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莫春者”为何能“浴乎沂,风乎舞雩”

作者:岳泽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一段话:“(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话可译为:“(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沂河和舞零台都在山东曲阜。暮春时节(阴历三月),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正值春寒料峭,山东曲阜沂河里的冰都还没有融化完,怎么能“浴乎沂,风乎舞零”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说:“因为这里有温泉水流入,所以暮春三月可以洗澡。”(见孙德仁、田玉衡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讲读》)一说:“浴为盥濯,在水边洗头面和双手(因为暮春的北方天气还太凉,不能入水而浴)。”(见勾承益、李亚东译注的《〈论语〉白话今译》)一说:“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见王玉强、辛嗣恒主编的《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高一语文上》)在温泉里洗澡,当然不会觉得冷,但为什么洗了澡后还要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呢?难道不觉得冷吗?暮春时节“在水边洗头面和双手”,还是勉强受得了的,但为什么在“天气还太凉”的情况下,还要“风乎舞雩”呢?岂不自相矛盾?“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因有乐舞,又叫‘舞雩’。”(《辞海》)“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曾皙所说的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哪里是说“巫”在“作舞以求神”呢?况且鲁国历史上哪有“浴乎沂,风乎舞雩”这样的“祈雨礼”呢?曾皙所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零”与“雩祭”是毫不相干的。这三种解释都是不可信的。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仍然是波动的,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例如,根据对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等有关资料的分析,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可以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见人教版高中《地理》,上册第48页2003.6,)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时期的第二次温暖时期。“第二次温暖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初)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同前,第49页)既然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时期的第二次温暖时期,“当时气候比现在暖”,那么曾皙所说的“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能因为今天山东曲阜暮春时节“天气还太凉”,就武断地认为孔子时代山东曲阜暮春时节就不能“浴乎沂,风乎舞雩”。
  四川万源市中学 63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