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浅析《咬文嚼字》中的一个句子

作者:罗一鸣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一版)中《咬文嚼字》一文,是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妙文。笔者以为,文末的一段话颇为费解:“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段话中“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这个句子的结构该怎么分析呢?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笔者认为这句话的结构只能有以下两种分析。其一,“求”(谓语)的对象(宾语)是“精练与互相吻合”,“思想情感和语言”为定语。即“求”“思想情感”的“精练与互相吻合”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难理解,或说几乎不可理解。其二,“求”的对象是“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让“语言”作“精练与互相吻合”的定语。这样分析,那“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又是什么意思呢?同样令人费解。因此,这句话的结构不管怎么分析,都不明白要表达什么意思。
  那么,朱光潜先生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看看文中朱光潜先生的有关精辟论述。他说:“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接着他又在文中明确指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显而易见,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内容”指的就是“思想情感”,“形式”指的就是“文字”。在这篇文章中,朱先生提倡咬文嚼字,这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谈文学》中还指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根据这些论述,我们不难理解,前面分析的那句话要表达的是寻求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的和谐统一。所以,笔者认为上述那句话应改为:“时时求思想情感和精练语言的互相吻合。”这样,不仅句子结构清楚,而且语意表达也明白了。朱先生原话的表达有些欠妥。
  以上是我的粗浅理解,请大家指正。
  福建福安二中 35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