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中作文训练的三个层次

作者:刘祖金 王延志

文水平不是仅仅靠教师讲授写作知识就能实现的,写作主体的知识自主构建更为重要。
  从新课改来看,我们的视线要由关注写作知识本身转向崇尚人文、强调写作主体。要研究写作主体如何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积累、养气、修德、练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形成优化的文化心理和美好人品,从而逐步完成主体心灵背景的建构。
  学生写作知识的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主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以前我们往往把认识的顺序颠倒了,比如说不是引导学生从鲜活的感性材料出发,从中引出文章的观点,而更多的是从已经有的观点出发,找一些事例来证明它,这在作文教学特别是议论文教学中很普遍。这种做法,忽视生活,忽视学生的感受,没有对生活进行分析,没有融入个人的情感,是写不好文章的。
  学生作文知识体系的建立,同样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这个“量”,既有写的“量”,更有读的“量”,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关于作文认知的“量”的积累,这是一个高质量提升学生作文的过程,教师可对优秀学生做一些重点提示与关注。
  
  三、个性辅导,提倡出格
  
  作文教学的目的绝不是使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与整个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一样,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止是为了现实的功用,更是为了理想的滋润。学生写作“人格”之后就要引导“出格”,使学生跳出“格”的限制。当学生学会了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就应该鼓励他们进而尝试着在某一方面“出格”,更鲜明地表现自我。要使学生作文“出格”,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性辅导。个性辅导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个性辅导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使文章思想深刻、富有逻辑性
  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旨在强调“四性”;哲理性、独创性、逻辑性、启发性。具有深入思考、见解深刻的文章,往往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较高层次的理性享受。我们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善于思考的品质,从而使他们的文章发散理性的灵光。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做思想深度方面的练习。如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选择题材,深挖主题,使思想的表达深刻而独到;学习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着眼于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倾向,以小见大,即所谓“所言者小,所见者大”;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多向归因,避免单向线性思维的片面,而培养多向发散思维的品质。
  一篇富于逻辑性的文章,得益于作者思维的缜密,而辩证思维是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要使学生在逻辑思辩上出彩,首先必须大力鼓励学生在问题分析时对多种可能性的全面分析和把握;其次,逻辑性强还体现在对必然性和或然性的准确分析上。经过全面的分析,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就可以明确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或然性,在具体行文时就应该条分缕析地进行表述;其三,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关联词。事物与事物之间必然以某种关系存在着,恰当地使用关联词,目的就是使这些关系更明确,使表达更富有逻辑性。
  2、让作文富有文采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也说:“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瞻。”这些至理名言都强调了文采对文章表达效果的影响。让学生的作文富有文采,是作文“出格”的重要标志。一位高考阅卷资深教师如是说:“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荧火虫吧!如果连荧火虫都没有,那只能在基础等级上徘徊了。”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有着力打造的“亮点”。语言是作文的亮点之一,灵活的句式、恰当的修辞、生动的词藻,将使自己的作文增光添色,文采飞扬。
  与思想深刻得益于长期坚持的深入思考一样,文采的突出也主要得益于日常广博的阅读积累。厚积薄发,其先决条件是“厚积”。如论证时要能恰当地引经据典,要能对唐诗宋词信手拈来,要生动,要雄辩,均须“厚积”。因此,要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大力加强积累。而名言警句的背诵则是一条简捷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合理恰当地引用,必然可以做到文采斐然。同时,鼓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比喻、排比、对比等,都是议论文中常用而且有效的增加文采的好方法。
  刘租金,王延志,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