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张良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四二 | |
|
|
楚、汉之际,仍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一过,已是楚汉四年。 今十月将尽,仍不见韩信南来,恐不是一味督促所能办到的事。 刘邦默然忆想了半天,仍不得要领。张良垂首沉思良久,却想起另外一件事:“大王曾对良多次说过于汉中初拜韩信为大将之事。大王可还记得?” “俱是旧事,如何解今日之围?” 刘邦心不在焉地答道。 “如今想来,却有渊源。” “子房之意,实不可解。”刘邦倒坦诚。 “良仍记得,韩信曾对大王论及项羽不过逞匹夫之勇,怀妇人之仁。至人立功而不予封爵,至人得地而不分其利,故不能成大业。今韩信虽屡经催督而不发兵,莫不因此故?” “韩信已实封齐王,仍不餍足,就连彭越也拜为魏相,却又要如何?” “韩信虽受封为齐王,然蒯通在侧,他是善察言观色之人,必知此非大王本意。若他心怀叵测,告知韩信,韩信难免心中不安;彭越屡移兵梁地,实因大王拜其为魏相,今魏豹已死,必有意封王,大王未封,也不免观望。 为今之计,如将由临淄至滨海一带郡邑,封与韩信,将大梁之地封与彭越,将淮南之地封与英布,三人必来相助。” “唉……” 话说到此,刘邦不须思量,一切都很明白,心中虽十分恼怒,却又无可奈何,只有长叹一声,说道:“就请子房即刻遣使,飞报韩信、彭越、英布,许加他们封地吧!” 第十三回 连合众将屯围垓下 高奏楚歌撼慑军心 许加封地的使者去得神速,三路大军的行动来得极快。 首先发兵的是淮南王英布,与汉将刘贾进兵九江,不劳兵戈,招降了西楚守将大司马周殷,又得了许多人马,尔后按应刘邦,韩信的手笔更大,似乎起兵之初,已有全局在胸:并不直接前来荣阳、成阜相助,却令曹参留守,自率大将孔熙、陈贺,以灌婴骑兵为前锋,直捣西楚都城,大破彭城,俘虏西楚柱国项佗。然后,挥师连克郡县,过关斩将,直逼楚军之后。紧接着,彭越率军亦至。一时间,接连百里,俱是汉军,足有三十余万,犹如汪洋大海。至此,刘邦大喜,也放胆出击。 项羽闻汉兵大至,彭城失陷,焦急万分。正在忧虑,大将虞子期献议:“汉军趋集,数倍于我,我军营中粮草匾乏,不能持久,不如退兵,渐往淮北,复还江东。一则江东为大王起兵之处,民心归向;二则会稽尚有兵马,可供调遣;三则舒城、六城由大司马周殷镇守,如三路兵马合作一处,也可与汉军决战。” “为今之计,只好如此。” 项羽一边答道,一面引军而走。因怕汉兵追袭,步步为营,依次退却。 却不知周殷早已降了汉军。 刘邦见楚军退走,一面拔营尾追,一面派出人马,知会韩信、英布、彭越三路大军,紧紧跟上,随势移兵。不过五、六天功夫,楚军退至该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扎营拒守。 几乎是同时,汉军的各路人马陆续趋集,对楚军的合围之势大抵形成。 刘邦虑及兵马虽然广众,但多方杂凑,参差不齐,须统一调度,方能众志成城,便与张良、陈平计议,召集众将,共商破楚之策。 首先是择定各军主帅。刘邦当着众人委令韩信统御三军,各路人马悉听韩信遣使。这是与张良、陈平议妥的。众将听了,十分赞同。刘邦见万众一心,格外欣喜,原恐英布、彭越不服的担心随之尽消。 接下来商议破敌之法。众将各有见解,直言陈述,十分踊跃。刘邦听了,并不言语,只等韩信进言。韩信似成竹在胸,见刘邦有意要听他的见解,便将十面埋伏,四壁合围,一路诱敌,两翼夹击等战法缓缓道来。众将听了,都觉神妙。张良也于心中暗自叹服:十面埋伏,犹如囚笼,项羽纵是雄狮猛虎,终难逃脱。 这时,刘邦更是喜不自胜,似乎项羽一颗头颅已在自己剑下。当下就要遣使众将大举进攻。 大帐之中,只有张良格外冷静:楚军虽困,但尚有十万人马,俱是精锐,擅长力战,决不能轻视。想到此处,起身说道:“项羽引兵垓下,意在借江东之兵力,取淮北之粮食。但却有两弊:垓下之地,处于江淮,河汉纵横,沼泽遍地,其骑兵不便运动,此一弊;此处地域狭小,多面危岩,不宜纵横,此二弊。有此两弊,项羽乃自投死地,必难生还。但尚有一点,不可不虑,即楚军虽遭围困,但仍有十万人马,兵强将勇,可作困兽之斗。众将务要谨慎小心,全力搏杀,万不可掉以轻心,稍有懈怠,使项羽逃脱。” 张良的优虑决不是多余。他的担心也不仅仅在项羽的逃逸漏网,而在不能制胜,反遭败绩。但大敌当前,气可鼓而不可泄,这一点不可明言,只能隐示。刘邦借着话题,加以阐发:“子房此言,至为紧要,众将都要牢记于心,不可稍忘。” 众将散了,各归本部,分头布置。张良和汉王、陈平却另有一番密议。 “我想派一个精明之人到楚军营里,去见项伯。”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