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快”写“慢”说记叙文

作者:孙晋诺 杨凤荣




  叙事是写作的基本能力,可是学生笔下的记叙文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开篇罗嗦,缺少细节。解决这两个问题可采取以下办法。
  
  一、从紧要处入手,“快”入叙事主体
  
  开篇罗嗦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类型:用于铺垫的情景渲染过多,延伸叙述的相关事件太杂,名言警句的阐释太长。这三种情况使文章头重脚轻,遮蔽了叙述主体,影响了表达效果。如下面一位同学《慢慢走,欣赏啊!》一文的开头几段文字。
  岁月,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我们正是那渡河的人。河的左岸是铭记,河的右岸是遗忘,我们撑着各自的小船,在河的两岸之间来回穿梭,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岁月老人在我们的心田记下了许许多多的事。时光流逝,有些事就像沙滩上的脚印,一阵海风吹过便将其抹去,而有些事就像镂在顽石上一般,永远挥之不去。
  母亲的爱是最温暖最无私的……天气的突然变化,没有任何防备的我得了感冒。天生倔强的我对此毫不在意,依然穿着几件薄衣,与大自然对抗着。可是突来的高烧使我仓皇败下阵来,不得不打电话告诉妈妈,妈妈接到电话,情绪突变,赶紧问我现在怎么样,还难受吗?……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语言富有文采和内涵,但对于只有八百字的一篇记叙文来讲,光开头三段就有二百余字,未免帽子太大了些。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种作文技法,包括许多教师都在反复引导学生要把精美的文字放在开头,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二是学生心目中记叙文的六要素要求,叙事必从开头说起,而且还要延伸到开端之前的背景,唯恐读者不明白。
  其实,叙事可以从叙事主体的紧要处入手,开篇便把激动人心的事件推到读者面前,形成悬念冲击力,就像电影的序幕,总是把故事的“紧要处”首先展现给观众。以上篇文章为例,该同学主要写妈妈听到“我”感冒后,非常着急,急急忙忙赶来学校照顾“我”的事情,以此反映母爱的可敬。这个事情的第一个紧要处就是妈妈接到电话后的一系列表现,因此若从打电话入手,文章就较简洁,并且具有吸引力。不妨这样改一下:
  “喂……妈……”对着话筒,我有气无力。
  “唉——昕昕吗?又想妈妈妈了!”妈妈那甜润的声音使我那混混沌沌的大脑瞬间清醒了些。
  “我……发烧……”
  “什么?发烧?去看了吗?孩子,多少度?”妈妈声音的温度骤然上升,比我的体温不知高多少度,她那满心的焦急似乎顺着电话线飞了过来,从听筒爬上了我的面颊,迅速地传遍全身。
  没等下课,妈妈就站在教室门口了!
  
  二、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
  
  叙事的动人处在于细致。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托尔斯泰也说:“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编织好的生活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可是由于学生没有“细节”意识,不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写起文章来,急如走马,忽略了美丽的风景。比如殷晓哲同学写她的的母亲以为她睡着了静静地端详她的画面:
  ……可我能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似平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爱的词都加到上面也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当时我还不信。……
  小作者捕捉到母亲在自己睡觉时爱抚地端详自己的镜头,应该说很有意义,但是用“愣愣”一词来摹画眼神,总给人意犹未足的感觉,作者没有在最能体现母爱的“眼神”上停留,没有形成叙事的高潮,文章的感染力不够。
  该怎样帮助他们避免这样的遗憾呢?
  首先,教学生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关键处的一肌一容足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全部,因此,这样的关键处总是有着无限的包蕴性,它需要作者细细地分解,放慢镜头,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层示在读者的面前。试改如下: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险,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平在找寻着什么,我知道那是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这细化了的眼神比“愣愣”一词丰富、细腻了许多。
  其次,教学生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中学生写作,眼前有景道不得,正是他们苦恼之处。其实积极地使用修辞就可以达到显其神韵的功效。试改如下: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再次,教学生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任何一件事情,总要涉及多个层面的关系。上文小作者主要是写母亲的眼神,若能够从“我”的角度,再开拓一个新的层次,想必会更好些。试改如下: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是幸福;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笑颜;一会儿,好像又变成了一幅画,陶醉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
  如果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变换角度,从与事件相关的多个层面上着笔,可能会使关键处的叙述层次更丰富,因而更生动。
  最后,教学生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是简单的,也是深厚的,因为罗·勃朗宁在《指环和书》中早就做过总结——“故事永远是旧的,也永远是新的。”我们所遇到的故事可能早已存在,因为类似的情节一定在这个世界上演着,如果我们把这些能够印证我们故事的故事放在一起,那么我们的故事也便具有了更多的内涵。这需要我们教学生善于联想,比类粘连。试改如下:
  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山东枣庄八中 2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