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SOLO分类法在学业评价上的应用
作者:李 冰
行培训又存在着很多现实的困难,利用SOLO进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在可操作性方面将面临挑战。
(2)用SOLO分类法来评价学生的写作,区分度比百分制要低,不适合大规模地选拔性考试。
(3)学习风格、焦虑及其个性特征、能力等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还有待于研究。
另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作文也并非会完全归于这五个层次水平中,在两个相邻的层级也可能会出现过渡阶段的水平。这些行为表现从最优秀到勉强符合,呈现出层次性。我们可以对等级的标定做出这样的规定,用不同的字母来代表不同的等级:E代表前结构,D代表单一结构,C代表多元结构,B代表关联结构,A代表拓展结构。我们又可以把每个层级分出三个水平。水平1(一)为勉强符合某一等级,水平2为比较符合,水平3(+)为非常符合。例如,学生的作文若非常符合拓展结构。则评定为A+,若比较符合即为为A,勉强符合即为A-。在具体的评价中,每一个结构水平特点的界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习母语的规律出发来确定每个结构水平的特点。例如,三年级学生的某篇被认定达到关联结构水平的作文假定为出自于一个高中生之手。那么按照SOLO分类法来进行评价可能只能被划分到单一结构这一水平层级之上。在对于写作进行评价的时候,在大规模评卷之前应该有一个试评的工作,确定在SOLO各个层级上学生在写作时所呈现出的思维结构水平,以此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虽然把SOLO分类法应用于学业评价仍然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但作为一种质性的评价手段,在指导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面确有独到的重要功效。
我们对SOLO分类法进行了初步介绍,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理论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应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而为我国的中小学学业水平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开拓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John B,Biggs,&Kevin F,Collis(1982),Eval-uating tIle Quality of Learning:The SOLO Taxonomy(Structure of tlle 0bserved Leaming Outcome),Aca-demic Press
2,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