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沪召开

作者: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2005年12月24日至25日,由全国中语会、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上海市中语会在闸北区新中中学联合举行了为期两天的“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来自上海和全国十六个兄弟省市的专家学者、特级教师、语文教研员和教师共六百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24日上午,市教委教研室王厥轩主任主持了开幕式。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特意从北京赶回致开幕词。他强调:中华文明、文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教育不是喊几句口号,开展几次活动,而是要体现课程全渗透,深入到各门具体的学科中去。语文学科在课程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这一方面迈出了意义重大、令人可喜的一步。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育的主阵地,成为母语文化的传播者,将母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要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形成以汉语为荣的民族自豪感。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邹竑、全国中语会会长陈金明在开幕式上先后发言。陈教授回溯百年来语文教学的走向,借用严复“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之说反思了语文教学创新和守成的关系。
  开幕式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小学卢雷等6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了六节中小学语文公开课。课后,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作了专题报告并评课。
  于漪从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文化认同等三个方面对民族精神作了阐释。她指出,母语是我们不解的情结,是千年传承的文化命脉。青少年要认同汉语言文化,认同民族文化传统。教师应该站在“树魂立根”的高度上去思考和培养我们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母语凝聚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母语教育是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哺育孩子们成长的,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是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老师在教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把学生的感情世界、精神世界融合进去。
  在25日的研讨会上,本市步根海、方仁工、陆继椿等专家和来自其他省市的苏立康、顾之川、郑国民、陈日亮、史绍典等专家纷纷发言。全国中语会副会长苏立康教授说,上海的教育历来领风气之先,这次又走在前头,起到了引领作用,卢雷老师上的《开国大典》,让我抑制不住泪水,带给我们民族自豪感。湖北特级教师史绍典认为,“民族精神教育与语文教学”是个宏大的话题,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无奈的话题,因为现在语文的地位日益下降,但我们还是要认认真真做语文教育事业,规规矩矩当语文教师。很多专家都表示:上海的语文界开了个好头,不仅找准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且为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