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王阳明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二 | |
|
|
就这样,王阳明未用一兵一足,对哈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让哈吉的大军撤出了边界。这正是高尚人格的威力啊! 眼看着王阳明再平定偏远的一小部分顽固不化的贼寇,就可以大功告成,胜利还朝了。然而,王阳明此时已被病魔折磨得不成样子,由于天天咳血早已脸色腊黄,身体虚弱得连自己吃饭都困难,又有谁知道,多少个杀敌妙计都是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制定的啊! 一生只知为国操劳的王阳明太需要休息了呀! 可是,当王阳明上书明世宗,请求班师回朝时,本来对王阳明就恨之入骨的明世宗哪管你王阳明身体如何,他两眼只盯着除寇保自己平安,哪怕明明知道剩下的倭寇只是举手之劳,也要去除!说不定,明世宗恨不得王阳明早点儿死呢,这可就不费吹灰之力除了眼中钉,肉中刺。 王阳明见皇帝迟迟不传圣旨,心中早已明白了八九分,干脆不等圣旨就班师回朝。只可惜因病情太重,于1529年一月九日死于归途南安,终年五十八岁。 临终前,王阳明的家眷、弟子都跪在病榻前,痛哭流涕。王阳明却异常平静,微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王阳明死得平静,死得从容。这平静与从容是在对人生的领悟,是对一生没有虚度的满足。是啊,“此心光明”,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多难啊!从少年时起,勤读诗书,立下大志,后被人陷害,龙场三年吃尽人间之苦,身心俱受打击,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龙场悟道受用一生;后频频得志,威震天下,深受万民爱戴,波折与荣誉共生。这一生没有虚度,别人做不到的事,王阳明做到了;这一生不愧百姓,不愧苍天!正是因为了无遗憾,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才能在临死之前,平静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死亡”。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就如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匆匆来到又匆匆消逝。 就是在这“匆匆”之间,有的人碌碌无为,未激起历史长河的半点涟漪;有的人只想自己,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死后遭到万人唾弃;而有的人勤学苦读,鞠躬尽瘁,为人民,为国家奉献一生。当有一天必须面对死亡时,他们笑着接纳,从容面对,只因他们辛苦地付出了,没有白来世间走一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有的人的死重于泰山,有的却轻如鸿毛。”而他们的死,便是重如泰山的。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的阴影,这早在“呱呱“落地的时刻便已命中注定,虽然每个人不可能都像王阳明留下丰功伟绩,永垂青史,可怎样更好地度过一生,对得起生你养你的祖国,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肃的课题。 王阳明死了,坦然地走向另一个世界。全国的人,上到宰相徐阶,下到普通农夫、盐丁都悲痛欲绝。在明世宗嘉靖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王阳明的灵柩葬于洪溪的那天,数以万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洪溪,哭声震山谷,有的人因悲痛欲绝竟然昏死过去,所有的人都在埋怨,埋怨上天的不公,为什么善良刚正的人却早早离开了人间。 邪恶的人在最后的时刻也会露出本来的真面目。 皇帝听说阳明擅自离职,已病死于南安,知道王阳明再也无法用聪明才智与朝廷作对,也再不用怕他了,竟在王阳明死后下令革去王阳明的职,而且称王阳明的学说为伪学,禁止流传。生前是懦夫,死后呈英雄,这不更加说明了王阳明的才能卓越吗?明世宗也不曾想到,为出一口气,聪明反被聪明误,永远被天下人笑话。 王阳明的门人,挚友黄绾,专门写了下文称赞王阳明: 公生而天资绝伦,读书过目成诵。少喜任侠,长好洞章仙释,既而以仙道为己任,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实心改过,以去以之疵,奋不顾身,以当天下之难。上欲以其学辅吾君,下以其学淑吾民,倦倦欲人同归于善,欲以仁覆天下苍生,人有宿怨深言,皆置不较。虽处富贵,常有烟霞物表之恩,视千金犹如土芥。锦衣玉袍,大厦穹庐,视之如一,真所谓天生豪杰,挺然屹立于世。求之近古,诚所未有也。 黄绾的祭文正是对王阳明一生最生动贴切的写照!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