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教材释义指误

作者:高 峰




  笔者近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以来陆续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发现其中文言文作品的释义部分存在不少问题。兹举二十余则例证加以说明,希望引起编选者及广大教师的关注。
  这些错误最严重的是对正文内容的误解。
  例1:第二册贾谊《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句中的“序”字,教材解释为“引、招致”,误。应为:依次序排列。相类似的用例有:《诗经•大雅•行苇》“序宾以贤”,《墨子•非攻下》“天不序其德”,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崇德序功”等等。
  例2:第三册屈原《离骚》:“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教材翻译“路”为“(致使他们的)路途”,误。作者的本意是谴责那些奸佞小人苟且偷安,致使国家的前途变得黑暗、凶险而狭隘。这里的“路”当指“国家的前途”。另,“唯”字校勘有误,应为“惟”。
  例3:第三册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关于“三十年”的解释是:“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说明编选者既没有读懂诗句本身,更未能充分了解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诗歌讲“误落尘网中”,这里的“尘网”就是指污浊的官场;“一去”也是指他离开家园,来到“尘网”之中。这里的“三十年”,当作“十三年”,实际指的是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任江州祭酒(393年)开始,一直到他41岁担任彭泽县令(405年),前后正好是十三年,也就是他深受“尘网”“樊笼”之苦的十三年。编者却要生硬地解释“三十年”,导致了明显的错误。尽管最新版本的语文课本(2004年6月版)在上述释义后添加了一句“有人疑为‘十三年’”,仍然未能修正已有的错误。
  例4:第三册李贺《李凭箜篌引》“十二门前融冷光”句释义为:“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诗的原意正好与之相反。融:消融。冷光:寒冷之气。此句采用通感手法,以光线、温度的感觉来描摹箜篌声音之美,意谓它使长安城十二门融化了冷气而变得温暖。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即评析此句“言其声能变易气候,即邹衍吹律而温气至之意”。
  例5:第三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斜阳里。”教材释“去棹”为去掉棹,即“停船”,误。这里的“去”,不是“去掉”的意思,而是“离开”的意思。《尚书•胤征》即云:“伊尹去亳适夏。”此后的词语“去留”“去就”“去国离乡”等,都是这个意思。棹:本意是船桨,这里代指船。在词句中,“征帆”(一作“归帆”,课文所依据的《宋词三百首笺注》即为“归帆”)与“去棹”构成互文关系,均指江面之上往来的船只。
  例6:第三册周邦彦《苏幕遮》:“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教材径直释“吴门”为“即现在江苏苏州”,而无视作者的实际所指。周邦彦的家在钱塘(今浙江杭州),旧属吴郡(治所在吴门,即今苏州),这里乃是以吴门借指钱塘。周邦彦从二十四岁入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太学生,直至六十六岁去世,长时间在外做官。其《满庭芳•忆钱塘》,上片通过对钱塘旧日风景、美好传说的追忆,渗透着词人深情怀乡之意。下片更加直接地抒情:“凄凉,怀故国,朝钟暮鼓,十载红尘。似梦魂迢递,长到吴门。”这里的“吴门”当然就是指钱塘。
  例7:第三册张溥《五人墓碑记》:“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教材解释“剪发”为“剪发毁容”,误。这是古代的一种常用说法,特指“削发为僧”。例如唐薛用弱《集异记•李佐文》:“因弃生业,剪发于临湍佛寺。”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富翁急于得银,便依他剪发,做一齐了。”
  例8:第三册龚自珍《病梅馆记》:“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教材解释“绳”为“约束”,误。此字的本意是木工所用的墨线,《尚书•说命》即云:“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衡量,也就是以前文所介绍的曲、欹、疏为标准,来衡量各地梅花的品质。类似的用例有:《礼记•乐记》“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南史•谢晦传附谢澹》“帝以为澹方外士,不宜规矩绳之”等等。
  例9:第五册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教材释“回”字为“迂回、绕道”,误。应为:转回、返回。古代神话里面讲,替太阳驾车的羲和每天赶着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向西行驶。西汉刘向《九叹•远游》即云:“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于扶桑。”李白诗句联系这则神话,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蜀道太高,连六龙所拉的太阳车到它面前也只好折返回去。左思《蜀都赋》早有类似的语句:“羲和假道于峻岐,阳乌回翼乎高标。”
  例10:第五册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省(xǐng)识”一词的本意是:认识、解识。此句中的“省识”,阐释者各持一解,或解作约略认识,或以为是“岂省”的省文,即不识。均可自圆其说。问题是教材在解释诗句时译为“可以约略看到”;在后面单独释词时,又解释为“不识”,如此自相矛盾,令人费解。
  例11:第六册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诎体受辱。”教材释“诎体”为卑躬屈膝,误。“卑躬屈膝”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是“弯腰下跪。形容毫无骨气,谄媚奉承”,带有明显的贬义。但是在课文中,“诎体”只是介绍一种刑罚,并不带有褒贬色彩。它指弯曲肢体,被绳索枷锁所捆绑。《汉语大词典》解释此词即引《报任安书》文句所为用例,李善注:“诎体,谓被缧系。”
  例12:第六册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教材释“坚明约束”云:“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误。它实际上属于动宾结构,坚明为形容词作动词,意即坚决明确地信守盟约。《汉语大词典》解释“坚明”为坚守,并以上引文句为用例。
  例13:同文中“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教材释“嘻”字为:“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误。蔺相如巧施计谋,“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然后在秦国的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斥责秦王的背信弃义。面对这样的结局,秦王与群臣自然非常愤怒,所以“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准备对蔺相如严加惩治。这里的“嘻”字就不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可以概括,而应包含有惊诧、愤怒之意,因此应当解释为:发出惊叹、忿怒之声。类似的用例如《吕氏春秋•行论》:“(楚)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高诱注:“嘻,怒貌也。”
  例14:第六册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教材释句为:“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误。先前侯嬴多次故意刁难信陵君,以此来观察他是否真的礼贤下士,这里的“为”字就是上述诸多为难信陵君的行为。该句意即: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已经够了。正是有了如此多的试探、考验,侯嬴对信陵君充分信任,才会做出“士为知己者死”的义举。
  例15:同上“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教材解释“无所辞”句为:“这没有什么可说的”,错。这里的“辞”不是辞说之意,而是指推辞、拒绝。这句意即:无论怎么都不会拒绝。
  例16:同上“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教材解释“存”字为“看问”,殊为费解,就连《汉语大词典》都没有这个词。这里的“存”字应解释为:关心、慰问。
  有的注释虽然只是个别词意的说明,却关涉整篇诗歌主题的理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