,搭箭便射,“嘣”的一声,汪德臣应声跌落马下,出的气多进的气少。主帅落马,蒙古兵不敢恋战,丢盔弃甲逃回营中,仔细一检查,奇怪,汪德臣全身完好无损,根本没中箭啊。得知汪德臣的死讯,蒙哥又惊又怒,发誓要在十日内攻下钓鱼城。

  这天,蒙哥带领一帮手下,到各营视察。有一营士兵正在练习射箭,蒙哥便和众人停下来看,但见五十个士兵一字排开,拉弓搭箭,对着百步外的靶子。随着一声鼓响,一阵弦响,箭离弦而出,却没人去理会中靶没有。原来蒙哥等人,竟在那弦响声中倒下,等众人惊惶失措地救助起来时,全都气若游丝。蒙哥到死都没闹明白自己是怎么送的命。

  其实那青木道人最后弹奏的曲子,是自己出发时才谱的,就叫“断肠之音”,弹奏之时沿着琴弦发出内力。琴弦断时,琴弦所向的人心脉便会重创,虽不能立刻致人于死地,却像惊弓之鸟般,听不得类似琴弦断了的响声。后来蒙古人坐了天下,多多少少知道了些原因,可又觉得被琴音所杀太丢脸,于是编撰《元史》时,说蒙军久屯于钓鱼城下,时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之水土不服,导致军中暑热、疟疾、霍乱等疾病流行,尊为大汗的蒙哥,便死于疾病。

  让人遗憾的是,青木道人的“断肠之音”,却再也没有在民间流传开来……

故事——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