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品味“拥火”之美

作者:欧阳凯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人”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解释还是“抱、持”,所举之例正是此句。查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也将其译为“拿着火把”。再查阅《辞海》《辞源》等其他工具书,关于“拥”字的解释也大抵相似。而《项羽本纪》“脍即带剑拥盾人军门”句中“拥”字,王力《古代汉语》亦作“持”解。
  古文中“持火”的用例不胜枚举。《汉书·楚元王传第六》有“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搜神后记.卷三》有“妻疑有异,持火出户视之,见血数升,而寿之失所在”;沈括《活板》中也有“满铁范为一板,持火就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聊斋志异·山魈)中有“家人持火奔集,则门闭如故,排窗人,见公状,大骇”。既然“拥火”即“持火”,那么王安石为何在此不用“持火”呢?
  那么“拥火”又是不是王荆公偶尔为之的即兴之说呢?1051年他任舒州通判。这年秋天视察州属各地,途中游览了三祖寺与石牛古洞,留下了题刻记述其事:“皇佑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明日复游。刻习之后。”可见,“拥火”之说在作者并非鲜见。作为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炼字佳话的大家而言,如此用“拥”字是不是别有讲究呢?
  查《说文解字》:“拥,袌也。各本作抱也。今正。……袌见衣部,裹也”,可以说这是“拥”字的本义。细查《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拥”字的许多用例,无不与此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礼记》“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拥”意为遮掩、蒙蔽;《礼记·玉藻》“肆束及带,勤者有事则收之,走则拥之”,“拥”引申为簇拥,环围;《楚辞·九歌》“竦长剑兮拥幼艾”,“拥”意为拥护、保护;《过秦论》“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拥”意为据有、拥有;《史记·刘太公世家》“拥柱而歌”,“拥”意为环抱。显然,这些用例中“拥”字的意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持、拿”,而有一种遮、围、护的意思。这一意思,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范成大《峨眉山行记》“炽炭拥炉危坐”两句中更为显见。
  火把固然可以拿着,可以打着。但此时王安石等一行人并非在旷野平地,而是在一个“其进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山洞之中,经历的是一次探险览胜之旅。据生活常理,在黑漆漆不知底细的时候,我们不应是简单地“拿着火把”,而要对其进行一个围护。一手持火把,另一手前伸以围护,使其不至于被碰倒,被吹灭。再回头比较一下前文“持火”的用例。之所以是“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是因为秦始皇帝陵“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持火就炀之”,因为这是制作活板的一个工序,“持火”目的明确,动作操练娴熟;“持火出户”、“家人持火奔集”,因为皆在自家门前,路况熟悉,毋须担心。由此可见,王安石描述游洞探险时的一个“拥”字,下得是多么的准确,多么的形象。它不仅具有了“持火”的动作,而且写出了当时“持火”的情状,甚至传达了作者一行五人当时的微妙的心态,与下文的“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紧密照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创造性的运用,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借鉴。《陆游诗全集卷二十》中有“下床拥火暖有余,咸豆数粒粥一盂。平生常笑愚公愚,欲栽堕齿染白须”的句子;宋濂《元史·列传第二·显宗》中有“尝出征驻金山,会大雪,拥火坐帐内,欢甚”的句子;刘海粟《黄山谈艺录》中有“乙亥十一月游黄山,在文殊院遇雨,寒甚,披裘拥火皆不暖,夜深更冷,至不能寐”的句子……只不过这里的“拥火”实际上是“围炉取暖”的意思了。但其中对“拥”字的理解和运用则与王安石一脉相承。
  语言尽管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历史的永恒性与持续性,但由于时代不同,古人用自己时代的语言创造了不可复制的经典范本,今天我们用自己时代的语言去追述它的用意与内容,常常会感到,难已精确其含义。通俗晓畅的白话与自由灵动、典雅精致的文言毕竟大不一样。在文言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分析落实文言词法和句法,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品味、推敲这些常常容易被忽视而意蕴又十分丰富的词语。这不仅有助于深入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必将极大地影响和促进学生现代汉语的学习,有利于改变当前中学生语言表现力低下的现状。
  浙江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