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庄子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四 | |
|
|
§三、《杂篇》 《杂篇》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宣传无论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以至治理国家,都要“纯任自然”,要去掉是非、善恶、爱憎之心,不要贪欲,不争斗,不要追逐名利,要忘掉一切,连同自己也要忘掉,等等,是这些篇共同的指导思想。 各篇从不同角度阐明这一主题。 《杂篇》中包括:《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创》、《渔父》、《列御寇》和《天下》。 《徐无鬼》篇讲:战国时期魏隐士徐无鬼,向君王魏武侯介绍了相马相狗之术,说最好的狗和马都是精神内守而专一的,而下等的狗只知道贪吃,以此作为譬喻,来劝说魏武侯去掉嗜欲、好恶和爱憎之心,而要“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即无欲、顺应天然。 《则阳》篇讲魏贤人戴晋人为劝止魏惠王(魏武侯之事)伐齐,讲了这么一个寓言:蜗牛的左角上有个国家叫“触氏”,右角上有个国家叫“蛮氏”,两国为了争地盘而打起仗来,战争激烈,死伤有好几万。 如果从宇宙无穷来看,天下之大,其中有一个魏,魏中有一个都城大梁,大梁里才有大王您,大王和蛮氏不是一样吗?文章中的意思是说:诸侯之间的争战,在广阔无边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有如蜗牛两角之争,不值得为此伤人害己,所以应该去掉争斗之心。 《盗跖》篇取一人名为本篇题目。盗跖:春秋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古时名叫跖的大盗。本篇通过“无足”(无足:假托的人名,意思是不知满足。)和“知和”(知和:假托的人名,意思是知道适于清濂和顺的人。)的问答,破除了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名利观念。作者还通过盗跖批驳孔丘的寓言,说明圣人与盗贼没有多大区别,都是追逐名与利之徒,而人生如白驹过隙,因此应该以快活长寿为目的。追求名利对身心大有危害,只有知足,与人无争,使心性敦厚朴素,才是安乐长生之道。 《列御寇》篇中写了一系列故事。其主旨在于说明只有做到虚无、任其自然,才是真正懂得大道。如果一味表现自己,任用巧智,居功自傲,得利忘形,就迟早会带来祸害。作者将因为得宠于君王而富贵者比作给君王舐痔者,反映了作者对名利地位的鄙视。 《寓言》篇从题目和第一段内容来看,作者自叙了《庄子》的写作特点,如寓言、重言、卮言。从全篇来看,仍是讲解学道的态度和方法,如要抛弃勤志服知之心;要忘禄忘亲,要看破生死,要任其自然而不问其所以然,要态度谦虚,不可傲慢。 《让王》篇主旨在于阐明作者轻物养生,无为而治的思想。让王,辞让王位。本篇通过几个让王的故事,说明治身为本,治天下为末,而为了宝贵权位危害身心,则是本末倒置。文章中宣扬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并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充分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不过这种不满往往是从仁义的角度出发,其逃避现实的做法与《内篇》中讲的游世哲学也有比较大的区别,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让王》篇不是庄子本人所作。 《杂篇》中也有对现实的黑暗面和统治者标榜仁义的虚伪面的揭露和抨击。如在《庚桑楚》篇中作者指出:“天下之所以大乱的根源必定是产生了尧舜之后,它的最终恶果将出现于一千代之后。一千代以后,一定会出现人吃人的同类争斗的惨剧。”这个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伴随着私有制的建立而产生的压迫剥削所造成的罪恶。在《盗跖》篇中,假借盗跖之口,责骂孔丘是用虚伪的仁义迷惑天下各诸侯国的君主,以窃取荣华富贵。盗跖当面痛斥孔丘说:“天下的强盗没有比你再大的了,可天下人为什么不把你叫做‘盗丘’,反而把我叫做‘盗跖’呢?”并且形容孔子听了盗跖的话以后,叩拜了盗跖,急忙跑出门外,驾上车,马缰三次脱手,眼神茫然,面色如灰,低头按着车轼,几乎不能喘出气来。这里所讲的显然是纯属虚构的寓言,完全不能作为评价孔子的依据,但是文章中对假借仁义之名以欺骗天下的行径痛加贬斥,倒是一针见血之论,因为这种伪善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是屡见不鲜的。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