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金英华
一、要以学生为基点,体现校本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校本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因此,以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适应学生能力、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基点,既要在内容上注重校本课程的基础性和拓展性,也要在操作上注重校本课程的实践性。
在体现校本课程的基础性方面,校本教材开发必须要以国家的教育目标为依托,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本着“立足学生,夯实基础,促进发展”的理念与目的,开发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课程内容的校本课程,既可以为学生“习得性学习”提供蓝本,又能够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升学需要。如,我们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之成为基础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创建“火眼金睛”“千锤百炼”“文学浪花”等知识系列库,盘点和梳理已学知识,并将之系统化、立体化、网络化。
在体现校本课程的拓展性方面,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要立足于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完善,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辩证统一关系。在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有李密的《陈情表》,在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六单元分别有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三篇文章都细处着笔,或陈述祖孙相依之情,或抒写白发人送青丝人之痛,或描绘老屋时世变迁物在人亡之苦,可谓净土相伴,悲歌长吟。我们将教学资源重新组合,拓展同类题材作品,将苏轼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一并引进课堂,先开发“吟唱生命永恒的爱歌”亲情美文品读课,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接着通过比较各文写法同异,学习多角度抒情手法。最后,围绕人教版必修(1)“表达交流”设计专题中的“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让学生进行个性抒写。
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这些诗歌基本都适合朗诵。事实上,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朗诵也是一种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于是,我们可以适时开设“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语速、节奏,在朗诵中体验重音、语调,在朗诵中获得陶冶、启迪。在学完人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戏剧后,就可以搭建“戏剧小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学实践课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让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文学实践课中有更多展示和发展空间。
二、要以学科为基点,展现人文性、审美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将高中语文课程定位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生通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课标》中还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让学生“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语文教学要渗透教育,但教育决不是空洞教条的说教,“教育无痕”是一种境界。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时,要以学科为基点,针对学生高中时期的需求,坚持在民主性气氛下,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开放性课堂中,采用灵活性教学方式,以语文独具魅力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
高一新生一入学,我们就给学生发放“阅读兴趣调查表”和“推荐书目及推荐理由表”,在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为期三年的连续性的每周一次的“青春读书课”,坚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个性练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沙龙交流体会。我们通过“青春读书课”,致力于学生人文层面的修炼涵养。通过品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愉悦心情,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在读书中激活潜能,在读书中碰撞心灵,在读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将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憧憬未来,奋发向上”是他们生活的主题词汇、核心思想,如何将这种生活情绪恒温地进行到底,要靠教师智慧地引领。此时,我们开发了“《论语》中的智慧故事与人生规划”校本课程,我们或选取《论语》中经典语句,或选择与《论语》相关的故事,巧妙地和学生现实生活及情感态度对接,从国魂、立志、做人、治学、交友、人生规划等角度切入,通过师生互动形式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明辨思想,确立奋斗目标,谱写人生规划。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我们开发了《中国古代文化名人探访》、《唐宋诗词赏析》等校本课程,我们或是设立教师讲坛,或是共享同伴个性成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不仅关注对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关注对学生思想的锤炼、心灵的净化和审美情趣的熏陶。
三、要以社会为基点,实现校本课程的生活性、特色性和创新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英国哲学家怀德海所说:“教育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校本课程开发,要以社会为基点,将学生置于一个大的生活场,实现校本课程的生活性。我校实行学生寄宿制,我们组织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了解时事,接触社会,关注生活。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所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角度,设置小专栏个性点评,实现“课中学——生活用”理念。学生们设置了《美题妙语》、《海阔天空》、《透视热点》、《冷眼观潮》、《个性心声》、《心灵底片》等专栏,他们或从新闻学习语句和修辞,或从新闻训练迅速、准确捕捉信息能力,或从新闻评判社会现实,或从人物感受人间情感……这样的校本课程,资源永远是现实和鲜活的,内容永远是广泛和动态的,情感永远是真实和丰富的,主体永远是实践和主动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