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文天祥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〇


  §第四章 正道直行抚地方

  景定四年(1263年)八月,29岁的文天祥奉命出知瑞州。十一月初,他到瑞州上任。

  为什么宋理宗把他派到这个地方去呢?

  原来,文天祥回乡不久,被先后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和太子府教授、校书郎,后来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兼权刑部郎官及景献太子府教授。由于他治学严谨,太子学业进展迅速,宋理宗大喜,传旨召见文天祥,送给他一只金碗,以示奖励。文天祥乘面见理宗之机,重申了他的政治主张,他极力指责董宋臣的滔天罪行,要求皇帝不要再起用董宋臣(此时董宋臣已出为保康军承宣使)。固执己见的宋理宗当然不会采纳文天祥的建议。文天祥怒而辞官,要求重回故里,幸亏右丞相贾似道出面调解,于是,文天祥离开京师,出知瑞州。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文天祥的轿子还没有进城,就听见一阵阵毕毕剥剥的鞭炮声。他不解地下轿问前来迎接的人:“今天一不逢年,二不过节,为什么大放鞭炮?”那人回答:“瑞州府的百姓早就得知大人的为人,听说大人到瑞州为官,家家欢天喜地,人人眉开眼笑,那鞭炮声是迎接大人的。”

  “唔?”

  “一点不假!”

  文天祥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文大人,请上轿!”手下人毕恭毕敬地说。

  “不!”文天祥摆手阻止,“我等进城,一不要鸣锣开道,二不要惊动百姓。”

  “这”执事为难了。

  文天祥说:“瑞州刚遭北兵(蒙古军)洗劫荼毒,困苦不堪,不能破费民财。”

  执事说:“新官上任,大闹三日,古来如此!”

  “要破掉这个陈规陋习。”文天祥坚决地说,“身为百姓父母官,岂能不为民着想!”

  就这样,堂堂太守悄悄进城,悄悄入府,安顿下来。

  次日,文天祥带了两个人,换上便服,出门视察民情。

  行至城北,文天祥突然看见一座土屋的屋顶上爬着一位白发老汉,老汉正在把瓦一块一块地迭起。

  文天祥感到纳闷,欠身施礼:“老人家,你是在捡漏么?”

  老汉没好气地应道:“年轻人,作田人没功夫同你开玩笑。”

  “这是怎么回事?”

  “三天没得米下锅了,只有卖瓦糊口!”老汉见文天祥态度诚恳,才实言相告。

  “卖瓦糊口!?”文天祥仿佛被黄蜂蜇了一下,“那到了下雨天怎么办,屋里不住人了吗?”

  “哎,这年月过一天算一天,眉毛底下还顾不了,哪顾得了明天。”老汉声泪俱下。

  文天祥用颤抖的声音说:“老人家,你快点下来。”

  老汉不知文天祥要干什么愣愣地从屋顶上下来。

  文天祥从袖中取出仅有的一点碎银子,一把塞在老汉手里:“老人家,不要卖瓦,这点小意思送给你买点米吧。”

  老汉喜出望外,扑咚一声跪倒,连叫“恩人”。

  经过几天的奔忙,文天祥深深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那颗粒无收的荒芜田园,那被北兵火焚而倒坍的房屋,那路边没人掩埋的尸骨,简直使他目不忍睹,他决心花大力气,使瑞州改变面貌,成为百姓的安乐之地。

  文天祥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民间的措施,比如,他减免赋税,取消徭役,重申法规,安定秩序。开初,他的这些措施遭到一些地方土霸和流氓地痞的抵制,有人公然把牛屎抹在太守府门口贴的文告上。文天祥及时地对这些不法分子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和惩办,使新的政令与措施得以实施,百姓们扬眉吐气,无不拍手称快,称文天祥是大慈大悲的活观音。

  接着,文天祥致力于兴百废,治理战争的创伤,他决定,先动工修复被北兵焚毁的碧落堂,以示他重建新生活的意志。

  碧落堂位于瑞州碧落山,这是一座曾经吸引过许多名人秀士的古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北兵杀进瑞州后,把许多美貌女子掠到这里,肆意蹂躏,谓之“逍遥堂”。北兵撤退时,点起一把火,将碧落堂烧成了瓦砾场。

  文天祥修复碧落堂的决定得到瑞州百姓的热烈拥护,木匠、石匠、泥水匠主动出工,农人们纷纷背粮上山资助,妇女们自愿上山为工匠们做饭。文天祥也经常到工地察看,有时还和匠人一道搬砖运瓦。

  第二年秋天,碧落堂的修复工作完毕,它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碧落山上,青瓦朱梁,雕栏画栋,雄伟壮观。

  文天祥十分高兴,特意选了九月初九重阳这一天在碧落堂举行落成仪式。

  百姓闻讯,一个个奔走相告,不少在战争中流落外乡的瑞州百姓也都纷纷回到故乡。

  重阳到了。清早,山道上满是扶老携幼的人,一路笑语,一路歌声,比逢墟还热闹。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