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课本:问号用法的盲区

作者:严建军




  标点符号的用法,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是一种或考题型,年年都有部分省份在考,像今年有山东、湖北、江西等地在考,去年和前年有更多的省份在考。如果考标点,问号又是一种必考标点。可见问号之重要。但问号在课本中用错的现象却不鲜见。
  请看一组来自课本中的句子——
  1.要别人知道你这不难。关键是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秦文君《伟人细胞》)
  2.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史铁生《我与地坛》)
  3.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林庚《说“木叶”》)
  以上各例显然都不是疑问句,却都误用了问号。
  再进行一组句子比较——
  4.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巴金《灯》)
  5.当时他说了什么?究竟有没有说?他都不记得了。(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第4句和第5句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第4句是陈述句,中间使用逗号自然正确:第5句与第4句的标点应该一致,两处问号应属误用。
  以下的一组句内比较。更能说明问题——
  6.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何满子《剃光头发微》)
  7.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何满子《剃光头发微》)
  8.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例6“问天下头颅几许”和“看老夫手段如何”是结构相同的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都只是局部表疑问,全句并非疑问句,应该统一起来都用非疑问的标号。例7中,同样是作“在于”(“不在于”)的宾语,前面两个含有疑问词“什么”“为什么”的句子使用的是非疑问标点,那么,最后一个句子“为什么他可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也一样不能使用问号。例8“看谁还能……”是一组结构相同的排比句,一处用了逗号,一处用了感叹号,另一用了问号,也属不妥,应该统一用陈述语气才是。
  课本是学习的范本,编者可以在复杂的选文方面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也可以在较为简单的勘误错别字方面做过细的工作,更为简单的诸如问号之类的标点用错,为什么不关注一下呢?相当一部分学生闹不清问号的用法,课本是不是起了误导作用呢?
  江苏洪泽外国语中学 2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