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中阅读教学深刻性摭谈

作者:林亚大 朱于新

赞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这一中心引导学生体悟,进而品味哲理性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执教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石缝间生命的赞美和生命意义的领悟上,而是把自然现象的启示扩展到人类生活,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人类优秀分子的事迹和品格,从而使石缝间的生命成为困境中人生的象征。但是笔者另有想法:让学生领悟“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的人生哲理,远不如让学生探索“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更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因为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研究的是“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其实作者选择野草、山花和松柏这三个典型的“生命体”来阐发哲理,本身就隐含了“怎么求生存”这样的内容。写野草“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暗示了逆境中的人们不应该向父辈索取,应该自己寻找出路,自力更生;写山花“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仿佛柔中带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这也启示人们应该夯实自身的根基,顽强生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条件为发展壮大自己服务,从而冲出逆境;写松柏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皮都结痂着伤疤”,“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这又启迪人们要根据环境正确处理好执著与变通的关系,朝着有利的生存方向发展。如果教师能在品析语言时作适当点拨,让学生深入领悟这层内涵,岂不获益更多?
  我们既要注重揭示学习内容本身隐藏着的知识,又要重视归纳总结语文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实践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重要主张。例如学习游记类散文,可以让学生围绕游踪、风貌和观感这三个要素总结出鉴赏游记类散文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扣住议论抒情等标志性的句子和知人论世等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围绕这些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鉴赏。这样学习一二篇,学生就能掌握游记类散文这一大类文章的鉴赏方法。正如叶老说的:“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三、注意点面结合和比较
  
  阅读教学想要追求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是落实不了的,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能够见微知著。譬如某老师教《江南的冬景》,从意象传美、色彩传美和以诗传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品析郁达夫笔下的五幅江南冬景图,显得角度新颖,整体把握到位。遗憾的是既没有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深挖细掘,也没有选取一二幅画面作深入赏析,虽然顾及了全文,却不能深入到局部。另一教师教《我改变的事物》也有此弊。执教者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我’在文本解读中穿行”,师生互动性强,通过自由谈,提出了“这是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生命感悟、寻找精神家园、改变命运……)的散文”的一系列话题。美中不足的是师生没有挑选其中一个话题作深入对话,而教师也只是提供一些作者的其他文章的句子佐证或生发其中的二三个话题,浮光掠影而过。显然,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点面结合,做到“面”上顾及,“点”上突破。因而它不排斥学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有重点的安排和区别对待,有时抓住点睛之笔,能收到高屋建瓴、一语胜千言的效果。还是金圣叹说得精辟:“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乘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于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其酒前茶后,雄谈快笑之旗鼓。”此外,搞专题化教学或“一课一得”也是使阅读教学深刻化的有效途径。
  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相当普遍,诸如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比较、章法技法的比较、题材的比较、思路的比较、正误的比较、替换的比较和删改的比较等等。例如比较同为记游说理的《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前文先叙后议,后文则议一叙一议。找出相异的原因,就可以悟出结构为主题服务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因游而悟理,故先叙而后议。《石钟山记》则针对旧说先议后疑,再叙解疑,后议总结自己的认识过程,得出哲理的思考。比较又是一种写作技法,对比和类比是比较的具体应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留心比较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它,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四、鼓励对文本质疑评判
  
  阅读评价是以理解为基础,进一步对文章的正误、优劣、美丑、善恶等作出鉴别与判断。阅读评价较之理解,更带独立性与批判性,表现出更高的阅读思考水平。辩证思维是质疑批判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辩证思维训练,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才能纠正学生在阅读评价中表现出来的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和绝对化等思维缺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日渐广阔、深刻、全面、严密和灵活,才能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备必要条件和良好基础。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盲从别人;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比如学生在阅读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肯定其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的高超的艺术技巧,而对词中表现的低沉哀伤的情感,则应持保留态度。当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答案不会完全同一,这正是学生走向深刻的基础。作为引领者,教师也要包容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
  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的深刻性取决于处理好语言品味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其思辨能力,走出一条思维的条理性与言语的层次性相结合,思维的严密性与言语的连贯性相结合,思维的明晰性与言语的准确性相结合,思维的灵活性与言语的变化性相结合,思维的辩证性与言语的深刻性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浙江温岭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3175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