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忠与孝:传统伦理的艰难抉择
作者:张 悦
师:《陈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委婉真挚地倾诉出来,获得了读者最大限度的同情与共鸣。挚情是《陈情表》的生命。李密的一腔衷情是敬奉给谁的?他又是对谁倾诉的?当时那个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人听了他的诉说之后有没有动心?你本人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李密的一腔衷情是敬奉给他96岁的祖母的,祖孙二人间的深情厚谊就像一片冷漠中的微火那样暖人、动人、感人。
生:当李密言辞恳切地向晋武帝尽诉衷肠时,那温情脉脉的丝带便牵动了皇帝的同情。
师:武帝读完奏章,仿佛看到李密泣涕零落地站在自己面前,便喟然而叹:“密不空有名者也!”并“嘉其诚款,赐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特批了他的辞职请求。
生:老师,我觉得这就是真心真情付出的回报!正如《古文观止》所言:“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师:有人说,《陈情表》在感情的外衣里面包裹着一颗理智的心。在以情动人的同时,作者又以怎样的“理”服人?你有没有被李密打动呢?请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
小组①:我们认为,文章要说的“理”,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它是如此鲜亮夺目。
小组②:作者正因为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作者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由此生发感情,才使“情到理成”,情理相融。
小组③:我们认为,放“我”的真情在“你”的手心,固然可以将凄苦、诚恳、惶恐的思想感情曲折地表达,但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肯定说服不了皇帝。李密的文章入情入理,委婉恳切,直达人心。
师:情感的表达依赖得当的语言形式。本文中,作者创造、改造、运用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成语,增添了语言的魅力,丰富了情感的表达。谁能举些例子加以解说呢?
生:“形影相吊”,作者用来表现自己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景况是十分妥帖形象的。
生:“日薄西山”由扬雄《反骚》中的“恐日薄于西山”演化而来,而“朝不虑夕”则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朝不谋夕”的表达,它们一起渲染了祖母病情的危急和作者的忧心。
生:我觉得,运用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因为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本身是用比喻、夸张、形容等手法构成的。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作者在强烈的情感的支配下,赋予了语言新的生命力,创造了“茕茕孑立”“气息奄奄”“人命危浅”“零丁孤苦”等成语,这些成语以多姿多彩的情感样式牵动着人们内心柔弱敏感的部分,直到今天都充满了生命意义。
二、建构整合,创造文本
师:我想提一个大家也许没有注意到的问题:《陈情表》全文475字,大家找找看,作者一共用了多少个“臣”字?这样的措辞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你能体会到吗?(学生独立阅读)
生:全文一共用了29个“臣”字,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
师:这样的措辞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你没有说明。请其他同学补充。
生:一口一个“臣”,心意切切,诚惶诚恐,卑微谦恭,将“听话者”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既感激皇恩之浩荡,又感谢武帝之宠幸,巧妙地拉近了与对话者的心灵距离。
师:这就是说,对自我地位的清醒认识和对皇帝拳拳敬意的溢于言表,使这一奏表的读者——皇帝如沐春阳。我还想问一个问题:写《陈情表》的真正目的是辞官不就,可在开篇部分李密倾诉了些什么?你觉得,他这样做的用意可能是什么呢?
生:寻常家事见真情。开头部分是凡人俗事的家境铺叙。
生:拉家常是人际交往中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我们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也是这样。人皆有情,帝王也不例外。
师:这是对武帝进行情感诱导:祖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自己对祖母存报恩之心,中间维系的还有“孤”与“独”构筑的亲情通衢和“相依为命”凝结的惺惺相惜,祖孙之情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岁月的积淀,实现了从血缘相连到心灵相通的逐渐演进。亲情的滋养成为生活的慰藉,在经历了人生种种不幸之后,特殊的祖孙之情更成为了李密精神世界的一炳光辉的烛照。
生:这也许可以看做是作者深谙曲径通幽的道理的“有意”为之。
师:我赞成你的看法。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推让的表文以三次为限。《文心雕龙·章表篇》说:“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去,以之为断。”虽然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和不成文的惯例,李密却敢于突破常规。李密突破常规的底气在哪里?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文章内容,看看李密有没有打破这种规定?你又是怎样看待他对常规的超越的?能写一写吗?
小组①:我们认为李密打破了这种规定,具体的表述如下:“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此为一、二;“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此为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此为四也。
小组②:我们补充一下。前三次是对地方官的拒绝,写得较为干脆利索,而最后一次可是对皇帝的拒绝,写得委婉曲致,充满惶恐与感激。
师:大家还是没有涉及核心问题——李密打破以“三”为限的成规的勇气来自于哪里呢?
小组③:那是因为李密被逼入了两难的困境,是尽忠与尽孝的矛盾。我们小组还没有完全讨论好。
师:在必须作出二选一的抉择面前,李密突破了“三”的势力圈,在成为一个“忠臣”之前,先做好一个“孝孙”。他对常理的突破是以对祖母的至爱至孝为精神的底子的,情切理直,于是充满了合理的因素。
师:皇帝的地位与特权决定了他们往往听不得不顺耳的声音,君臣相谐的主要条件是臣子的屈从意识和主体需求的“退隐”。李密却这样“固执”地越矩而行,你认为会触怒龙颜吗?请大家进行二度文本阅读,试着从文中找到确凿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生:为了避免触怒龙颜,李密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儒家伦理作为说理的起点,这是对政治十分机敏而成功的切入。
生:是的。“忠孝”是封建政权赖以巩固和延续的最高准则,而“孝”又是晋武帝的治国纲领,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以此为理由,皇帝就无法驳辩。
师:而且“以孝治天下”这句富有政治色彩的话,对特定的说话对象武帝来说,表现出了感情色彩,这是下属请求的矜悯,而这种请求又处处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凡在故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