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屈子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八一 | |
|
|
庙前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溪上架着木板桥。踏着木桥,渡过溪去,是一片翠绿欲滴的竹林。走出竹林是一片开阔地,一座座落在小河岸畔的凉亭翘檐屹立,清晰可辨,此乃楚韩边亭,小河的彼岸便是韩国的土地了。屈原时常到竹林中散步,有时也坐于凉亭的石鼓上,眺望河那边的情形,或与从河那边过来的三三两两的人对几而坐,彼此拉些家常,但却不曾走出凉亭,渡河到对岸去一游。 《思美人》是屈原抒发思念怀王的诗,内容早已成竹在胸,只是他的笔端饱蘸着的并非是墨,而是沸腾的热血,一腔激情。屈原虽承受着几近灭顶的打击,但却并没有灰心绝望,在思想情绪上依然充满着高度的自信。在这首《思美人》中,他要表明自己对怀王真切思念的情愫。他经常涕泗交流地凝望着郢都,“揫涕而伫眙”(擦干了涕泪久久地盼望),有许多要说的话而无法向君王诉说,“言不可结而诒”(要说的话也无法向你讲)。因为“志沈菀而莫达”(心情沉闷压抑难以表明),他的一腔思念,只得“寄言浮云”(请浮云传达这些话儿),“致辞归鸟”(托回郢都的鸟儿捎信)。在这首《思美人》中,他要表达自己从“独历年而离愍”(我个人多年来遭受忧患)的遭遇中,从“车既覆而马颠”(车已翻了,马也倒下)的沉重打击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再次崛起中注重策略,采取“勒骐骥而更驾”(重新驾起千里马的车)的方法重新开始,取得最终胜利。屈原既已来到这“媒绝路阻”(无人说合,道路不畅)的边远之地,倘无“聊假日以须时”(姑且费些时间等待时机)的从容,便绝无“勒骐骥而更驾”的高昂情绪和雄心壮志。 在这首《思美人》中,他要集中反映自己到汉北以后的活动。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屈原从没有停止过战斗,他在这楚之边区进行着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培养人才教育民众的工作。他在山区的“大薄”(草木丛生的地方),汉水流域的“长洲”,发动教育民众爱国卫国,并培养了一批可“备以交佩”(备置它们用来左右佩带)的改革人才。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做着变法改革的试验,这便是他能够“儃佪以娱忧”(徘徊消忧),静“观南人之变态”(观赏南方人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原因。在这首《思美人》中,他表达了自己从边区民众对改革的态度中得到的鼓舞和喜悦,这坚定了他“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香花和污秽混杂在一起,芳香总不会被恶臭掩盖)的信念。因为改革的大得民心,所以他坚信,尽管谗人高涨,改革的成效是瑕不掩瑜的。 在《思美人》中,他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入手,讽谏怀王对待变法改革要立场坚定,理直气壮。过去,怀王要屈原变法改革,却又不给他有力的支持,就像要人去摘薜荔,又不给上树的梯子(“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要人去采荷花,又不为人备好篙船(“因芙蓉以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一样。屈原虽然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去变法改革,并宁愿忍受忧闵失意终身(“宁隐闵而寿考”)的痛苦,但他不愿意这变法改革失败在没有主见没有立场的怀王身上。在《思美人》中,屈原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和打算,以坚定怀王变法改革的意志。他希望怀王及早励精图治,也不要管他最终的结局如何。最后诗以“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我常常不自觉地一个人默默地向南走啊,这完全是因为思念像彭咸一样神圣伟大的人)点题,照应全篇。 全诗一咏三叹的情思,层层递进的章法,委婉中的讽谏,坚定不移的信念,将一颗赤子之心,一腔爱国之情烘托得如铁在炉,如日之升。 在屈原于神庙中伏案创作《思美人》的过程中,总有一个高大的农民汉子不时地出现在神庙的周围左右,他肩宽腰圆,头戴硕大的竹笠,总是将前檐拉得低低的,遮住自己的面庞,虽二人相距只有咫尺之遥,屈原却难见其真面目。他的来往很准时,极有规律。他的右手总提着一个并不显眼的藤包,包内盛有酒、肉、衣物和刀币。他不打扰屈原的写作,来到庙门前,放下藤包,干咳一两声,转身便走。为了感谢这位雪中送炭的不相识的朋友,屈原经常站在庙门口伫立等候,但是,那位戴竹笠的汉子远地里发现了屈原,放下藤包,转身便走,他料定屈原定然会过来取走藤包,因为里边盛的尽是他的生活必需品。有时屈原也隐身于暗处,待农民汉子来到庙门口,猝不及防地窜将过去,欲一把将他拽住,不料这家伙泥鳅一般地敏捷,竟来了个仙人脱衣,溜掉了,屈原只抓到了他的一件上衣。从此以后,农民汉子百倍提高警惕,弄得屈原无计可施,只好无功受禄,整日闷在葫芦里。 这位戴竹笠的农民汉子不仅常在神庙周围出现,而且影子似的跟随着屈原,屈原竹林散步,他也竹林散步;屈原山中射猎,他也山中射猎,只是总跟屈原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将竹笠的前帽檐拉得低低。是跟踪?是监视?是暗中保护?不知道,从他那不间断地送酒、送肉、送钱的举动,屈原推断,不会是恶心歹意。 多年的风吹日晒,神庙前小溪上的木桥业已腐朽,一天屈原外出归来,竟然木折桥断,坠落于水,幸有戴竹笠的农民汉子在不远处徜徉,闻声迅疾赶来,纵身跃入水中,救了屈原的性命。在屈原卧床昏迷的日子里,一直是这位农民汉子侍于榻侧,煎汤熬药,喂水喂饭,直至神志清醒之后,方悄悄隐去,但酒肉钱物还是照送不误。 屈原的病体逐渐康复,一天他再次修改《思美人》,心绪十分沉重,不由得到荒野里漫步,以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气。他信步向北,不觉只来到了楚韩边亭。远处里屈原便发现小凉亭内坐着一个人,身边放着一个精致的小包裹,他双手拿着竹笠扇风,脸朝北眺望韩国那边的风光,似乎没有发现屈原的到来。屈原觉得这个人的背影很熟,连忙上前探看。那人倏然回过身来,欠身施礼道:“大夫,愚弟恭候多时了。” 屈原愣怔了半天,原来自称“愚弟”者,正是那位照料自己的戴竹笠的庄稼汉,急忙回礼道:“谢恩人多有照料!” “岂敢,岂敢!”农民汉子撤掉挡在面前的竹笠,自我介绍道:“愚弟便是江北望霞峰的景柏,难道平兄一点也认不出来吗?” 他乡遇故知,屈原异常惊喜。这位十多年前曾在颂橘坡一起品橘、颂橘的少年朋友,如今竟在自己最贫困、最郁闷的时候暗中关照自己,不禁激动得泪如泉涌。他紧紧拽住景柏的双手,二人同坐在亭中的石鼓上,推心置腹地叙谈个没完没了,当谈到当年“赠宝”一事,屈原还真有些内疚和脸红。 屈原当了左徒之后,常有过去的少年朋友、同窗耍伴、三亲六故来郢都找他,不是讨官觅职,就是索金求银。为求生活得更好些,忽一日,汉生、石登、景柏同时来找他,屈原分别赠给他们一把锄头、一把镰刀和一包玉米种子,且谓之曰“赠宝”。锄头上铸有两行小字:遍地是黄金,只待勤谨人;镰刀上也有两行小字:莫想山中鸟,喂好笼中鸡;玉米种里有片竹简,上写:不种今年竹,哪得来年笋。这玉米种是不久前屈原使齐用重金换回来的“大马牙”,耐旱防涝又抗虫,比乐平里的“野鸡啄”高产几十倍。它穗大,籽粒饱满,精心耕作便可喜获丰收。锄头、镰刀是楚国最近冶炼出来的,秦晋等六国至今还没有这种铁制农具,它坚而不脆,碰到石头上冒火花而不折损,比原来用的青铜农具胜强百倍。 屈原之举,不谓不对;所赠之“宝”,亦可谓情深意厚;“宝”上的文字,也颇有激励作用。然而这样做,仿佛在表明,在诸多少年朋友中,只有他能够为官,别人却只是种地的料。 故而往事重提,心悸脸红。 送酒、送肉,送钱物,小河搭救,均系景柏所为。 屈原凝望着这位少年朋友,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讷讷半天才问景柏:“当年带回家去的百棵橘苗,如今长得可好?”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绿色的叶片雪白的花朵,长得那么茂盛令人欢喜。枝条层叠棘刺锐利,圆圆的果实饱满而又丰腴)景柏用屈原当年《橘颂》的两句诗回答屈原。屈原听了,顿时兴味勃然,他已经许久不曾这般舒心惬意了。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