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关于语文选修课的几个问题

作者:黄正瑶

以要求学生参照下表选修。
  
  在指定选修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写作》以外选择一门修习(《写作》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在自由选修课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修一门,也可以不选。
  指定选修课程每周安排4课时;自由选修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以讲座形式或作为选修Ⅱ课程安排。这样既照顾了在语文基本素养中居较为核心地位的课程,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三,将不同的选修模块交叉安排。根据课程计划,每个模块应安排36课时,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将两个模块安排在同一个时段内,交叉安排。如将《唐诗宋词选读》同《散文选读》(或其他模块)安排在同一学期,共用7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将不同体类的学习内容交叉安排,可以避免同一体类学习内容过于集中而引起的学习疲劳。
  第四,将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交叉安排。这就要求放慢必修进度,在必修教材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选修教材的学习内容,如可将《(史记)选读》安排在必修一、二的教学过程中,共用1,5学期完成。这样做,同样可以避免同一体类学习内容过于集中而引起的学生学习疲劳。
  选修教学的安排有很高的艺术性,安排得好,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安排不当,会造成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教学安排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这里提供的仅仅是我们的思考。我们已就其中的一两种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三、关于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的教学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选修教材教学存在几个误区:一是将选修教材的教学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学,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选修课教学,三是按照高考总复习的要求安排选修教学,四是根据现行高考要求而舍弃部分选修内容。
  从教学角度考虑。由于选修教材专题内容相对集中,共性内容较多,可以总体采用专题(或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来安排模块教学。安排专题整体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详与略的关系,如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每个专题可以比较详细地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采用一般阅读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详细学习的内容宜放在课内学习,一般阅读的内容可安排在课外;三是先和后的关系,如苏教版《(史记)选读》中排在前面的专题内容比较艰深,而后面的专题则比较浅显,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后面的专题提上来先学习,前面的专题安排在后面学习;四是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的关系,对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内容适宜安排课堂内学习,难度一般的内容可以适当编一点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五是指定选修与自由选修的关系,指定选修的模块学习要具体落实有关内容和目标,自由选修的模块学习要注意结合目标拓宽学生的视野。
  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考虑,选修教材的主要学习方法仍然是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究,其中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在选修教学中应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文本研习”“问题探究”融为一体,应该是“研习”与“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和体验,应该为“研习”与“探究”服务。
  选修教学中的“文本研习”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明确研习的重点、对象、方向: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和各地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准确把握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把握文本研习的重点和方向。二是每次研习最好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不要面面俱到,否则无法真正进行研习。三是要提倡个性化研习,对研习所得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提倡写研习体会。四是要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与研习重点有关的资料,开展多重对话,尤其要重视与作者、文本、同学的对话,在对话中验证自己研习所得是否正确。
  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史记)选读》中的《孔子世家》时,紧紧抓住孔子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两个要点,组织学生进行文本研习,学生就两个问题进行了合作研讨: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的核心思想“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围绕两个研习点展开,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而且从《论语》《礼记》《左传》等古典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研习过程中,有学生认为孔子的一些行为(如赞成“刑弃灰”)与他的“仁”是矛盾的,经过碰撞,学生逐步统一了认识,文本研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选修教学中的“问题探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需要探究的问题。探究什么问题,应该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从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有时更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面的探究。二是要把握好探究的方向。问题探究可以多层面展开,我们在实践中觉得,至少可以从下列方面展开,即文本理解的探究、艺术风格的探究、作品比较的探究、作家比较的探究、流派比较的探究、有关资料的探究、不同评论的探究、考据考证的探究……三是掌握探究的技巧。“问题探究”应注意以文本研习为基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探究的课题不要太大、太空;要主动占有充分的资料;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选取真实的论据材料,避免孤证;要尊重别人的观点、成果;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四是正确对待探究的成果。“问题探究”的显性成果是探究的结论,这个结论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不能要求过高;我们更要重视“问题探究”的隐性成果,即思路的拓宽、知识的增加、方法的掌握、探究的体验、成功的喜悦等等,其中思路的拓宽、方法的掌握应该是最大的成果。
  我们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李白、杜甫诗歌时,组织学生进行了“李杜诗风比较”的问题探究,这是融作家、作品、流派比较为一体的语文探究活动。学生分组从“诗仙诗圣…‘各擅胜场”“生平用世”等方面进行探讨,从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收集了大量资料,整合了前人、今人的各种评论,形成了自己的探究所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观点上的碰撞,如有同学认为,李杜诗歌的不同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题材不同、意象群和意象组合不同、情感和抒情方式不同、语言不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李杜诗歌有相同的题材和情感,仅仅是题材的侧重点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经过碰撞,学生对李杜诗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了探究的目的。
  如何更好地进行选修教材的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丰富、提高。
  
  四、关于选修教学与高考
  
  语文新课程与高考的关系是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特别是选修教材的教学如何应对高考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考试成绩就不可能差。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基于语文新课程的高考应包括共同要求的部分和个性发展要求的部分。共同要求的部分应主要侧重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注重语文素养的基本方面,以必修为主,也会兼及一部分选修内容,但不会偏、怪,应该是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