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驳论文写作训练的教学设计

作者:王访梅




  记得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个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对话。一个学生问:“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着你一直向前走。”同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首先治愈学生的“厌写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我要写”“我想写”的写作氛围。换句话说,满足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是保持其写作积极性,激发其写作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初三学生进行驳论文写作指导时,我围绕着激趣,设计了两堂作文指导训练课、一堂口语训练课,让学生感到驳论文写作并不难,同时掌握驳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现将三堂课的课堂设计展示如下。
  课型一:仿写,引导学生把握批驳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鲁迅先生的议论文以其思想的深邃、思维的缜密和语言的精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如何写驳论文?鲁迅先生的回答是:“要挖好防卫的战壕,经过周密的思考,击中敌人的要害。” 我们讲读了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于这种“击中要害”的艺术已有初步了解。在指导学生初次写驳论文时,我就以鲁迅先生的范文《狗的驳诘》为例,引导学生感悟,并设计了一堂仿写课。
  首先,我出示鲁迅先生的杂文《狗的驳诘》。
  狗的驳诘
  鲁迅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象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摘自《野草》)
  这篇短文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含蓄,思想深刻,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发笑,他们私语,他们沉默,他们感悟,很快进入情境。然后,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
  1.此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
  2.此文的主旨是什么?
  3.文中的狗对人首先是什么态度?然后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这样?
  4.狗要驳斥的对象是谁?它要反驳的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反驳的?
  5.狗正面立论的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支撑起自己的观点的?
  6.文章最精彩的段落在哪里?为什么?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把握范文的特点:这篇杂文构思独特,它尽管是以记叙为主,对话贯穿全文,却包含着驳论文的本质特点,可以说是一个驳论过程的速写,给我们学写驳论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狗摆事实,说道理,支撑起“人比狗更势利”的观点,这与人对狗的指责“你这势利的狗”针锋相对,从而有力地反驳人的“叱咤”,替自己正了名。文中最精彩的段落是列举人势利的论据段,人之所以由“傲慢”“叱咤”到“逃走”,就是被狗击中了要害。学生心领神会,深深地为鲁迅先生语言之精湛、思想之深刻所折服。
  最后,我引导学生:不能成为一棵凝聚着思想精华的参天大树,也要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狗的驳诘》批驳了人的势利,那么人性中还有哪些劣根、哪些陋习值得批驳呢?谁来驳诘最合理呢?它该怎样反驳呢?要求学生以《______的驳诘》为题仿写。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思维非常活跃,不到20分钟,一篇篇意趣盎然的文章展现在眼前。让我们通过学生的命题来看看他们巧妙的构思吧:“猫的驳诘”“鼠的驳诘”“狼的驳诘”“花的驳诘”“狐狸的驳诘”“蟑螂的驳诘”“蝴蝶的驳诘”“黄鼠狼的驳诘”……更不乏生动幽默、思想深刻、见解新颖的精彩片段。如:
  蝴蝶的驳诘:“美丽招谁惹谁了?我没有涂脂抹粉,没有奢望霓裳羽衣,没有故作姿态,甚至没有想到过要利用美丽去达到什么目的,我美丽,我快乐,有什么错吗?”
  猫的驳诘:“时代在发展,鼠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鼠辈们也越来越狡猾了,这都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你们怎么能说我玩忽职守,犯有渎职罪呢?我没有收取‘硕鼠’贿赂的和氏璧而同意他承包检察院机关的整体搬迁工程;我也没有因为‘米老鼠’私下写信向上级部门举报我,就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给她,判她十八年有期徒刑,或直接派人将她来个‘杀人灭口’;我甚至没有进过‘松鼠’开在森林里的‘迷你火锅城’,更别说去‘田鼠’的‘勿忘我娱乐总会’溜达溜达了……”
  鲁迅先生说:“‘会模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模仿’的,‘会模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鲁迅《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一课时,我指导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品味—感悟—模仿中,把握驳论文“击中要害”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型二:引发学生的动情点,引导他们为情而写,为理而驳。
  这些年,作文教学的教坛上热热闹闹,风起云涌,“新概念作文”“创新作文”“想象作文”“反作文”等作文教学理念,使人眼花缭乱。其实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作文开花结果的土壤乃生活,作文的本色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艺术地表达出来,作文的生命缘于一个情字。驳论文的写作同样如此。规范的驳论文的写作对初三学生来说有点勉为其难,他们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写驳论文,引发其动情点,引导他们为情而写,为理而驳,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反驳的技巧,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岂不是“一石三鸟”吗?
  这一节课,我首先在黑板上最醒目的位置板书了“丑陋的衡阳人”五个大字,绝大部分身为衡阳人的学生先是发笑,继而“不平”。这正是我要引导学生进入的情境,我还是以鲁迅先生为例引导学生。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就是缘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情,他要医治国民麻木的灵魂,他要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于是他不仅仅是用笔,而更像是用一把解剖刀在剖析当时那个病态的社会,无情地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这正是因为“爱之深,恨之切”啊。因此,这堂课我们不仅仅是在学写作文,更是在反思。谁没有缺点呢?谁不值得反思呢?何况衡阳人本身就存在很多丑陋的地方,外地人对衡阳人也存在着很多偏见。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角度看,写好今天这篇作文更是每个衡阳学子的神圣职责,也许你对衡阳人的某些病态的解剖可以引起患者和疗治专家的注意,那你或许就成了衡阳的功臣;同时针对外地人对衡阳人的某些偏见,作为一个衡阳人,我们更有责任反驳,以正视听。学生群情激奋,跃跃欲试。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外地人对衡阳人有哪些看法?有哪些典型言论?
  2.你觉得衡阳的丑陋现象有哪些?衡阳人又是如何替自己辩解的呢?
  3.外地人对衡阳人的指责,衡阳人替自己的辩解,有哪些看法实事求是,又有哪些观点偏激甚至是误解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据理力争,他们已进入为情而驳、为理而辩的情境,他们有意无意地用到很多在课堂上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的反驳技巧。
  充分讨论后,我要求学生以“衡阳人丑陋吗”为总话题,或针对衡阳人的某些丑陋现象及某些错误言论进行批驳,以引起患者和疗治者注意;或针对某些批判指责衡阳人的偏激言行进行反驳,替衡阳人正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