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优化高三语文复习的教学策略

作者:黄汝平




  优化复习的教学策略是使高三课堂复习教学效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优化”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一、优化语文复习教学策略中的教师行为
  
  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关注复习时间与效益的问题,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要协调好教学时间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关系。纯粹的“教学时间”仅仅是教学实施和教学互动的形式存在,发生于教学时间背后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建构才真正具有实质意义。所以,在优化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即复习活动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师更是以研究者的心态致身于复习教学策略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复习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要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和上升已有的认识。
  
  二、优化语文的复习教学策略
  
  1.自主建构式的复习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有效学习。就拿字音来说,我们起码要掌握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而这3500个字不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这就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
  案例1:“字音”的复习教学策略
  本考点复习教学时,遵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原则,以学生自主建构的方法实施教学。教师讲清本考点对应考纲的内容,利用高考题,提出诸如一些常规的命题角度等问题。让学生自己看复习用书、查资料,思考归纳出常见的四个命题角度(1.对多音字的考查。2.对形声字的考查。3.对形似字的考查。4.对同音字的考查)。再看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和素材等,明白此考点应关注的命题角度及命题趋势(1.考查的重点以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为主,同时形近字、异读字也逐渐出现鼎立势头。2.关注误读字主要有形近误读、音近误读、多音误读、不规范的简化字误读、异读和习惯误读等六种类型)。再由学生根据练习,查字典,扩充重点字音的词量,整理出本考点的知识结构。小组甚至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整理出的按音序排列的重点字音,使大部分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对此内容进一步深化和提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及时诱导学生反思,点拨精讲,使他们找到存在的不足,这样学生从同伴中还获得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启迪,这比教师的简单满堂灌更具有有效性。如“字形”“成语”“实词”“虚词”等内容采用此法教学都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作互动式的复习教学策略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不同基础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形成知识、能力和思维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口、动手、动脑,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提升相关意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合作能力: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还分享知识、思维和经验,促进教学班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因而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
  案例:2“学生作文互改”的复习教学策略
  作文在语文复习中占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大部分老师把注意力放在了审题、写作材料、开头结尾等写作技巧的层面,忽略了批改这一重要环节。究其原因是,在高三繁重的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就逐渐倦怠了。为此,我在这一内容复习中,曾尝试过采用两种不同的批改方法,获得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一个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批改为主、讲评时学生被动听的方法,结果教师讲得吃力乏味。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学失去应有的效果。于是改进策略,在另一个班采用了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进行批改。首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写作能手、进步很快的学生及后进生分配相对均衡),让各组选择其中的任一专题(标题、立意、结构、开头、结尾、语言、语脉、标点、段落等)进行修改讨论;组内6人进一步分工细化,每人负责不同的内容,利用课余和自习时间,通过阅读材料、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弄清所选定的批改专题涉及到的知识:组内成员间合作互动,选择一篇文章进行修改:最后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相互交流各自的成果和心得,其间加上教师及时点评,使学生获得对这一话题写作较为全面的提升。在展示交流时,每组同学不仅认真倾听其他组的批改意见,还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咨询、讨论,促进组间的互帮互学。特别是作文被修改的同学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交流中有些学生还提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激起了更多学生进一步的写作欲望,效果显著。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容易获得相关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还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互动,分享合作的快乐,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溢于言表,取得了有效的教学效果。
  3.探究发现式的复习教学策略
  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如何去解读,这只是教师把自己阅读理解的感悟抛给学生,不符合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最近发展区域的接受理论,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要想优化教学复习的效果,就得在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发现探究到的知识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定位主要是引导者、点拨者、答疑者和提升者,从而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提升能力。
  案例:3“探究隐含信息,发现解题思路”的复习教学策略
  如以2006年全国卷l的诗歌鉴赏为例: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sup)①(/sup)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sup)②(/sup)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sup)③(/sup),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首先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这首诗。学生注意到,从题目《题竹石牧牛》及问题2中“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可以推断得出,“竹石牧牛”是一幅有关竹、石、牧牛内容的画;“题”说明了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看到这幅画有所感想而题的。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后,会很快发现第二句写的是竹子,第三句写的是牧童。那么,石和牛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峥嵘”两个字是山字旁,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觳觫”在《齐桓晋文之事》曾有出现。“王日:‘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这四个物象传达出了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
  所以在解答问题之前,不但要清楚题目问什么,还要读出题目给了哪些条件。解答时不但要注意问题的关键词、时空范围、综合角度和侧重点等,更重要的是把题目所给条件与试题情景材料建立联系,再筛选、认定、归纳、概括出情景材料的核心,明确试题解析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师及时地组织讨论,在复习课堂上充满了挑战性,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了活跃,在知识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总之,优化高三语文的复习教学策略远不止上述几种。应该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应该是因材而异、因生而异的,有时还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摸索、探究和总结提升。
  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 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