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
作者:林亚大 朱于新
一、注重文本分析和综合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课程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问题,而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问题。因此“教什么”和“学什么”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高中阅读课应该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文本本身。学生读解出作者创作的本意是很重要的,这能够为他们今后进行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王荣生教授也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当前语文教改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远离文本,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偏离或失衡,蜻蜓点水式的分析,肢解拆散文本,用话题替代文本或课堂教学过度引申、拓展,导致“旁逸斜出”。与此同时,也要防止文本解读中的人为拔高、曲解、过分另类和迷信权威等不良倾向。
记得朱于新老师曾经在教学大比武中执教汪曾祺写的《岳阳楼记》,采用一个主问题“作家汪曾祺也够狂傲的了,竟然与范仲淹同题作文,今人是否要向古人挑战”来带动学习全文。他先组织学生整体阅读、感知文本,筛选整合“岳阳楼值得一看”的六点理由,并引导归纳为岳阳楼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以及作者的实践美。为求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把握汪曾祺的写作目的,他又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筛选提炼出关乎该文主旨而又往往被许多人疏忽的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其一,有人认为3—5段纯属多余,删掉无妨;也有人认为写事物之美,一般是由外到内,这三段放在写岳阳楼建筑美之前不妥。大家怎么看待这些观点?其二,最后一段写夜读《岳阳楼诗词选》,所提到的诗词完全不按历史顺序或文体排列,竟把最早的屈原放在最后;也有人建议给文章加一个结尾,否则收束太仓促,又不合游记体惯例。大家如何对待这些说法?接着朱老师耐心启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事实和理由,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学习语文的方法。由于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主问题“汪曾祺为何非要同题作文”被学生以“作者不是唱范仲淹的反调。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赞美范仲淹和他的思想”一语道破。随后朱老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来理解汪老的真正写作动机:文章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处世观和价值观,人们的思想道德处于混乱状态。而汪老认为岳阳楼不仅仅是座楼阁,而且是传统文人的人格象征、民族性格的象征,为了捍卫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他才重写本文,这是很需要勇气和才气的。一个文人应该是正义的和善良的,也应该是平静的和疯狂的,更应该是激情的和热烈的。汪曾祺因为可以狂傲。所以才会狂傲。至此学生心悦诚服,同时,思辨能力得到了培养,情感也得到了提升。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全文:写岳阳楼的建筑美和风景美,从美学的角度看,属于“物象美”;岳阳楼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其建筑美和风景美一起构成了“意境美”;从范仲淹等古代文人的济世情怀、汪老坎坷的生平及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境界美”。
课后,评委和其他听课教师大多认为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明白文章表达什么,又能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显然,后一个问题远比前一个问题来得重要,也体现出理解和鉴赏的层次。因此,教师作为引领者,只有具备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个性解读的意识与能力,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刻。教师要练好教学基本功,具备读解文本的能力是最最重要的。可以这样说,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直接决定了课型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采用,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层次和内涵。“教什么”和“学什么”决定了“怎样教”与“怎样学”,否则就会本末倒置。
阅读教学一般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或者说从语言人手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从思维的角度看就是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阅读教学的特征。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他一切思维过程的基础。它们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便无以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则失去了分析的价值。重分析轻综合,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妨碍了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又无助于布局谋篇能力的养成;重综合,轻分析,不善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又会导致学生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和囫囵吞枣式的理解。两者的辩证统一才是阅读教学的正道,才是其深刻性的体现。
二、重视方法和途径探索
阅读教学重视结果,但更重视过程和方法。因为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远比“答案是什么”显得重要。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应该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炼作者的思维线索,把作者抓住矛盾、抓住问题,以及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思维过程一个个展示出来,逐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科学思维过程。例如鲁迅在小说里通过人的灵与肉的分离,形象地传达着精神的摧残导致肉体的枯萎衰竭,最终是人的彻底崩溃、消亡的主题。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华小栓、阿Q便是典型的例证。在教学时,应把鲁迅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鲁迅是怎样抓住矛盾、解决矛盾的,进而学会如何抓住矛盾和解决矛盾。或者帮助学生还原思维过程,即在学完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单元)之后,回顾总结师生是怎样学习课文(单元)的,是怎样思考问题的,是怎么个思路,让学生更加清楚地审视出思维过程,反省思维的形象和思维的方法,从而体会用哪种形式和方法思考哪类问题最为恰当,最为得体。学生掌握一点思维的规律,有时就能独立地进行阅读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例如某老师教《石缝间的生命》,紧紧抓住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