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网络作文·亮点

作者:陈元英




  师:我们都渴望写出好的作文,大凡好的作文往往有一些精彩出彩的地方,我们把这些精彩出彩的地方,称之为亮点。亮点,可以是一个巧妙的、亏你想得出来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精炼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师生齐读网页主页面的一段话)。
  
  一、亮点展览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环节:打开锦囊。在这一环节,我们将了解掌握为作文设置亮点的方法,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扬己长,也可以补己短),选择其中的一个锦囊打开,细细揣摩:当然也可以在已提供的网站链接上,自主搜索。
  (生点击“打开锦囊”,打开一个锦囊细细研读,有几位学生在提供的网站链接中搜索)
  (8分钟后)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看的是“标题篇”,这一锦囊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好的拟题技巧,我印象最深的是修辞法,像“粉身碎骨为考试”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标题非常醒目而且相当的生动。
  生2:我看的也是“标题篇”,我喜欢里面的套用法,像“笑傲考场”就套用了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相当的夺人眼球。
  生3:我看的是“开头篇”,我喜欢当中的“设计悬念,吸引读者”法,有一篇习作一开头就设计了一个悬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住了,会想,他怎么会快要死了呢?他得了什么病?后来会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目光带到了下文,使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我觉得效果很好,以后作文我也会采用这种方式开头。
  生4:我喜欢的是“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我觉得这样比较直截了当,简洁。
  生5:我喜欢的是“突出矛盾,渲染气氛”式的开头,一开篇就亮出矛盾,扣人心弦。
  生6:我看的是“结尾篇”,好的结尾应该如余音绕梁,耐人回味,因此,我尤其喜欢这一锦囊中介绍的“语言含蓄,发人深思”这种方式。
  生7:我喜欢“首尾呼应”式的结尾,这样,作文结构浑然一体。
  生8:我喜欢“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而且易学易会。
  生9:我看的是“立意篇”,我觉得好的立意是一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新颖的立意是一篇文章得高分的保障,像这个锦囊里的“反向立意法”就不错,如人们都熟知“近墨者黑”“知足常乐”“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从反向着笔,就是“近墨者未必黑”“不知足者常乐”“良药不苦更利病”,这样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生10:我看的是“语言篇”,尤其喜欢其中“幽它一默”法,在生活中,幽默的人往往受到欢迎,同样,在作文中,幽默的语言往往也会令文章增辉。
  生11:我喜欢的是“语言篇”中的“一字传神法”,我们在写作文时语言不可拖泥带水,随随便便,作文的亮点也包括那极其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这样,更能显示自己的语言功底。像古人就很讲究炼字,不是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说吗?(生叹服,鼓掌)
  生12:我看的是“文体篇”,通过这个锦囊,我知道了文体创新的一些方法,如:题记式、小标题式、日记体、童话体、科幻体、书信体等。在写作中,我们如能把文章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巧妙地融为一体,能使文章更为出彩。
  生14:我是在“google”上键入“作文亮点”搜索的,同样看到了与作文亮点相关的许多文章,我现在要推荐的是《夺取高考“半壁江山”:让语文作文变“亮”》:亮点一:巧用新颖题目;亮点二:奇用文章题记;亮点三:善用整句开头;亮点四:多用中心句;亮点五:化用诗文名句;亮点六:妙用蕴语结尾。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精彩的交流,我真的很欣慰。还有不少同学手举得很高,眼神很急切,可时间有限,我们不得不就此打住。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已经了解一些为作文创设亮点的方法,课后希望大家继续登陆这一网址:http://www.nj54.cn/gkk/index.htm,了解掌握更多的为作文增设亮点的方法。现在,让我们走近佳作,与来自我们同学笔下的佳作对话,亲近亮点。
  
  二、对话佳作
  
  师:当我看到曹作榕《关不上的门》这篇作文时,真的觉得眼睛一亮。首先他的选材相当好,角度小而巧,写母爱的文章可谓多矣,他却通过一扇关不上的门,道出了浓浓的母爱;其次,我觉得他的感情很真,他所写的生活小细节,很普通,但他在这样的细节里融入了真感情,真性情。记叙文贵在以情动人,我觉得他做到了这一点,当时,这篇文章就打动了我,相信也会打动你们,现在,请大家走近这篇佳作,同它对话。
  (生对话《关不上的门》)
  生1:我觉得这篇作文的开头很好,一开篇就突出了考前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写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作铺垫。属于“锦囊·开头篇”里的“突出矛盾,渲染气氛”式。
  生2:我觉得它的题目很别致,一般写“爱”的文章,往往题目中就含有“爱”字,单看它的题目,是想不到它要写的是母爱。
  生3:它的结尾也不错,既简洁,又点题。
  生4:我觉得它的细节描写不错,妈妈三次进门三次关门的细节,相当的传神、真实,我妈妈进出我的房间也是这样的。
  生5:我很赞同老师的看法,这篇文章语言看似平淡,其实却蕴含着母爱之情,很感人。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对话都不错,从不同的角度找寻出了这篇作文的亮点,现在,我们有请曹作榕,请他谈谈是怎样构思的,又是怎样设置亮点的,好不好?
  生(曹作榕):我在构思这篇文章时,以母亲三次进出我的房门为线索,用它来贯穿全文。在文章的开头,我有意识地去营造了一种气氛。在文中,我也尽力去细致地描写母亲和我的态度,通过对比表现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其中,母亲第一次关门时的“轻轻把门带上,悄无声息”和第二次关门时的“轻轻把门带上,又是无声无息”这两处细节是我精心设置的,同时在语言上也字斟句酌。
  (生再次鼓掌)
  师:让我们同下一篇佳作对话。
  (生对话《虚掩的门》)
  生1:这一篇同上一篇在选材上很相似,都是小而巧。它借虚掩的门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的关爱。
  生2:它选材很典型,截取了三个场面,每一个场面的人都很有代表性,老奶奶、五六岁的小男孩、二十几岁的姑娘,都有可能把门关上,但结果门都未关上。
  生3(接上):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相当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