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审美与备考之间

作者:周映红




  在传统课程走向新课程的过程中。课改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经不起高考检验的“素质教育”无疑缺乏社会基础,难以推行。
  作为“素质教育”载体的新课程。已经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展开了教育理想的宏图。依靠实践的推动,使理想成为现实。正是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努力要做的。在审美与备考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语文学科既保持学科的独立精神又经得起高考实践的检验,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审美是诉之于形象的感染,具有感性、顿悟的特性,需要形象的、艺术的思维,属于精神享受;备考是知识技能的生成。具有理性、系统的特性,需要抽象的、科学的思维。属于实用目的。二者看似对立,实则是一个问题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从审美教育的过程来看。每个阶段都缺少不了知识技能的帮助。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基础是引导学生主体对客体由日常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理性已经开始介入。培养审美鉴赏力,更要依据审美认识活动的特点。用知识、抽象思维去引导理智的冷静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刻地理解审美对象的内容和性质,进行正确的鉴别与评价。在最后一个阶段——审美创造阶段中,还必须自觉地运用技能技巧进行实际创造。反过来,从备考的方式方法来看。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情绪状态、兴趣爱好、动机意志等感性的情感的因素。因此,审美和备考,可能也应该可以找到结合点,让精神享受和实用目的浑然相融,共同丰收。
  以下是审美与备考相结合的两个原则。
  第一,分清层次并合理搭配的原则。语文备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审美鉴赏活动,可见审美与备考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是备考还需要大量的知识习得活动。鉴赏和知识习得在语文学科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能力层次。如果在审美和备考的天然联系之间再依据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进行分工,审美和备考的结合将是层次分明的合理搭配。可以这样分工:
  
  (一)审美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就是说审美活动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去。我曾经在已经参加工作的理科生中做过一个调查,百分之九十左右认为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语文课是最好的语文课。是的,语文教育中无处不活跃着审美因素。语文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这些审美因素在语文课文中都有生动鲜明的反映和体现。文章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而艺术美是自然美、生活美的集中体现。语文教育形式也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课堂节奏的鲜明、生动、活泼,富于旋律和变化:课堂语言富有情感色彩和表现力;课堂氛围的和谐热烈,富于感染力等等。甚至在紧张、理性的高考复习阶段,审美因素也不可或缺。单纯的理解、分析,一味的做题、记忆。不仅造成大脑的疲劳,而且割裂了语文知识和人文内容的有机联系,复习效率低下。而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张弛有致的教学节奏、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及新颖吸引人的具体事例,这些审美因素的介入,会如“春雨润物”般将复习资源动态生成,合理搭配,和谐共融。
  
  (二)备考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说备考这一目标指明了所有审美活动的方向。此中道理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正是由于没有分清层次,审美活动常常迷失了备考要求这个方向。有时求之过深,牵之过远,脱离学生认知水平;有时心血来潮,东拉西扯,造成教学时间、资源的极大浪费。审美活动一旦有了备考要求这个方向,文本包罗万象的内容就有了明确的范围,可以踏踏实实地生成知识、培养技能;千变万化的活动形式就有了明确的规则,可以放心大胆地发展创新。形成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感悟。
  第二,点面结合的系统性原则。钱学森认为,“系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过程的集合体”。(马育运《钱学森的系统思维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2)所以,备考所需的各知识点可以结合到审美过程中,点面结合地融合为一个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系统性原则的要点是整体性,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相关性,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导致系统的广泛性;有序性,有序的多样性导致系统的多样性;动态性,系统具有“自动性”原理和“自组织”功能。一旦把审美和备考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它的这些特性可以使二者在系统内部整体联系,在活动中达到最适宜的有序状态,即系统“最佳化”。
  它们在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是这样的:不要过于追求备考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而是敢于打断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其“点”的存在。便于见缝插针地分布于审美活动中,组织成更有生命力的系统。那么。各知识“点”的学习就会随着审美活动“面”的铺叙随时随地地动态开展,“面”的铺叙则带来了知识“点”学习的经常性和高效性。但是,“点”又不能“淹没”在“面”里,每一个知识“点”在审美活动中应该有独立的地位、明确的表述。以避免备考知识的模糊、含混。
  运用以上原则。下面按课文学习和高考复习两个阶段,来说明审美和备考相结合的实际操作。这是两个各以审美和备考为侧重点的阶段。
  
  (一)课文学习阶段
  第一,让审美和备考都展现独立品格。课文学习就是一个鉴赏、审美的过程。审美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心智活动,它以具体形象来唤起美感。需要学生处于一种精神自由的状态中,不自觉地受到情绪情感的感染与熏陶。这就是审美的独立品格,它要求连续性的流程,全身心地投入,不容干扰和割裂。但这并不妨碍备考知识独立品格的展现。涉及备考知识时,教师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准确清晰、逻辑性和权威性来引起学生的重视。保证考试时运用得准确、有效。还可以在课堂审美活动告一段落时及时进行知识和方法的理论总结,这并不干扰审美活动的连续性流程,而是对审美活动的梳理、提升。审美活动中感受、感悟所得的美感本处于内部语言的粗疏状态,现在成了有条理有指导意义的理性表述。例如,《祝福》一课讨论祥林嫂悲剧的根源,进入了自由的审美氛围。鉴于柳妈在悲剧中的特殊形象,教师在生动飞扬的审美感悟中及时作了明确的总结:“正是柳妈灌输的‘改嫁遭报应’思想。使祥林嫂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中。直接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同一阶层的人却自觉充当凶手。是因为柳妈自己也深受这种思想的毒害。她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下层劳动妇女。”期末考的课内阅读题就选了“柳妈”这一段。因为上述总结,学生回答“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柳妈在祥林嫂的悲剧中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之类的阅读题,既省力又准确。可谓审美考试两不误!
  第二,给审美和备考都保留自由空间。大多数时候,面对文质兼美的课文。面对学生对文学之美的期待,我总是醉心于追求课堂意境的尽善尽美。浑然忘记了考试的功利目的。在这个空间里,审美是完全自由的,就像一个精灵。每一声涵泳。每一句评价,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心跳,甚至每一声叹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