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体验“四美”悟妙文
作者:吴秀利
板块一:诗意朗读,体验气势美。
这首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热情奔放,体现出雄浑豪迈的气势。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气势?如何让这种气势激荡学生的心灵,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以三步朗读来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步,自由读,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顺每一句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气势。第二步,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词的重音,语句的节奏,读后畅谈自己的感受。为了营造氛围,我让学生全体起立,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激情朗读。读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读这首歌词,就像在黄土高原上唱《信天游》,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有的说:“用一个字概括最恰当,那就是‘爽’!”还有的说:“这首歌词如果和马致远的《秋思》比较起来,马致远显得太小家子气了。”……学生七嘴八舌,感受颇多。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心中暗喜:他们已经走近了歌词的气势之美。为了强化这种感受,我又点了第三把火:前后桌四人一组共同设计本文的朗读,看哪组设计的最妙,最能表达文中蕴涵的感情。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不多时,设计完毕。我挑选了两组在讲台上演读,真难想象,学生的设计竟是那样的鲜活灵动、富有个性。
板块二:想象描绘,体验绘画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为了让黄河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为丰富、深刻,在朗读完毕后,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同学们,我们没有见过黄河,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黄河的讴歌与赞美,因为我们有一件能够纵横古今、驰骋万里的法宝,那就是想象。现在默读这首歌词,结合文章的内容,把文章中你认为最美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结合一句歌词想象,也可以结合几句或整篇发挥想象,要求画面具体,文字优美,并以“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为开头来写。课堂上纸笔沙沙,神思飞扬。五分钟后,我挑选了几名同学在讲台上示范朗读他们的想象作品,一幅幅美妙的黄河想象图便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生甲:“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群山巍峨,树木丛生,山谷中,一股浊流奔涌而出,时而流势缓慢,时而又冲向两边的绝壁。山谷中发出一声声沉闷的回响,就像一头睡狮刚刚从梦中醒来,发出震天动地的长吼。”
生乙:“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奔腾的河水卷着黄沙在平原上翻腾,他像一个钢铁巨人,用自己那有力的臂膀守护着华夏儿女,用自己那无尽的能量滋养着炎黄子孙。”
生丙:“我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烽烟四起,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聚集在黄河渡口,整装待发;黑云低垂,曹操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脚踏官渡,仰天长笑;残阳如血,英勇的华夏儿女面对日寇的暴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板块三:深掘细挖,体验用词美。
优美的歌词需要用审美的眼睛去透视,才会发现它的精妙。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揣摩本文遣词造句的妙处,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有人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睁开双眼,用心体悟,美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的哪些词句用的妙,妙在何处?思考后一起交流。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这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学生的发言五彩斑斓:“奔向东南”的“奔”用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黄河流得快,更写出了它锐不可当的气势;“劈成南北两面”的“劈”用得妙,妙在它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势如破竹的气魄;“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的“摇篮”一词用得好,好在它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母亲河;“掀起万丈狂澜”的“掀”用得妙,妙在给人一种此时正在发怒的感觉;文中的几个“啊”用得妙,因为读到这儿好像胸中就有一股气必须释放出来,就想一吐为快;文中的结尾两句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读起来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学生对文章用语进行了全面挖掘,收获颇丰。
板块四:领悟内涵,体会意蕴美。
读诗要知其言,更要知其蕴,学习歌词同样如此。丰富的蕴涵是一首歌词的灵魂,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拓展学习的问题和资料:首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歌颂黄河?为了避免学生做出口号式的空洞回答,我向学生下发了从网上搜集整理的一些资料:1.蓝田人、丁村人、河套人的起源;2.炎帝、黄帝的传说;3.电影《黄河绝恋》片段;4.解说词《黄河万里行》节选。阅读这些资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黄河历史、文化的理解,而且激起了蕴藏于胸中的黄河情,深深感受到黄河已不只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更是一部写满了中华民族兴亡盛衰的百科全书。看着同学们产生了进一步探索黄河的兴趣,我及时布置了课下作业:搜集与黄河有关的诗词、格言、警句、俗语等;搜集与黄河有关的传说、故事等。
河北省怀来县桑园中学 07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