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构建新型考试文化
作者:周远喜
一、2006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精彩亮点和鲜明特色。
1.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2006年宜昌中考语文试卷一气呵成,从书写一阅读一作文,以“宜昌文化”贯穿全卷,散发着浓郁的“三峡”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把传播宜昌地域文化作为了试题的人文旋律。在试题中,古有唐宋文豪吟诵彝陵风光的诗句,今有歌颂宜昌风格的文章;近有对家乡先贤名流的追慕评点,远有对世界长江大河的悠悠情思;文有涂画宜昌的诗篇、感悟三峡的华章,图有典雅的昭君风采、绮丽的峡江风光;读有水电之都的人文特色,写有三峡奇石的自然天工。
宜昌文化不仅在“书写—阅读—作文”中占尽风光,在题目的设计上也是做足文章。如阅读二《风格宜昌》中的第5题概括出宜昌的特色,阅读题《读三峡》中的第4题选三峡风物的仿写,第5题简要讲述一个发生在宜昌的历史故事。等等。无不打上鲜明的地域特色。
整套试卷彰显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四道题,无论是文言文四首古诗,两篇文言文,还是三篇现代文阅读题《风格宜昌》《读三峡》《大河情结》等散文,均是出自名家的散文,文质兼美,风格各异。即使是每一道考题,也兼顾到文化底蕴,而这一点特色在两道作文中也同样表现出来。
2.构建新型考试文化
六年来,宜昌市坚持开卷考试的评价制度,不断提出“淡化语法(修辞)”,“淡化课文”“淡化文体”的考查取向。对于课文,坚持围绕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关照学生的学习经历,引导教与学高度重视教材中的“例子”价值。试题共设计了9分考查学生古诗文积累,学生对必背诵的课文既要熟悉又要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准确应对。而对于文体,坚持以能力为根本,让文体的考查服务于语文读写能力的考查。三则现代文阅读材料“和而不同”:“和”,在于共同区域文化主题和近似的语言表达情韵,“不同”在各有各的表达倾向。而作文命题以表情达意为核心要求,力求将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突破了传统的文体要求。2006年宜昌中考丰富了考试的内涵,通过阅读考试向考生普及宜昌知识,包括宜昌的山水、民俗、历史人物、奇石等方面的知识。
3.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1)考查能力,突出语用。宜昌市2006年第一题文言文阅读,第二、三、四道现代文阅读均取材于课外。文言文共设置了两道题,前侧重于山水,后侧重于人物。9道考题基本上考查了初中文言文停顿、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的能力。考查古诗文积累的试题共9分,都是学生在课文学习经历中的必背内容;而考查的试题,学生只有熟知这些必背诗文并对其能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化用)才能作答。如“阅读”第一题第(二)部分第2小题,在“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这句诗中:作者对王昭君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同样,唐代诗人杜牧也用一句诗对三国人物的命运大胆假想,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请写出这句诗。
(2)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宜昌中考注重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查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强调读写能力的相互融合,整体发展。如“阅读”第一题第(二)部分第4小题,《诗二首》中划横线的诗句分别对王昭君、屈原作出了评价。阅读《刘一儒传》,请你试写一两句诗对刘一儒作出评价。此题旨在综合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旨”“了解基本文学样式”“对文章内容有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诗二首》,了解咏史诗的特点;通过阅读《刘一儒传》,把握主人公的品格精神;再综合以上两点阅读收获,结合自己的语言积累和个性感悟,写出简单的诗句来点评人物。把握古诗文体特点的能力、阅读文言诗文的能力、就相应材料发表评论的表达能力同时得到考查。
(3)关注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整合。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注意强调“以语文读写为表现形式,关注语文阅读思维向其他课程领域的迁移跳跃,关注语文表达思维对外部信息的不断整合”。如“阅读”第四题第5小题综合性题:要求学生对“关于‘长江——母亲河’的问答”中,根据“三峡大坝、葛洲坝”设计一个问题,评价所借重的是地理学科领域的课程资源,考查的则是学生提出疑问的探究学习能力。
二、试卷中有待商榷的地方。
1.对选文的偏爱导致文体考查的残缺。宜昌出题者思路是根据能力点选择文章,而不是先选择文体,然后依据文体设题,这与其他地方命题人的出题思路不一样。2006年宜昌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风格宜昌》《读三峡》《大河情结》均是文质兼美的名家散文,没有一篇是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与宜昌一贯提倡的“淡化文体”,注重选文的文化底蕴一脉相传。这既是特色,也是一小小的败笔——中考指挥棒的功能不可低估:这极有可能误导语文教师忽视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给本来使非常脆弱的说明文或议论文教学雪上加霜,也不利益高中语文教学,毕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实,找出体现宜昌文化、彰显三峡精神且有文化底蕴甚至文采斐然的介绍宜昌有特色的建筑,或民风民俗的说明文,或选择一篇探讨宜昌精神的议论文并不太难,这样既可以保持试卷风格又可以就能巧妙避免文体失缺的遗憾。2006年宜昌非课改区的说明文《秭归桥》就是一篇典型的文质兼美的说明文。
2.设题过于简单,题型过于单调。今年宜昌分等级制记分,为了能让更多的考生能达到A等——100分,试题在设题上减低了难度,题目难度过于简单,区分值就不大,如,阅读题一中两道文言文问段,虽然设计了9道题,但由于每一小题都侧重一个小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缺少对几则材料整合、比较后设题,考查的难度和价值都少了许多。另外,题型过于单调,过分集中在“依据语言环境,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对学生概括能力、初步赏析能力、语言感悟能力等重要能力很少或几乎没有设题,这似乎也是一点小小的失误。
三、对今后语文教学的启示。
“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是宜昌中考“十六字命题方针”,六年开卷,教师和学生都变得理性,除了查个别字词的音、形、义利用工具书外,包括作文,很少有学生靠翻和抄而考试。由于教师和学生素质问题,对开卷考试的功能的理解并不透彻,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要注意:
1.立足课堂,用好例子。“淡化课文”意在让考试与课文脱钩。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促使学生学好“例子”,运用“例子”,因此,点在课文、根在课文,要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
2.重视积累,拓宽阅读。语文实行开卷考试,背诵如何考查。至今还有人以为,开卷,只能是大抄一气,因而不少老师忽视背诵和积累。多背诵多积累,不仅对答背诵题有利,而且对回答其他题目和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引用诗文名句,会给你的答案增色,因为不少题目都要求语言生动,主观试题的答题表述有时就靠语言拉开档次,作文更是如此。当然,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的主观题特别是两道作文上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因而,认为开卷考试就可以忽视背诵和积累,就可以淡化阅读,就可以放松训练,就可以一抄了之,是危险的玩火。
3.关注生活,勤于思考。“淡化语法”、“淡化课文”,目的是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关注生活、关注运用。今年的宜昌中考第一道作文,学生选材大多“捆绑”在“环境保护”,即使如此,分析缺乏深度,提议少了新度,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惹的祸。希望每个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新闻,勤于思考,以保证生活之水永远鲜活。
湖北宜都外国语学校 4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