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庄子 >  上一页    下一页
三三


  无为而治天下,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至于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应该怎样生活下去呢?《山木》篇讲道:庄子看到山上一棵长得很繁茂的大树,伐木人却认为它没有用处而不去砍它,这棵树因此存活了很久。庄子下了山,住在朋友家里,老朋友让仆人杀只鹅款待他。仆人问:两只鹅,一只会鸣,一只不会叫,杀哪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树“以其不材得终其天年”,而鹅“以不材死”,这就说明材与不材都具有两种不同的命运。从而庄子认为,生活在当时那样的战乱社会中,只有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才能免祸。但这样在夹缝中过日子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仍然还是有一点儿危险,所以最后提出,掌握了天道就能逍遥自在,没有什么东西能伤害到自身等等。

  《刻意》篇中对隐居、游学、做官、导引养生(导引:古代一种养生术,通过调节呼吸和一定的姿态动作,以通畅血气,增进健康。后代方士加上神秘色彩,把这种养生术说成是修炼成仙之术。)等等都做了否定,同时强调要忘怀一切,恬淡无为,使精神纯粹,顺乎自然,这样才合乎天道,这才是养神最正确的方法。

  《至乐》和《达生》两篇提出,人们应认识到疾病死亡是自然规律,要抛弃对名利地位的追求,要慎于饮食;同时还要排除一切杂念。这样,就能达到最愉快的境界。《达生》篇讲了纪子为齐国君王训练斗鸡的故事,说是经过他一步步的训练,鸡变得没有傲气,没有反应,到后来就像个木头鸡似的,结果却没有一只鸡敢跟它斗。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人也要做到像纪子训练斗鸡一样,没有好胜之心,不为外界事物所动,才能无往而不胜。

  以上举的各篇都是对《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这里应该指出这么一点:《庄子》里的不少文章,主要是通过故事和譬喻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但是缺乏真正的切实的论据。像无为而天下大治,掌握天道就能逍遥自在,无好胜之心就能无往而不胜,等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都仅仅是主观幻想而已,无法实现,当然也就提不出真实有力的根据来了。

  不过,《庄子》一书中关于客观事物的矛盾及其变化的认识,具有丰富的辩证因素,却是不容抹煞的。

  《秋水》篇即是如此。《秋水》是《外篇》中,也是《庄子》全书中的名篇之一。该篇讲了七个寓言,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河伯与海若”的故事:黄河之神河伯,由于黄河水面宽阔得站在岸边都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来而洋洋自得,认为天下水的壮观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但等他到了北海,看到海水汪洋无际,不禁感到惭愧,并向北海之神海若讲了自己认识的转变。海若表示赞许地说:人们的狂妄自大是受了环境和眼界的限制,现在你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就可以同你讲论大道了。北海之水是天下最大的水,但我从不为此自傲,因为北海在天地间不过像泰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棵小树,中国在海内就像大粮库中的一粒米,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类与万物相比不过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所以五帝、三皇、儒家、墨家所争的,也不过是在这样渺小范围之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

  他们以此自夸,不也像你原来因水大而自豪吗?

  以上似乎谈的只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告诫任何人也不应该以己之长而骄人。其实这只是个开头,下面则申述了一系列哲学理论:时间和空间都是无穷的。一切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毫毛的尖端不是最小的,天地也不是至大无穷的;从小看大,会感到没有尽头;从大看小,则会感到小得看不清;世间万物的容积既有无穷大又有无穷小。时间没有止境,而且永在流逝,毫不停留;事物的界限也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秋水》篇反映出作者的哲学思想丰富而精深,它已经接触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问题,而且出色地论述了事物的相对性和辩证关系。这些是对《内篇》的具体发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