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苏轼与北宋词人

  
  ○一 宋词兴盛的原因
  
  词到了宋代,继承着晚唐、五代词体的机运,在那三百年中,经许多大作家的努力创作,发扬光大,取得了光辉断烂的成绩。在旧社会士大夫的眼里,由于道统文学的观念,比起诗文来,他们是轻视词的。试观四库全书所收词集之少,便可看出他们这种轻视的眼光。他们将词曲列在四库总目提要的最后部分,显然是一种有意识的安排。朱彝尊说:“唐、宋以来,作者长短句每列为一编,不入集中,以是散佚最易。”(词综发凡)这一种观念,虽说没有阻碍词的发展与兴盛,但对作品的流傅与保存,却大有影响。因此宋词虽盛极一代,各阶层的人,都有作品流布,但检查现存的作品,则远不如唐诗之富。并且在现存的作品中,有不少有是由清末几个爱词的专家收集起来的。由这一点,可以想见宋词在过去的散失,一定是不少了。
  现在由汲古阁的宋六十名家词(实收六十一家),侯文灿的名家词,王鹏运的四印斋所刻词,江标的宋元名家词,吴昌绶的双照楼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朱祖谋的缰村从书以及近人赵万里的校辑宋金元人词,唐圭璋的全宋词诸书看来,去其重复,所得也有数百家,由此也可想见宋词在当代的盛况。再如无名氏的作品,散见于诸家笔记或词话中者尤多。在宋人曾忄造的乐府雅词里,无名氏的作品,就有一百首之多,并且这些作品,都是经过编者的选择而统傅下来的,它们的艺术价值,并不低于那些学士文人之作。同时,在书中还有一些有主名的词,那些作者大都是不见经傅的普通人,或是一首,或是两首,这些都可处划民间文人的作品。因此,可以知道宋词在当日发展流行的普遍,它是上达宫廷,下及乡村的。
  它一面是君王贵族的娱乐品,文士诗人的艺术品,一面又是民间的乐府歌谣。词在宋代能这么普遍和发达,自有种种复杂的原因,言其大者,约有数端。
  
  △一、社会环境的需要
  词的产生,本与音乐发生密切的联系。它是一种合乐的给人歌唱的曲辞。后来经许多人的创作开拓,内容日广,体制日繁,虽也有许多离开音乐而成为独立性的文学作品,但是词的音乐性并没有损伤,大部分的词是可以歌的。柳永、秦观、周邦彦的作品,我们固不必说,就是苏轼他们的词,合时律的也还不少。词在宋朝,既有独立的诗歌的艺术性,同时又有积极音乐的实用功能,它们是互相结合的。当日词的用处是广泛的,朝廷的盛典,士大夫的宴会,长亭离人的送别,歌楼艺人的卖唱,大都是词,又如当日的鼓子词及诸宫调的歌唱部分也是词,再就是白话小说话本里面,也杂用着不少的唱词。在这种地方,宋词能够普遍于民间,能够流行于下层社会,它的音乐的实用功能,却有很大的关系。世间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的词,可知柳永的词在民间歌唱的普遍。由于这种情形,一般人民也就昨到作词的教育与训练。在宋人笔记里,时常记载着某某歌女所作的词,都是由这种环境训练出来的。宋代虽与外患相终始,但始终是沉溺于酣歌醉舞的空气里,那些情况,在上一章里已经讲过了。北宋的汴京,南宋的杭州,是两个极繁荣的大都市,在商业经济的发达中,在君世上下夺得侈淫靡的生活中,在文人学士的蓄妾狎妓的享乐生活中,在各种文娱艺术不断丰富的环境中,词的需要愈是广泛,词的发达愈是迅速,词人与作品也愈是增多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诗人一面感叹地写出当日封建统治集团腐朽颓废的生活面貌,同时也就说明了在那种歌舞风靡的社会环境下,正是词的兴盛的社会原因之一。
  
  △二、词体本身的历史发展
  诗到唐末,精华渐尽,后起之士,因袭居多,大都步拟前人,颇难独创。等而下之,一味临摹剽窃,那就更不足道了。词在宋朝,正是继承唐代诗歌而新起来的一种体裁。由于这种形式合音乐的特点,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它由晚唐、五代而入宋,恰懊是一块初辟的园地。它的新形式正待发展,它的前途,正待创造。小令虽在五代、南唐开了花,但词运还在初期,长调没有正式开始。内容也非常窄狭。那些伤时吊古,说理抒情,写景咏的以及反映社会矛盾、感伤国事、还没有成为一种套,作者便比较容易显出才情,介造出新的意境、内容和风格。
  
  △三、政治力量的影响
  在封建的政治环境下,君主贵族的好恶,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词到了宋代,是流行的的新体,君主贵族,竞趋风尚;或能妙解音律,自制新篇,或是提倡奖励,拔识词人。士子以此干禄,词人以此献媚。因这种名利诱惑之下,自然是上下从风,作者日众,对于宋词普遍发展的起了一些作用。“真、仁、神三宗俱晓声律,徽宗之词尤擅胜场,即所傅十馀篇,固已无愧作者。至若韩缜北使西夏,以离筵作芳草凤箫吟一词,神宗忽中批步兵司遗兵为搬家追送,而出疆使节,得以爱妾追随;宋祁以繁台街鹧鸪天一词,而蓬山不远,遂拜仙人之赐;蔡挺以喜迁莺一词,而有极管之命;苏轼以水调歌头一词,而获爱君之叹;至周邦彦以兰陵王一词,而追回为徽猷阁待制,则事所或有也。......南渡以后,流风未泯。高宗能词,有舞杨花自制曲,廖莹中江行杂录谓光尧渔歌子十五章,备骚雅之体,虽老于江湖者不能企及;又复刻意提倡,奖掖词才,康与之、张抡、吴琚之备,皆以词受知,赏赉甚厚。......孝、光、宁三宗虽鲜流傅,而歌舞湖山,其游赏进御各词,至今犹有清乡。则两宋词流之众,多由君上之提倡,非啻一时风曾已也。”(王易词曲史)这种现实的政治条件,对于宋词发展的劝,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 宋初的词
  
  在宋代建国初期,主要的任务是用兵讨残馀,同时虽也开始文化建设,笼络文人,但他们当日所努力的文化事业,却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几部大类书的编纂。因此,十世纪下半期的词坛,是呈现着极度冷寂的状态。除了几位由前代过来的降王降臣如李煜、欧阳炯诸人之外,宋朝的潘阆、苏易简、王禹虽也作词,那不过是偶尔点缀,质量都很贫弱。到了十一世纪初期,宋这国经守四五十年的休养生息,日趋隆盛,社会经济,渐渐繁荣,人民的生活也比较安定。出生于宋代初期的人们,车驼时期都已长大成人,都一个个步入政界与文坛了。这一批人的出现,一面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文坛上也一破前数十年的沉寂,增加了活泼的生气,无论散文与诗词,都现出了新的气象。
  因此严格说来,宋代的文学史,是要从十一世纪开始的。
  最初出现于词坛的都是几位达官贵人,如寇准、韩琦、晏殊、宋祁、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是一时的显宦。他们的作品,大都有一种华贵雍容的风度,不卑俗,也不纤巧。言是缠绵而不轻薄,措辞虽华美而不淫艳。词的形体与风格,还是继承南唐的遗风,内容贫乏,形式短小,个性极不分明,因此他们的作品时时经相混,或与南唐词人混杂起来。这一时期的词,我们可以说是南唐词负的追随时代。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满汀洲人未归。(寇淮江南春)
  病起恹恹,庭前花影添憔悴。乱江飘砌,滴尽真珠泪。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韩琦点绛唇)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他们都是高官大臣,而所为小词,虽说作品不多,大都以工丽见胜。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这一方面,表现了更好的成绩。
  碧€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连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在这些词里,可以看出作者过人的才华。写离情是缠绵细密,写边塞是沉郁悲壮,一字一句,都是真情流露,不加雕琢,所以都是词中的佳作。渔家傲词中所表露的爱国热情、边塞风光和征战的劳苦,慷慨苍凉,令人得到深切的感受。
  范仲淹一生功业彪炳,他本无意在文场上争名;因此他作词不多,即有所作,也不爱惜保存,大都散失了。据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又元李冶敬斋古今︻云:
  “范文正公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定风波五词。”第一首为“罗绮满城”。
  今疆村从书所收范词一郑,连补遗二首,一共只有六首,可见范词散佚之多了。
  他的作品的散佚,在宋代的词史上,是一件可惜的事。因为在他的词里,是具有婉约与豪迈的两种风格,对于后代词风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如中吴纪闻所载剔银灯一阕果为范氏所制,则苏、辛量派的词,范实为其先导,同时也可见他的作品,是已超越喃唐的藩篱,而启示着词境的开拓与解放的机运了。词云: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心产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老成悴。只有中间,此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与欧阳公度上分题)
  词中所表现的诙庇趣味与白话语气,似与前面的几首词不大统一。不过他作这词时,是在宴会席上,酒醉馀饱以后,同着朋友们说说笑话,自然是可以的。
  这首词的背景,同前面那些抒写边塞劳苦离愁别的背景是两样的,因此反映于作品中的情调与色彩,也就各异其趣了。
  在宋初词人中,作品很多,称为词坛领袖的,是晏殊与欧阳修。
  
  △晏殊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学问丰富,自幼能文。真宗景德初,他还是十三四岁的少年,因张知白的推,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得尽读秘阁藏书,学问益博。仁宗时为宰畏,提拔后进,汲引贤才,号称贤相。宋史说他“平居好贤,当世知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了其门。
  及为佃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他在政治上虽无积极的建树,但在人才的识别与汲引上,是值得重社的。宋名又说他的“文章赡丽,庆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这批评大致是对的。他那个时代,正是西昆诗文风靡一时,他位居台阁,于应制唱和之间,自然难免要沾染一些西昆的风气,因此他的诗文,很接近杨亿一派,大都是以典雅华美见长。他的词,虽也有富贵气,也有赡丽的色彩,但却能表现他个人另一面的生活与心境,用笔清新,一扫其台阁重臣的面孔,呈现着词人的本色。他有珠玉词一卷,存词百馀首。
  叶梦得说:“晏元献公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光相佐,谈笑杂出。数行之后,案上已灿然矣。稍阑,即罢遣歌乐,曰:‘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玄以为常,前辈风流未之有比也。”。(避暑录话)在这里正说明晏殊的富贵生活和他的诗词产生的环境。
  他的政治生活是平淡的、规则的;他的家庭生活是艺术的。他的许多小词,就产生在这个酒后歌残的环境里。其作多流连光景和抒写个人情怀以及游乐生活,内容极为窄狭,格调也一般柔婉。但其艺术特点,是精于铸炼语言,善于捕捉一刹那的情景,并将那一刹那的情景,表现得较为深细。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如“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如“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外离愁三月雨”,如“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都是偶为外物所触,运用清新的笔姿,写成动人的形象。
  时肖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虚高楼雁一声?(采桑子)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廉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莎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尽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这些词都是珠玉集中的佳作。他的风格与形式都与冯延已相近。刘说他“喜江南冯延已歌词,其所自作,亦不灭延已。”(中山诗话)但在他的集中,却有不少寿词、颂词、歌舞词,虽也写得富丽堂皇,大都缺少性情,味同嚼蜡。
  因此,他的词虽是雍容有馀,而内容不足,风格也不高。
  
  △欧阳修
  比起晏殊来,更接近冯延巳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西昆体的改革者。在他的论文里,表现着徵圣、宗经、明道、致用的正统理论;在诗里,一洗过去的华艳,表现出清切自然的风格;但他的词,却一了的诗文,用着幽香冷艳的情调,继承着五代、南唐的词风。他现存的作品,有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篇二种。六一词较庄雅,琴趣外篇诸作,较炙艳冶。前人每以欧阳修为一代儒宗,不曾作那种言情言爱的绮语艳词,遂断定为仇人所伪,这种看法是并不全面的。他还有个人的悲欢哀乐和情感生活,这种情感生活,不便表现于诗文,自然只能表现于词了。曾忄造说:“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幼眇,世所矜式。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乐储雅词序)又蔡绦云:“欧词之浅近者,多谓是刘伪作。”(西清诗话)欧词中有后人伪作混杂其间,原是可能的事,但我们却不能说凡是艳词,都是出自小人或是刘之手。至于他的盗甥一案,及望江南双调诸篇,前人辨证俱很完备,自然是不足信的了。但他并不是没有浪漫生活的。赵令侯鲭录云:“欧公居汝阴时,有二妓甚颖,文公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后数年,公果自维阳移汝阴,其人已不复见矣。视事之明日,饮同官于湖上,种黄杨树子,有诗留撷芳亭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后三十年,东坡作守,见诗而笑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即偿汝。’永叔即席临江仙词云云。坐皆称善,命妓满斟赏欧,而令公库偿钗。”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很可知道欧阳修的私生活,并不是十分矜持的了。
  欧阳修富于诗人气质,写有几首艳词,正好是他一点私人生活的显露。前人完全以卫道的精神来估价他,似乎近于迂腐了。
  欧词是摄取报间、南唐词风而溶化之,然尤接近冯延巳。他的蝶恋花诸作,同阳春集中的蝶恋花,其意境风格,以及用民情,几是同一面貌,令人难于分辨,因此他们的词,以混杂者甚多。王国维云:“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人眉黛促’,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再如他的“绿杨楼外出秋迁”(浣溪沙)一句,甚为前人称道,然亦本冯词上行杯中之“柳外秋千山画墙”一语,不过他变换句法,更觉妩媚而已。由此,可知六一词比起珠玉词来,是更接近阳春集的,同时也可看出冯延已在宋初词坛的影响。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廉莫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迁去。(蝶恋花)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生查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南歌子)
  在上面这些词里,写离情的是委婉缠绵,写女之态的是天真活泼,纯用白描,造句新巧,艺术形象,非常鲜明。
  与晏、欧先后同时,作词者尚有王琪、谢绛、林逋、梅尧臣、聂冠卿诸人。
  不过他们都不专意为词,因此流傅下来的作品很少。其中如聂冠卿之多丽,已为长调,颇可注意。林和靖的点绛唇,高远清雅,堪称佳篇。此外的则作品既少,风趣略同,我们不必再来叙述了。但在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作家,是晏殊的幼子晏几道。
  
  △晏几道
  晏几道(约一○三○~约一一○六),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幼子。他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其词风与形式,属于南唐范围,在叙述上是应该放在这一个阶段的。他有小山词,菜二百馀首,稍长之作只有六么令、满庭芳、泛清波摘遍三调,其馀全为小令,并且他的艺术造就,也全表现在小令里。我们要了解他的词,必先知道他的生活和性情。他虽是贵家公子,但因为他那种孤高自傲、天真狂放的性情,对于实际的人生缺少体难,不懂得营生处世的手段,因此只做过颍昌许田镇的小监官,后还因事下狱。到了晚年,弄到家人饥寒交迫,过着穷困落魄的生活。但他早报的境遇是优裕的,在他的身畔,环绕着不少的歌舞女的影子,环绕着不少悦耳的歌声。到了晚年穷愁落魄的时候,在思前忆旧之中,自不免风物未改、人事全非之感。因此在他的词里,一洗他父亲那种雍容的气息,形成极度凄楚哀怨的感伤情调,他们父子的词,是同样接近南唐,父亲是近阳春,了则近李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活环境对于文学作品的明显的影响。
  他有小山词一卷,原名补亡,自跋云: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芸,吕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龙疾废人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酒使俱流转于人间。自尔邮傅滋多,积有窜易。
  又黄庭坚序小山词云: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张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在这两段里,我们可以知道小山词产生的环境。他那天真耿介的性格和生活盛衰的面貌,与产确有几分相像。他的词,大都是描绘富贵生活衰败以后的心情,现实意义淡薄的,但抒情艺术确有特色。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廉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朋在,曾照彩€归。
  (临江仙)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夜寒空替人垂泪。
  (蝶恋花)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顾。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罗袖同心结偏。带易成双,人恨成变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蝶恋花)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拼却醉颜红。无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鹧鸪天)
  在这些词里,有一个共同的特徵,那便是对于往事的回忆和穷愁牢落的抒写。
  因此在他的全部词句里,贯穿着对于已逝的欢乐的追忆,以及旧事的低徊,“醉拍有惜旧香”,“一春弹泪说凄凉”,正表现了浓厚的没落的感伤。他有一首清平乐的后半首云:“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这真把他的心情说尽了。他的词在描写方面有欧阳修的深细,而没有他的明朗,在修词上有晏殊的婉丽,而没有他的温和的色采。然面他那种感伤情调,又非晏、欧所有。他的抒情词的艺术特色,是比较接近李煜的。
  
  ○三 词风的转变与都会生活的反映
  
  张先、柳永的出现,使宋代词风为之一变。他们在形体上,盛用长调的慢词;在作风上,脱去花间、南唐的清婉,而喜用铺叙的手法,尽情描写,不贵含蓄。
  在内容上,则趋于都会生活的表现,以及沉溺于都会生活的男女心理的刻划;;因此在他们的作品里,时用着市井俗语,和传统的词风不同。在上述的几点特色里,尤以柳永表现得更为显著,因为张先时略早,在他早年的作品里,还有不少花间、南唐的风采,也还有不少短小的形式。所以在词风的转变上,张先实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得,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亦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前人论词,每以柳永为宋词转变的第一人,其实这种转台于张先,而大盛于柳永。
  晏、欧的词,内容窄狭,形式短小,只不过表现一些上层社会的生活感情。
  到了张、柳,由狭隘的上层社会的范围,扩展到都市生活的面貌和旅人流浪的情调,这是经济繁荣政治苟安以及朝野迷恋声色的社会现象的反映。把这一时代的市民、文士、歌妓等的生活内容、精神状态,从各方面来加以表现的,以柳永作品的成就较大。因为他们所要表现的,无论生活惑表感都较前复杂得多,新内容要求新形式,所以他们需要采取长调,于是慢词在他们手下,很快地发展起来,在作法上也由婉约含蓄而变为铺叙、写实的了。
  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小令。长词见于全唐诗者,有杜牧的八六子,锺辐的卜算子慢。见于花间者,有薛昭蕴的离别难;见于尊前集者,有后唐庄宗的歌头,尹鹗的金浮图,李洵的中兴乐。短者八九十字,长者百馀字。杜、锺二篇,或有可疑,花间、尊前诸人所作,是比较可靠的。但由敦煌曲词看来,在诗人运用长调之前,民间早已流行长调了。不过文人们没有重视,长调并未见行。在宋初的半世纪,长调也很少。晏殊、欧阳修的词,俱以小令为主。虽偶有较长的作品,也是偶尔成篇,并非有心提倡长调和有意从事词体解放的工作。因此为了应都市复杂生活和新内容的表现,长调的大理使用,以及词体解放工作的开展,是不得不归功于张、柳了。张先时代较早,集中虽多小令,但慢词长调有山亭宴慢、谢池春慢、熙州慢、宴春台慢、卜算子慢、少年游慢、归朝欢、喜朝天、破阵乐、沁园春、倾杯、剪牡丹、汉宫春等调。至乐章集九卷中,则以长调为主体,而濉以只是少数。并且他们都洞晓音律,自制曲谱,故其词皆区分宫调,时造新声。他们在词体的发展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张、柳以后,长调大行,作者日繁,篇什遂夥。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
  △张先
  张先(九九○~一○七八),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四十一负登进士第,晏殊辟他为通判,曾知吴江县,官至都官郎中。晚年优游乡里,卒时年近九十。有安陆集。他工诗,尤善词,尝与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诸人交游。生活疏放。石林诗话说他八十岁视听尚强,犹喜声伎。韵语阳秋说他八十五负犹聘妾,因此东坡赠他的诗,有“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之句。
  古今词话说他到了晚年,风韵未已,尝宏一姬,呼为绿杨。晚年尚且如此,则他壮年时供的生活,可想而知了。在东坡题跋中,赞赏他“善戏谑,有风味”,这虽是说他的性情风度,但在他的词时,也富于这种色彩。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廉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刚道花枝好。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无?(菩萨蛮)
  声转辘闻露井,晓引银瓶牵素绠。西园人语夜来风,从英飘坠红成径。宝猊烟未冷,莲台香蜡残痕凝。等身金,谁能得意,买此景。粉落轻妆红玉蒙,月枕横钗€坠领。有情无物不双栖,文禽只合长交颈。画长欢岂定,争如翻作春宵永。
  日,娇柔嫩起,廉莫卷花影。(归朝欢)
  四堂在,双门并丽,龙阁开府。郡美东南第一,望故娄台霏雾。垂柳池塘,流泉巷陌,吴歌处处。近黄昏,渐更宜衣夜,簇簇繁星灯烛,长衢如画。螟色韶光,几廉粉面,飞甍朱户。欢遇。雁齿桥红,裙腰草绿,€际寺,林下路。酒熟梨花宾客醉,但觉满山箫鼓。尽朋游,因民乐,芳菲有主。自此归从泥沼去,指沙是,南屏水石,西湖风月,好作千骑行春,画图写取。(破阵乐)
  他在这些词里,一面铺写都会表面的繁华,一面暴露沈溺于都会的男女生活。
  笔力酣恣,颜色极为浓烈。他的小令虽然有些好作品,但他却很用气力作长词。
  如破阵乐的写钱塘,宴春台慢的写东都,都极尽铺叙的能事。再如他的“三影”,是“€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剪牡丹),和“娇柔嫩起,廉莫卷花影”(归朝欢),是张先自己最得意的句子。细密清丽,尤见锻炼之工。词到了张先,已渐渐离开小词的境界,而入于长调了。
  
  △柳永
  以长调的形式与铺叙的手法为主,将当日中下层的市民生活,加以广泛的表现的,是自称为“才子词人”的柳永。柳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
  人。约生于雍熙四年(九八七),约死于皇五年(一○五三)。景元年进士,后来只做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故世号柳屯田。胃乐章集。他是一个都会生活迷恋者,下层生活的体验者。他的怀才不遇的环境同他的颓废生活,溶成一片。
  他终身落魄,穷愁潦倒,结果,是死了家无馀财,由几个妓女合资而葬,这情景真是够凄凉了。由于他的生平充满这种浪漫色彩,后来的小说、戏曲,还把他的“诗酒风流”的故事,作为题材来写,如清平山堂话本中即有柳耆卿诗酒玩江楼之作。
  他有一首鹤冲天的词云:“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的放浪的生活和悲愤的情怀,都在这词里表露出来。他的词的内容,触及到城市生活较广的一面。我们读他的迎新春、满朝歌、木兰花慢、看花回、长相思、破阵乐、抛球乐、倾杯乐、笛家、望海潮诸词,便可以看出当日经济繁荣和城市人民的生活面貌。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廉翠莫,参差十万侬。
  €树尧是沙。怒涛卷霜寻,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望海潮)
  词的内容和形式,同晏殊、欧阳修的作品,显然不同。达样的环境里,出现了不同的生活和感情。如画夜乐云: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贬幽欢,变作别离情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轻负。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初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画夜乐)
  这乐作品,在乐章集里数量很多,语言虽很通俗,但趣味庸俗,风格淫靡,都不是好作品。言情道爱,本以含蓄为贵,而柳就所表现的,却是尽而又尽,浅而又浅。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傅一时。”又宋翔凤乐府馀论云:
  “按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其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傅。一时动听,散播四方。”他们在这里,说明了柳词广泛流傅的原因。
  在艺术的成就上,柳永的词,是要以描写旅况乡愁和离情别恨的词为代表的。
  在这些作品里,他脱去了那些轻薄的调子,而以美丽的风景画面,深刻的情感,严肃的态度,描写出一个天涯沦落者的心情,表现了很高的抒情技巧。如八声甘州、倾杯、夜半乐、诉衷情近、卜算子、归朝欢、雨霖铃以及少年游中的几首,成就较高。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绿灭,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洪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怅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酒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这些作品,表现了柳永词的特色。表现深旋,情绪真挚,音律谐婉,辞意妥帖。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形容曲尽。语言富于通俗性,同时又富于艺术性,所以感人的力量较为强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柳永一些较好的作品里,可以体会出这样的感情。宋词由晏、欧到张、柳,无论内容、形式以及风格,都起了明显的转变。在这转变中,柳永的地位,尤为重要。
  晏、欧诸人的词只是上层社会生活感情的反映,出入南唐,以婉约清丽见长。柳永的词,铺叙都曾繁华和中下层的市民生活,通俗浅显,近于敦煌民间的传统。
  他的作品,普遍到上入宫庭,下入田舍,当代的词人,也无不或浓或淡地承受他的影响。从他以后,长词成为流行的词体,土语方言和铺叙的写法,词人都普遍地使用了。秦观、贺铸、周邦彦都作长调,受着柳永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在语言上,黄庭坚与柳就更为接近。
  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恨一回相见,百方做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灭,玉瘦香肌。
  奴又有行期。你去即无妨,我共谁?向肯前常见,心犹未足;怎生禁得,真个分离?地角天涯,我随君去,掘井为盟无改移。君须是,做些相度,莫待临时。
  (黄庭坚沁园春)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他作诗的主旨,是最忌俗浅,最忌艳情,看了这种词,真是淫俗不堪,不像是他作的。如千秋岁中云:“......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归田乐引中云:“怨你又恋你,恨你惜你,毕竟教人怎生是?”这样的语言,在柳永的词里也不多。再如画夜乐、忆帝京、江城子、两同心诸词,也是这一类。他序小山词云:“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道人法秀独罪余以笔墨劝淫,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看他这种自述,知道他这些作品,大都是他青年时代作的。他后来的作风转变了,许多作品如水调歌头、念奴娇、望江东、渔家傲、醉落魄、瑞鹤仙诸词,意境已近东坡,而不是柳派了。
  
  ○四 苏轼的词
  
  柳永的词,音律谐婉,宜于歌唱,语言通俗,易于了解,是他的特色。但有些内容庸浅,辞染淫俗,格调毕竟不高。张舜民尽墁录云:“柳三变既以词忤仁设,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
  ‘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采线慵拈伴相伊坐。’柳遂退。”又曾忄造高斋诗话云:“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词林纪事引)在这两则故事里,很可看了当日文人对于柳词的轻视。在这时期,使词风更为转变,无论词的内容与境界,都为之开拓与提高的,是北宋的代表词人苏轼。
  
  △苏轼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他有一个知书识礼的母亲,少年时代,因为他父亲远游四方,他受过他母亲程氏的良好教育,亲自教他读书,并勉励他以气节自重。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嘉元年举进士,还只有二十一岁。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贬海南。
  他一生中虽也入京做守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究以外任为多。他所到的地方,有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登州、颍州、定州、惠州、昌化、廉州、结果是死在常州。他虽生在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但他个人所身受的,却是一个尤患失意的境遇。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偏于保守一面,但他人品端正,清廉自守,在地方行政上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得到人民的爱戴。他的思想是复杂的,儒家的底子,再融和各家思想的因素,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给他很大的影响。他胸怀开阔,气量恢宏,以顺处逆,以理化情,形成豪爽明朗的性格,达观快乐的人生观,和在文学上豪入不羁的风格,他的诗文是如此,词更是如此。同时,他绝不因一时的失意,就沉溺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善于在逆境中,解脱他的苦闷,安定他的情绪。山水田园之趣,友朋诗酒之乐,哲理祥机的参悟,都是他精神上的补药。所以他无论处于何种难关,都能保持生活的常轨。他始终是愉快的,诙谐的,心境是开朗的,在他的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这一种性格。
  词到了苏轼,起了很大的转变和进展。由五代到柳永,词的生命是音乐,词的内容大都是艳意别情。故填词必以协律为重要的条件,表意必以婉约为正宗。
  苏轼的词却突破了这种传统精神,他以杰出的才能,巨大的创造力,在词坛上开辟了一个新世界。我们读他的词,可以发现如下的几个特点。
  
  △一、词与音乐的初步分离
  词本由合乐而产生,因此词在最初的阶段,音乐的生命重于文学的生命。自五代至宋初,词必协律,而成为可唱的曲。到了苏轼的词,他未必完全废弃词的音乐性,但他并不重视词的音乐性。他的作品,虽也有许多可歌;如蝶恋花的“花褪残红青杏小”,为朝€所歌;贺新凉的“乳菩飞华屋”,为秀兰所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再苕溪渔隐从话中说东坡改归去来鲜为哨遍,使入音律;又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歌词,他取矮愈的听颖师琴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作水调歌头。这可证明苏轼本人也是懂音律的。但他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注意歌唱。因此前人多以苏词不协音律为病。晁补之说:“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能改斋温录)李清照在词论中也说苏词“往往不协音律”。这样看来,苏词虽没有完全否认词的音乐效能,但确有拢脱音乐性的趋势。不是不懂音律,也不是不能作可歌的词,他的与人不同处,是为文学而作词,不完全是为歌唱而作词,这一个转变,是词的文学的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陆游说:“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以就声律耳。”(老学笔记)所谓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正好作为苏词不重协律的正确解答,同时说明他的豪爽性格,反映于词上的一种表现。
  
  △二、词的诗化
  词与诗的区别,在形式上本易区分,但在句法上风格上,却不容易说明,只能细心体会。前人每有词不能的界限。洪亮吉说:“诗词之界甚严,北宋之词,类可入诗,以清新雅正故也;南宋之诗,类可入词,以流艳巧侧故也。”(北江诗话)他在这里,一面主张诗词界限的严,一面说明清新雅正与流艳巧侧为诗与词的特色,也就正是庄与媚。但东坡的词,却不遵守这正统的理论与因袭的精神,他一扫旧,而以清新雅正的字句,纵横奇逸的气象,形成了他的诗化的词风。
  李清照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词论)陈师道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可知当代对于他的词的诗化这一点,已经有人感着不满了。因此前人每以苏词为别格,而不能归为正宗。但在我们现在看来,所谓别格正宗,本是传统的成见,只要能“极天下之工”,便达到了艺术的高度成就。并且因了他,词的内容得以开拓,风格得以提高,这种积极的创造造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三、词境的扩大
  自五代至宋初的词,范围狭小,内容贫弱。到了苏轼,扩大了词的范围。他一面是放大词的内容,无论什么题材、思想和情感,都可用词来表现。一面又提高词的意境,以豪放飘逸的我,代替婉约与柔靡。前人专写女之情,离别之感;等而下之,描写色情,造成轻薄的情调,华靡的风气,最高的成就也只能达到哀怨与细腻。在苏氏的作品里,他无所不写。或吊占伤时,或悼亡送别,或说理咏史,或写山水田园,内容广泛,情感复杂。由于他杰出的才能,丰富的学问,融和混合,形成前所未有的豪放飘逸的词风。这一种风格,是他的散文、诗、词和书法所共有的。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一面是从词的内容和形式上,打破了词的狭窄传统,同时替南宋的爱国词人,开辟了词的广阔道路,对于词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词到了苏轼,确是大大地充实和提高了。
  
  △四、个性分明
  苏轼以前的词,因描写的内容同,因语气句法同,因所表现的情调同,在艺术上虽有工拙优劣之别,但作者和作品的个性,极不分明。因此冯延巳、晏殊、欧阳修之间的词,时常混杂,有许多作品,到现在还无法辨明。到了苏轼的词,都有具体内容,调下加题,事实分明。他表现时,有他自己的性格,有他自己的生活情感,有他自己的语调句法,于是鲜明地呈现出作者和作品的个性。东坡是东坡,东坡的词是东坡的词,决不会同冯延已和阳春集相混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妆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论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爱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纪梦)
  赤壁怀古和他的赤壁赋,情文并藏,同称杰作,也同样充着豪放飘逸的精神。
  在词中一面是怀古,一面是伤今。借历史人物的描写,表露出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败,以及流贬江湖,事业无成,早生白发的感慨。同时以写生的妙笔,涂出赤壁月夜如画的江山:乱石惊涛,千堆雪流,笔雄力厚,意远词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水调歌头是中秋不念他的弟弟苏辙而作。他自己在密州,苏辙在齐州,都是政治上的失意人。万里离愁,中秋良夜,把酒对月,情绪万端。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清丽无比的语言,将宇宙的神奇,结合人世的实感,由浪漫空幻的世界,回到了现实的人生。深入浅出,曲折回旋。卜算子自比孤鸿,反映作者在贬谪中的孤高傲世的感情,辞意极为深厚。江城子是追悼他死了十年的王夫人,真情实感,出于自然,是抒情词中的优秀作品。
  我们读了这些词,便会知道他的范围了,境界高,打破了的严格限制和因袭传统的精神。在词中出现了这种高远纯清的新气象,是晚唐、五代到晏、欧、张、柳所没有见过的。词的解放是创造,正是苏轼的积极性的创造精神,在词体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成就。他在宋代词坛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诗,前人说他像唐诗中的韩愈,这是不正确的。正因如此,前人每摈苏词于正宗之外,而认为是别格。徐师曾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虽各因其质,而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否则虽极精工,终非本色,非有识者之所取也。”(文体明辨)四库提呆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东坡词)别格正宗,我们不必去辨他,苏轼在词史上,以积极的创造精神,将当日的词坛,卷起了巨大的转变,尽了他的破坏与建设的双重任务,而给后人以重大影响的事实,是任何人都要承认的。胡寅云:“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题向子酒边词)他这几句话,能从文学的发为化上立论,而不争什么正宗别格,可算是最有识见的了。总之,苏轼是坛的革新者,是北宋词人的代表,因了他的努力,替词开辟了一个新局面。王灼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碧鸡漫志)他正确地指出了苏词的革新意义和价值,比起那些“别格”“正宗”之争,谐音协律之论,要高明得多了。当代如王安石、黄庭坚、晁补之、毛滂诸人都与苏词相近,今各录一首于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族。征帆去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采舟€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哩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深处,浩气展虹。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黄庭坚水调歌头)
  曾唱牡丹留客饮,明年何处相逢?忽惊鹊起落酲桐。绿荷多少恨,回首背西风。莫叹今宵身是客,一樽未晓犹同。此身应似去来鸿。江湖春水阔,归梦故园中。(晁补之临江仙:和韩求仁南都留别)
  溪山不尽知多少,遥峰秀叠寒波渺。携酒上高台,与君开壮怀。枉做悲秋赋,醉后悲何处?白发几黄花,官裘付酒家。(毛滂燕萨蛮)
  他们这些词,或似苏的豪放,或得苏的飘逸,这是很显然的。王安石有临川先生歌曲一卷,补遗一卷,但所存作品不多。黄庭坚有山谷词一卷,存词百馀首。
  他有一部词是接近柳永的,上面已叙述过了。晁这有琴趣外篇六卷,存词百馀首。
  毛滂有东党词一卷,存词近二百首。晁、毛集中,虽有不少风格颇低的艳词,但那些并非代表之作。他们虽无东坡的气魄与风格,却深受着苏词那种开拓解放的影响。到了南宋,苏派的词更形发展。由于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诸家及其它词人们的努力,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是辛弃疾,领袖群英,是南宋词人的代表。
  
  ○五 周邦彦及其他词人
  
  晏、欧的词,因一味因袭南唐,范围过狭,内容贫弱。柳永诸作,虽能协律歌唱,普遍风行,然时人多病其风格卑弱。东坡继起,一洗前弊,以诗人豪放飘逸之笔,发为内容丰富的歌词,独成一格,词境始大。然时人又多病其矫枉过正,不合音律,遂有“押韵之诗”与“要非本色”之讥。在当日的词坛,开始注重格律,倾心精炼,“语工而入律”,是他们的基本原则。从事这方面的词人,有秦观、贺铸、周邦彦诸家,而以周邦彦为代表,词风又一变。
  
  △秦观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
  人。少有文名,宋名文苑传说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苏轼、王安石都很赏识他的文学。元初,因苏轼的推,除太学博士,后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年,章恼等当权,排斥元党人,先后贬杭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处。及徽宗立,放还,至藤州而萃。有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虽出自苏门,并且苏轼也很看重他,可是他们的风格并不相似。他的作品虽说了感染着苏氏的影响,但他却有自己的成就和特色。如“怎得花香深处,作个蜂抱。”(迎春乐)和“丁香笑吐娇无限。语软声低,道我何曾惯。”(河傅)这些句子,得之于柳,而很庸俗。再如品令满园花中的使用俗语,以及词中的好铺叙,也都与柳永相近。在他的浣溪沙、忆仙姿、点绛唇、阮郎归诸词里,可以看出南唐的境界,在好事近、踏莎行、江城子、千秋岁诸词里,可以看出苏词的气格,再如他的望海潮、梦扬州诸首,音和句炼,以工丽见称,又与周邦彦相近。由此看来,秦观的词,是博观约取,自成一家。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南歌子:赠陶心)
  山兵微€,天连衰草,尽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染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满庭芳)
  纤€弄巧,飞星傅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傅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郴州旅舍)
  这些都是淮海中的代表作。他的特点,是善于艺术形象的语言,表达深细的情感,笔力细致,而又音律和美,颇有情韵兼胜之妙。南歌子、满庭芳二词,基本上是倾向于柳永的。秦观在当代的词坛,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踏莎行,苏轼写在扇上,时时吟诵。他死后,苏轼叹息说:“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这评价是很高的。苏轼的词有创造建设的精神,有开拓发展的力量,给予后人很大的影响,秦词却缺少这种创造性,词的内容虽了间接反映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不幸的遭遇,而一般是贫弱的。
  
  △贺铸
  贺铸(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原籍山阴,生长卫州(今河南汲县)。
  他是孝惠后的族孙,又娶宗室赵克彰之女。但他赋性耿介,尚气使酒,喜论世事。
  有钱时挥金如土,扶贫济困,很有义侠的风度。同时他又痛恨权贵,不善谄媚,始终得不到好官。先后通判泗州,ヘ太平州,总是悒悒不得志。晚年退居苏州一带,自号庆湖遗老,生活困难,贫寒几不能自给。这种贵族生活的没落,很有点像晏几道。他藏书万卷,手自校雠,故能博闻疆记,学问丰富,陆游称他:“诗文皆高,不独工长短句也。”(老学笔记)贺铸的作品,虽以美艳著称,但他的面孔却是一幅怪相。宋史称他“长八尺,面铁色,眉目耸拔”,陆游也说他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这“贺鬼头”。这种面貌似乎与他的作品不大相称,但与他那种耿介孤直的性格和近于义侠的行为是很合的。他持有一颗温热的心,一枝华丽的笔,一种慷恨热烈的性格,所以他在词上表现得那么美丽,那么深情。因为他的生活和性情有些近似晏几道,他的情词,也接近晏而不接近柳。
  加以他那种狂放气概,词中也时有苏轼的气象。如水调歌头、六州歌头,确是苏词的后裔。同时他作词,很注重音律。也喜用前人诗辞旧句,夺胎换骨,变化运用,放在词中,非常巧妙。如将进酒、行路难、雁后归诸首,都可以看出他融铸前人旧句的技术。再如“€想衣裳花想容”、“飞入寻常百姓家”、“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这些诗句,他一字不改,用在词里,因为妥贴融和,完全成为他自己的创作耻。他的长词,在工丽民锻炼方面,如万年欢、梅香慢、马家春慢、下水船、石州引诸词,又很近周邦彦。在他的词中,一面反映出渴望建功立来的胸怀,同时也表现追恋过去欢乐和退隐生活的消极情绪,呈现出人生观的矛盾。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论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惟有春知处。碧€冉冉蘅皋暮,采笔新题断肠句。试问断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
  松门石路秋负扫,似不许飞尘到。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严阴螟色归€悄,恨易失千金笑。更逢何物可忘尤,为谢江南芳草。断桥孤驿,冷€黄叶,相见长安道。(御街行:别东山)
  在这些词里,一面可看出他的形象生动,语言精炼的特色和善于抒情的技巧。
  他自己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这正是他的自供,但除李、温二家外,李贺、杜牧的诗他吸收得也很多。但因他有那种耿介豪爽的性格,因此同是作绮语表艳情,也能于华丽之中,现出一种清刚之气。这一点是他不同于晏几道、秦观的地方。张耒叙东山词时,一面盛称他的富丽和妖冶,同时又说他“幽洁如屈、宋,悲壮和苏、李”,这并非矛盾之言。黄庭坚有诗云: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肠断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在这小诗里,黄氏的推重秦、贺二家,真是情见乎词了。
  
  △周邦彦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青年时代,北游汴京,在太学读了四五年书,后因献汴都曹,由诸生升为太学正,后出任卢州教授,知溧水。徽宗时,颁大晟乐,召为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后又出知顺昌府,徙处州、睦州、方腊起义,因还乡,后居扬州。宣和三年卒。他自号清真居士,有清真集。后来陈元龙为之注释,更史片玉词。刘肃叙云:“犹获昆山之片珍,琢其质而彰其文,岂不快夫人之心目也。因命之曰片玉集。”
  周邦彦博学多才,生活疏放,他与妓女李师师、岳楚€的韵事,是大家都知道的。宋史说他:“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楼钥在清真先生文集叙中,说他的人品高尚,愤恨权门,不爱富贵,甘于清苦的生活,这些话未必完全可信,我们看他那些风流韵事,如张端义贵耳集、王灼碧鸡漫志、周密浩然斋雅谈诸书所记,便会知道他青年时代决不是那种“学道退然,委顺知命,望之如木鸡”
  (楼钥语)的山人高士。并且他留下来的那许多作品,正是他的生活和性格的最好说。
  前人论词,每以柳、周并称。这意思是说他两人的作风有些相类。张炎说过:
  “周情柳思。”近人冯煦也说:“屯田胜处,本近清真。”不错,在表面看来,周、柳相类之处是很显然的。喜用长调,长于铺叙,好写艳情,精于音律,这都是他们外表的相似处。但在艺术的表现上,他们却有区别。在格调上,柳较自由而周严整;在语言上,柳重通俗,而周重典雅;这是比较显著的。
  周邦彦词的特徵,可以从形式、内容、表现三方面来说。由这些情形,可以看出北宋的词,经过晏、欧、柳永、苏轼到周邦彦的发展趋势。
  
  △一、形式
  词的形式,由晚唐、五代至宋初,是小令独盛的时期。慢词至柳、苏而盛。
  但当日的慢词,在音律字句方面,尚未达到完整严格的阶段。因此在乐章集中同调之词,字句长短常有不同。如轮台子二首,相差至二十七字,风归€二首,相差至十七字,满江红、鹤冲天、洞仙歌、瑞鹧鸪,亦各相差二三字,至倾杯一调,七首各不相同。这种情形,到了秦、贺,渐趋谨严。及周邦彦出,由于精通音乐,和掌管音乐机关的权位与便利,再加以帝王的奖励,从事审音调律的工作,而达到律度严整的阶段。宋史称他“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傅于世”。又周密浩然斋雅谈说:“既而朝廷赐,师师又歌大、六丑二解,上顾教坊使袁问。曰:‘此起居舍人新知潞州周彦作也。’问六丑之义,莫能对,急召彦问之,对曰:‘此犯六调,绵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由此可知他对于音乐造诣的高深。以他这种才力,后业又得到提举大晟府的机会,于是他在词的音律上,做了许多重要工作。张为在词源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至唐人则有尊前、花间集。迄于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沦落之后,少得存者,由此八十四调之声稍傅。而美成诸人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这是周邦彦对于词的音律上的重大贡献。
  在他的集中,慢、引、犯之调甚多。称慢者有拜星月慢、浪淘沙慢、浣溪沙慢、粉蝶慢、长相思慢等;称引者有华胥绰、蕙兰芳引;称近者有早梅芳近、红林檎近、荔枝香近;称犯者有侧犯、倒犯、花犯、玲珑四犯等。调名虽多从旧,但字句与音律,皆有法度与定型,足为后人的轨范。故沈义父乐府指迷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
  故宋代词人方千里、对民之流,作词悉以清真为准绳,不敢稍出其绳墨之外,各有和清真一词一卷行世。后代好事者合周词刻之,名为三英集。四库提要题方千里和清真词云:“邦彦妙解声律,为词家之冠。所制诸调,不独音之平仄宜遵,即仄字中上去入三音,亦不容相混。所谓分寸度,深契微芒,故千里和词,字字奉为标准。”宋代词人本多通音律,但在这方面,都不如周邦彦的精深。
  
  △二、表现
  周词的表现,不注重意象,而倾力于语方的铸。他没有柳永的白描,也没有苏轼的豪放,他一笔一笔的钩勒,一字一字的刻画,一句一句的锻炼,形成他那种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成为官廷词人的典型。他欢喜用事,增加他作品的典雅气,欢喜融化前人的旧句,增加字句的工整美。因为他读书博,学力高,用事能圆转纽合,改用古句亦能翻陈出新。如六丑、咏落花中之用御沟红叶故事,西河、金陵怀古之隐括刘梦得的诗句;夜游宫的改用杨巨源的诗句,都能融化浑成,别有风趣。陈振孙说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直斋书录解题),这话是不错的。
  
  △三、内容
  词的内容的开拓,至苏轼始大。我们读东坡乐府,知道他的词,是无事不写,无情不咏的。一面是由于他的性格与学问,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丰富和创作态度的解放,所以他的词的内容,极为广泛。在这一方面,周邦彦就贫弱得多。我们读他的词集,除了一部分描写情爱以外,有许多是写景咏物之作。如悲秋、春闺、秋暮、晚景、春景、闺情、秋怀、闺怨、春恨、咏月、咏梳、咏梅、咏柳、咏雪、咏梨花、嘛蔷薇等的题目,在他集中,到处皆是。由这一些题目,便可想见其内空。同时也说明了宫廷词人生活的空虚,只能把艺术的技巧,寄到咏物方面去,而开咏物一派。因此,这些作品,内容一般贫弱,只能表现一点艺术的技巧。然因其律度严整,字句工丽,于词人的措拟学,所以这一类的词,尤其为后来追求形式者所爱好,表现出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指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荣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兰陵王:柳)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业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坠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从底,成叹息。
  长涤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杂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六丑:蔷薇谢后作)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闸香不断,相对坐吹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以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少年游:
  感旧)
  这些词都写得很工丽,很曲折,在咏物中反映出失意人的零落感旧的哀伤。
  同时在这些词里,也可以看出上面所说的那些特徵。字句的锻炼,音调的和谐,严整,铺叙的详赡,旧句的融化,语言形式的讲求,都在这里得到高度的表现。
  总之,周邦彦以宫廷词人的地位,审音协律,注重工雅,好用典故,成为桥律词派的建立者。到了南宋的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张炎、周密诸人,都是继承周的道路,心雕琢刻划的能事,向形式方面追求,造成格律词派大盛的局面。王国维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惟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而创意之才少耳。”(人间词话)创调创意之说,颇为精确。在这里正显示出他的词的形式主义的倾向。
  周邦彦以外,还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诸人,都是大晟府的制撰官,他们都精通音律,注重格调,他们的作品,也大略与周相近。在他们的集子里,自然也有一些好的作品,如万俟咏的长相思等,不过在这一个宫廷词人的集团里,周邦彦是最当的代表。因此那些人的作品,也不再举了。
  
  ○六 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的一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感情。在风格上,她接近李煜与晏几道。她个人生活л同的变化,在作品中得到鲜明的反映。早年的欢乐,中年的黯淡,晚年的哀苦,是她生活史上的幕景,同时也就是她创作的道路,她的作品同她的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漱玉词中,充满着欢乐时的笑容和悲苦时的眼泪。她的作品,尤其晚期的作品,抒情的艺术形象格外鲜明动人。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在她的笔下,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多,但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以及士大夫对她改嫁事件的渲染,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和封建势力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是一个历史的受难者,她的生活情感,和当日无数流亡者的生活情感基本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李清照的后期词中,所表现的那种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她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看业是个人的,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
  此外,我们还要指出的,李清照虽以词名,但也工诗。她的诗流傅下来的虽不多,却颇多感时尤国、慷慨雄劲之作。如“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又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А土。”
  (送胡松年使金)又如“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守淮水。”
  (打马赋)又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从这些诗里,表现出她伤时感事、不忘现实的爱国感情。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甚至说她的诗“雄浑悲壮,虽起杜、韩为之,无以过也。”这也是从她诗的内容和精神来评价的。因此,在谈论她的词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她的诗,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来认识李清照的政治态度和艺术特色。
  
  △李清照
  李清照(一○八四~约一一五一),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官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母亲是王状元拱辰的孙女,读书很多。她生长在这种学术空气浓厚的家庭里,对于她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自然有很大的帮助。她十八岁嫁给一个叫赵明诚的太学生,赵的父亲,是当代有名的政治家赵挺之。他们结婚以后,把整个生活建筑在艺术的基础上,生活是很幸福的。除了诗、词唱和以外,便是收集和研究古代的金石美术。在金石录后序内,她叙述他俩的生活说:“德甫(明诚字)在太学,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夫妻相对展玩咀嚼,尝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从官,便有穷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傅写未见书,购名人书画,古奇器。......及运守两郡,竭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摩玩舒卷。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节录)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文化,具有丰富的智慧与才情。他们这种艺术化的生活,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他们的光阴和金钱,都贡献在搜求文物的工作上。可是不久,国内起了重大的变乱,金人的兵火,毁灭了他们的美满家庭生活和艺术空气。
  皇帝被掳了,朝廷南迁了,他俩也不得不把历代收集的金石书抛充节一大部分,只带了最精采的一小部分,地逃到了江南。再过几年,她的丈夫又患急病死了,她所受的悲痛与打击,是无可形容的。加以战祸日见迫切,社会更是离乱,几乎不容许她伤心流泪。她只好抱着一颗破碎的心,无依无靠地,在盆困悲苦的环境中,东飘西泊,不知道流浪了多少地方,终找不着一个安身之所。就这么望着沦陷的故乡,念着死了的丈夫,在江南的旅居中寂寞地死去经看来,他的生活可分为美满的前期,和国破家亡后流浪的悲苦的后期。前期的作品,是热情、明快而又活泼天真;后期是缠绵凄苦,而入于低沉的伤感,她在抒情艺术上很有成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知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
  薄雾浓€愁永画,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落日金,暮€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廉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卷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我们读了这些词,可以知道她是以白描的手法,深入浅出的字句,和美圆熟的音律,表现出封建官僚家庭的知识妇女的悲欢幽怨之情,但在艺术技巧上有其特色。在声声慢里,开始连用七个叠字,通过这些凄清的的音乐性的语言,加强艺术的感染力,其弊病在于消极和阴暗。永遇乐词追怀中州盛日的景象,寄托她眷念故国的感情,描绘她飘零生活的孤寂。南宁词人刘辰翁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须溪词永遇乐小序)可见其感人之深。李清照精通音律,又了解作词的艰苦,因此她对于词的批评,也很有己见。她说:“逮至本朝......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孥心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美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灭半矣。”(见苕溪渔隐从话)她这段批评,主张作词既要铺叙又要典重,既工情致又要故实,强调词别为一家,并且特别强调音律代表了北宋末年的词€趋势,与苏轼的词风是背道而驰的。
  最后,我还要提一提她的改嫁问题。前人说她在丈夫死后的晚年,改嫁张汝舟,后来又与张发生裂痕,更增加了她晚年(五十岁)处境的痛苦。这一事实,见于宋人胡仔、王灼、晁公武、洪适等人的记载,或未必全出于捏造。到了清代,则有俞正变、陆心源、李慈铭诸人对她的生活,加以详细地考证,证明这件事完全是假的。现在看来,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同另一个男子结婚,这是光明正大的行为,一点不有羞耻,于她的人品和艺术价值,绝无半点影响。因此,如果以此恶意地对她加以名节上道德上的伤害,固然卑劣无聊,但如果出于卫道的动机,曲为辩护洗刷,显然也是不必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