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悦耳的啼鸣

作者:赵冬俊




  教学欧阳修的七言诗《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按照预定的教学思路,我先引导学生感受画眉鸟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天地里,整天纵情高唱着自由之声,然后通过前后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失去自由的画眉再也唱不出动听的歌声。
  我设计了一个颇觉得意的话题:“如果说画眉在‘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山林中,高唱的是响彻云霄的自由之歌,那么在金笼里,会唱出什么样的歌声?”
  “它只能唱出低沉的死亡之音,因为鸟儿失去自由,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孙浩首先发言。
  “它会发出烦躁的怒吼声,会诅咒人类的残忍——将它囚禁在狭小的天地里。”
  “它会吟唱出凄凉的悲歌。相对于人类,画眉鸟实在太弱小,它无力挣脱枷锁,只能无奈地感叹下去!”
  “它会发出嘶哑的歌声,因为整天声嘶力竭地哭喊,他的嗓子自然会哑的。”
  同学们的发言正合我意,而且异彩纷呈,课堂上出现了“百花竞放”的喜人景象。可就在这时,一个女生异样的声音,从天而降:“它会唱得更动听,更悦耳,以讨好它的主人。”
  短暂的思索之后,我的心震颤了。尽管我不知道我所理解的与她想要表达的是否一致,但我可以肯定,她的这句话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诗歌天地。可如何用这“星星之火”去点燃全班同学思维的火花呢?我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了两个大字——“悦耳”,其实那是在为我争取思索的时间。
  “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发现!在画眉鸟的歌声里也许会多几个美妙的音符,但同时也必然会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到底会失去什么呢?”我吃力地引领着。
  学生思考着,却没有反应。
  “动听的、悦耳的,难道就是美好的吗?”我启发说。
  “讨好人的话,再动听也不好听。”汤斌急切地像说绕口令似的,但毕竟有人开口了。
  “金笼里的画眉鸟虽然歌声嘹亮,但它失去了真诚。”
  “讨好人的歌声是别有用心的,是打动不了所有听众的。”
  “自由,才会有真情的流淌,才会有发自心底的声音。”
  终于,学生们走进了诗的另一片天地。我兴奋地接口道:“同学们,说到这儿,我倒想起了历史上的一只画眉鸟。他曾投身“金笼”,做了皇帝的御用文人。他也曾高唱了几首悦耳动听的曲子,写了几首赞美杨贵妃的诗。可没过多久,他就觉察自己“不及林间自在啼”了,所以他奋力飞出金笼,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成为唐朝最具实力的歌手。他就是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学生高呼道。从他们自信的表情中,我似乎能感受到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理解。
  学生给了我太多的启迪——现实何尝不是如此!有时我们也会“心甘情愿”飞进名与利编成的金笼,只是这个笼子大得无法让人觉察,美得让人无法拒绝,在那里消失了质朴、本真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众口一致的“美声”!
  欧阳修是否在告诫我们:自由放歌就是一种幸福,无所谓动听与难听,悦耳与刺耳?
  江苏兴化文正实验学校 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