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司马迁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七 | |
|
|
然而柴草并不是能源源不断地供应的,时值春天,当地民众又要烧柴草取火,因而柴草很缺乏,塞河工程进行得很艰难。汉武帝担心这一次塞河不成,于是作了“瓠子之歌”以抒悲壮之情: 瓠子决兮将奈何, 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 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 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驰兮离离常流, 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 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 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啮桑浮兮淮、泗满, 久不反兮水维缓。 河汤汤兮激潺湲, 北渡污兮浚流难。 搴长茭兮沉美玉, 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 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淄。 宣房塞兮万福来。 数万民众、文武百官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为害多年的瓠子口堵住了!整个工地一片欢腾,人们为就要脱离苦海而欢呼不已,司马迁欣喜的泪水也夺眶而出,慈父去世之后,他沉重的心情第一次得到舒放,他再一次品尝到了劳动之后的甘甜、生活的甘甜。 决口堵住之后,汉武帝在大堤上修建了宣房宫,以纪念这次塞河工程,此后80多年内,这一带再也没闹过水灾了。 司马迁对这次塞河工程是感触很深的,汉武帝的《瓠子之歌》也让他深受感动,他想起自己在祖国各地领略到的湖光山色,考察过的水利工程,不禁十分感叹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后来他作了《河渠书》来纪念这次塞河之事。 五、太史令 公元前108年,也就是司马谈死后的第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应了他父亲的遗言。从此,司马迁开始了论著历史这一伟大的工程。 太史令在西汉时与州刺史、县令等是一个级别的,享受六百石的官俸,实际月俸七十斛。在西汉王朝庞大的官府机构中,太史令的职位自然是很低的了,名义上相比郎中是有所提升,实际上等于从皇帝的近臣降到了普通下级官员的位置,反而是不如郎中的,但司马迁已经很满足了,他觉得自己能担任太史令,一方面是父亲的缘故(父亲也曾是太史令),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汉武帝对自己的信任。不是吗?太史令官职虽小,但也不是说谁想当就能当的,除了记录史实,整理古代文献古籍,太史令还得负责阴阳吉凶的占卜、天文星象的观测,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能胜任得了的。 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对这一切知识早就烂熟于心了,可以说他在成为史官之前,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史官了。 司马迁得到这个职位后,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一心想着要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智慧,投入到这个职位中去,希望能有所作为,像他父亲临死时嘱托的那样,“以显双亲”。不仅如此,他还劝他的好友挚峻、长安的一名隐士也出来做官,但是被挚峻婉言谢绝了。 司马迁之所以以这样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太史令这个职位的本身。前面说过太史令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整理古代文献古籍,司马迁当了太史令以后,得以进入石室金匮(国家藏书的地方)阅读、整理各种历史文献,这对于他来说是再好不过了。原来收集的历史资料毕竟是零散、不完整的,缺少一个整体的轮廓,就像一个人的躯体缺少骨骼和经脉一样,各部分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因此司马迁早就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参阅历朝历代的文书古籍,国家藏书处中极为丰富的藏书,无疑让他如鱼得水,从此他尽情畅游于这些古籍之中,几乎忘了一切身外之事。 石室金匮中的藏书真多啊!但又仅仅是多而已,由于缺乏管理,各种藏书随便堆积在一起,没有一点秩序,十分杂乱,而且许多竹简(古代在纸未发明之前,都是将字刻在竹简上,然后用牛皮绳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连起来。有时候写一篇文章,其所用竹简要用牛车拖才行)都损坏了,串竹简的牛皮绳也断了许多,零散残破的竹简到处都是,有些地方甚至成了老鼠们的乐园。司马迁对这一切是很痛惜的,除了重新整理,已没有别的办法。他仔细地一片一片地阅读、归类、整理、登记,有时为了一片破残的竹简,他得花上几天几夜的工夫去推断其已损坏的内容,态度十分严谨。 日子就在考证、校对之中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司马迁忘了白天,忘了黑夜,只是全心全意地整理着、整理着,石室金匮成了他的家,竹简为友,竹简为枕,竹简为案,司马迁头脑里满是竹简,满是竹简上的列列文字,别的东西对于他来说,都已经不再重要了,他几乎忘了他还有一个家,忘了家中的大小事务,与亲友之间的交往、应酬,也逐渐断绝了。什么叫废寝忘食?司马迁比废寝忘食还要废寝忘食得多啊!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