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高中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

作者:张家胜




  近期传出教育部提倡高校要重视大学语文课开设的消息,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面对“大学生不懂汉语拼音、毕业论文错别字连篇”,“某名校的某次汉语言大赛的冠军被外国留学生夺走”等问题,进而提出:语文教育应当从大学生抓起吗?且不去争论此问题的是与非,但语文教育从小抓起是毫无疑义的。
  其实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化素质教学部的徐江老师,2005年就曾在《人民教育》发表万言长文《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批判的矛头直指中学语文教学的“无效”。《语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也曾利用组织“全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的机会,在2006年底召开了“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笔者参会的体验是,徐老师的观点犹如油锅被投进冰块,激炸了多数的中学教研员和教师。无论是大声争论者,暗自赞叹者;冷嘲热讽者,击掌喝彩者;甚至乘机起哄者,无不在深思徐老师为何敢冒中学语文界之大不韪,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中学语文教学界。
  徐江老师在会上面对大多数来自高中的语文教师提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有点儿多,学生越学越呆。同时他还积极地分析并鲜明地指出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高中教师的素质不合格。说实话,作为高中生后的高校大学语文施教者,这几年面对大学新生的母语表达能力,心理的疑惑愈积愈多。每当我接受大一新生“大学语文”课的时候,语文水平测试,是我必做的功课。简单的阅读、写作等测试,使我对大学新生所表现的语文能力心中越来越没谱,担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特别是两三年的测试,又越来越表明大一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偏低;阅读面偏窄;写作能力偏弱。参会回来,我曾在大一和大二学生中抽取样本做了一个小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和大二学生对高中、初中、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评价呈金字塔式状态。即对小学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高于初中语文课和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高于高中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继续分析原因,发现被调查大学生的语言与徐江老师的观点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对高中语文教学极不满意。徐老师不满意,似乎还应该可以理解;而近70%的大学生也不满意高中语文教学是否就值得我们深思?
  追溯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进程中,每一次教育改革批判,语文教育往往首当其冲,最直接、最尖锐。相对而言语文教育改革方面走的弯路也的确最多,其中原因多多,在此不一一分析,另文论述。如今,多年从事高校语文教育的徐江老师,只是在语文教育界内、同行中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提出了自己对于高中语文教育的建设性意见,希望高中语文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众人的努力下得以提高。正如徐江批判会的办会介绍语所言:“之所以他的声音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在于他卓尔不群的见解和胆量。他主张以明晰的语言设定语文理性理想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素质境界规定,即有什么语文素质的人。他主张根据理性理想课程目标来研究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即为理性理想目标的达成提供‘所需要的教育元素’,这就跟农民要让小苗实现耕种目标相应为其提供必要的氮、磷、钾肥及水分等等是一样的道理。而且他还主张这个‘课程内容’,应该是随教学的延伸而成‘阶梯性结构系统’,绝不是目前这样的无序状态。他主张根据‘语文课程内容阶梯性结构系统’相应构建能够承载这个‘课程内容’的‘语文教材阶梯性结构系统’。语文建设应该按照这个原则编辑科学的‘教本’与‘学本’,而不是目前具有明显叠加性的‘选本’。”
  徐江老师是不识时务的,敢与高中语文教师对垒,大谈学生越学越呆;徐江老师是执著的,不断地在向高中语文教师呐喊,要提升教师素质;他甚至不惜冒着个人出丑的风险,亲自去做本不是自己擅长的高中语文教学课。他企图在目前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高中语文界掀起一场“救救中学语文教学”“救救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革命。希望改变高中生目前对语文学习的功利性状况,希望高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感悟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能够通过这种感悟去提高高中生的语文能力,使高中生会利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真情实感,并将这种美转化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价值的精神力量。
  然而,徐江老师忽视了目前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语文的生态环境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教师、学生、教材内容、社会等,多种元素无一不在对语文教育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毋庸置疑教师是首要的元素。早就有不少反对徐江老师观点的教师摆出了许多语文教育生态环境的现状,去应对徐江的指责。当然现实中,高中语文的原生态环境的确是不尽人意的。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的生态环境压力的确很大,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带领学生在与高考并肩战斗的同时,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的大生态环境中,学生的确学得苦,教师的确教得累,这是语文教育生态环境的客观因素的作用。语文教育生态环境的主观因素,是以语文教师为主要代表的。分析作为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个体生态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在目前发展中的基础教育环境下,究竟要完善个人的哪些基本素质以胜任岗位职责;怎样合理科学的引导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方向;如何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精神得到解放和充实;怎样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这是值得所有语文教师从主观方面为之努力的。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使我们一些语文教师的思想固步自封,缺乏对学生语文教育背景的研究;自身不敢或不愿越所谓传统语文教育规范的雷池半步。相当一部分教师抱着你给我什么教材,我就做什么功课;你给我多大时空,我就做多大道场;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要什么,我训练什么的观念。即使是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时代为教师拓展空间的今天,不少的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的改革定位在听名师的课,模仿所谓的先进教学模式。对于徐江老师等真诚、直言的建议听不进、甚或听不懂。这不单纯是中学语文界的固步自封,也是语文教师个体内心圈地为牢的自我禁锢。这种现象成为改善语文教育生态环境的主观阻力,制约着语文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
  在2006年7月国务院组织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说:“高中教育就像一个人的腰,腰间无力,干什么事都不行;又像足球的中场,中场不好,进攻和防守都成问题。”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见2006年7月版《中国教育报》)高中语文在“一流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一流教育”中的作用更是人所周知的。多方面吸纳建议和意见,多视角反思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多渠道积极改善语文教育环境,是语文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由“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高中语文大纲》),到“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高中语文课标》),显然,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比过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共识。但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中,更多的教师只是把这句话与语文的工具性“掌握语言知识”划上等号。或者虽然没有划上等号,但认为从“掌握语言知识”到“形成语言能力”应该是自然而然就自动完成的。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缺乏全面的理解。实际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核心是“语用方法”和“言语经验”,而不纯粹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告诉我们“语言是什么”,但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使用语言”的人。即培养高中生具有“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文化素养。这样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后,才会迅速进入大学生的角色,不会使大学专业教师为之挠首;不会影响到大学生专业成长的学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