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词语拾零(三六):话说“含金量”

作者:顾义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事情都更讲“效益”了;因此,“含金量”一词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人气挺旺的一个时尚用词。特别在2004年刘翔夺得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跨栏的冠军之后,这个词语的出场率更是陡增。
  1.刘翔夺得的这块金牌,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亚洲而言,其“含金量”都应该是足足的,意义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人民日报》)
  2.这简直是一块拥有巨大“含金量”的宝地,只要架起桥梁,它的土地必会很快升值。(《南通日报》)
  3.各位出试卷的同志要积极提高试卷的“含金量”,千万不要马虎了事。
  以上四例中的“含金量”,大而化之地说,就是“价值”的意思。这“价值”,有较具体的,也有较抽象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潜在的。例1中的这个“含金量”是比喻刘翔夺得的这块金牌的“巨大意义,巨大的社会效应”;例2中的“含金量”是指“它的土地必会很快升值”中的“值”;例3中的“含金量”则是“质量”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含金量”的“金”指的是黄金,那么,“含金量”何以会有“价值”的涵义呢?据查考有关资料,“含金量”这一词语原本有两个,乃是一对同音同形异义词。一个是国际金融行业用语,指欧美有些国家依法规定的本位货币的“金平价”,比如,1美元的平价等于0.73662克黄金,1英镑的平价等于2.13281克黄金。另一个“含金量”是黄金首饰行业用语,俗称黄金的“成色”,指黄金成品中所包含的黄金的数量。按行业习惯,含金量以K值计算,24K即100%。但是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事实上,世界上百分百的纯金是不存在的。一般所谓的24K金、足金,实际上也就是九九金(99%),成色高些的也不过是99.99%。
  由于“含金量”在媒体上的频繁使用,“含X量”也逐渐成为一个比较时髦的用词。比如说,血液中的“含铁量”,豆制品中的“含水量”,羽绒服中的“含绒量”,牛奶中的“含乳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举的例子中的“铁、水、绒、乳”都是单音节词,如果是双音节的词,如“技术、科技”等,可就不能进入这个构词框架说成“含技术量”“含科技量”了,而要说成“技术含量”“科技含量”,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举个例子吧,南京有条“雨花路”,其中,有“雨花东路、雨花中路、雨花西路”。从音节分布来看,“雨花东路、雨花中路、雨花西路”是二二配置;但按理来说,应该叫成“东雨花路、中雨花路、西雨花路”,应该是一三配置才对。原来,双音节化是汉语使用者的强势取向,尽管一三配置符合结构规律,但总不如二二配置来得顺口、自然。所以,“科技含量、技术含量”等配置也就顺理成章了。
  海安县双楼初中 2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