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屈子传 >  上一页    下一页
八〇


  再说,对问题的敏感,认识的深刻程度,旁证博引的辩才,应付千变万化的能力,等等,陈轸和昭睢都无法跟屈原相比,只是彼此见解大致相同罢了,因而效果多不理想,这就使屈原整日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人在一天天消瘦,精神亦大不如先前了。贤妻过早地离世,昭汉为捍卫《宪令》而献身,倾注心血最多的宋玉背叛了他,正在为虎作伥,身边只有一个贴心的婵娟和数名家人奴仆相伴。婵娟曾多次劝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怀王不信任、不重用,群小嫉恨、陷害,对朝政与国事何必继续耿耿于怀呢?屈原自然不会接受婵娟这样的劝谏,他异常激动地说:“屈平,生为楚人,死为楚鬼,国难当头,岂能故作麻木,默然不问呢?”相处数年,婵娟十分理解自己的义父,也就不再多言多嘴。但为了照顾父亲的健康,使其于烦闷与窒息中稍得解脱,便与常跟屈原相处的几位父老协商,劝屈原暂时离开郢都,到别的地方去游览一下,以排解心中的郁闷,待怀王回心转意后再归来。起初屈原执意不肯,他说:“我怎能当国家正处危难之秋,人民正濒临灾难的深渊不管,而独自一人外出游山玩水呢?”

  父老们异口同声地说:“离都外出,非为游山玩水,而是借此机会与民相处,察民之情,体民之苦,此乃日后治国之基也。三闾大夫正在修改祭神之《九歌》,天下皆闻。汉北系《九歌》之故土,何不借机一游,广为搜集,此乃先生再创新歌之米粮鱼肉也……”

  屈原细细品味父老的这番话,确有道理,于是接受大家的意见,带领婵娟等人离郢北去,开始了历时四年之久的汉北流浪生活。

  公元前304年初夏一日,屈原乘坐两匹马拉的车子,沿着通向襄樊的大道向汉北前进。襄樊为楚之商业与军事重镇,沿途非常热闹,风景也很优美,但屈原却无心观赏,总在思念着楚国人民的苦难和楚国未来的命运。

  到汉北去要经过宜城,宜城曾为楚都,有王城、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的墙壁上,刻画着天地山川的神像和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故事。祖先的遗迹吸引着他在此逗留了一个时期,面对着许多圣君贤王的事迹,屈原心中感慨颇多。他想,怀王为什么这样糊涂,竟不能以圣贤的先君为光辉榜样,选贤任能,排斥奸佞,思发展,图进取,最终统一天下呢?自己的忠直劝告,他为何总不肯相信,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呢?面对着这形形色色的神灵,他不禁大声喝问道:人类世界为什么要有不平?天地之间究竟有没有是非?……

  从宜城再向北走,就到了汉北。汉北就是现在的郧阳、淅川一带,北面正靠着秦掠楚的商于之地,是楚北鄙的边境,和韩也相临接。如果屈原再向北走,就可以离开楚之乡土,进入韩、魏和齐的领域。在当时盛行着“楚才晋用”,如张仪是魏国人,却到秦国为相;苏秦是洛阳人,却六国封相;便是那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丘、孙武、孟轲,也是长时期在外国寻求知遇的明君和施展抱负的机会,屈原满可到韩、魏、齐去住一段时期,这些国家都是楚的盟国,而且都很尊敬屈原,尤其是齐国。但屈原不愿离开宗国和人民而出走,他那爱国爱民的热情不允许他离开宗国一步,他悲愤难抑,痛苦地在汉北一带徘徊,恨不能马上返回郢都,以实现自己的进步的政治理想。把这种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无限思绪抒写出来,这便是《抽思》。

  屈原要以缠绵深沉、细腻真切的怨愤之情流贯全诗。

  心郁郁之忧思兮 (心里的忧愁万分郁结,
  独永叹乎增伤。 (孤独地唉声叹气,不断悲伤。)

  屈原开门见山地扣住“抽思”二字,以忧伤入题,用一连串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字词——郁郁、忧思、独、永、叹、伤,欲一下子将读者牵入“忧伤”的氛围,并一步一步地带进更深沉的情感王国。

  在这整个抒发忧伤情感的诗章中,屈原的感情是逐步委婉、细腻地予以吐露的。

  先从比喻入手,描写自己的忧思如处于漫漫长夜之中,曲折纠缠而不得解,同时自然联系到了自然界的秋容:

  思蹇产之不释兮,(思来想去,怎么也不能开怀, 曼遭夜之方长。只恨长夜漫漫,天总不亮。
  悲秋风之动容兮,(秋风一吹,万物都要萧条,
  何回极之浮浮! (坏人当道,真是一片糟糕!)

  接着写到了怀王,由于他的多次迁怒,而增加了自己的忧虑,自己虽然一片赤诚,为国为民,还是无济于事,怀王多次悔约,不以诚相待。屈原试图再作表白,希望靠拢君王,而直言时却又遭谗间,其中的微纱感情,屈原分别用了“震悼”,“夷犹”、“怛伤”、“憺憺”等刻画心理的词语,真切入微地表述出来:

  愿承间而自察兮, (想乘着你空闲自行表白,
  心震悼①而不敢。(心里害怕又不敢这样做。
  悲夷犹②而冀进兮,(我踌躇,但我总想见你,
  心怛伤③之憺憺④。 (可怜我的心彷徨。)

  ①震悼:恐惧。
  ②夷犹:犹豫。
  ③怛伤:伤痛也。
  ④憺憺:心情动荡不安。

  屈原的心是坦正的,他的忠言直谏是图君王能光扬美德,而自己则无他求,唯以圣君贤臣为楷模,求自身品德的修养。这里“望三五①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愿以三王五伯作为你的榜样,愿以彭咸作为我自己的典型),“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善行要靠自己努力,不从外来,名声要与实际相符,不要弄虚作假),既是真诚的剖白,也是富有哲理的警句,使诗章在缠绵深沉中透出理性色彩。屈原企图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打动楚怀王,使他幡然悔悟,重新任用自己,把国家引向光明坦途。

  ①三五:指三王五伯,亦称三皇五帝。

  “少歌”之后的“倡曰”,虽然继续前半部分的叙述,但转换了角度,以由南飞北的鸟作譬,刻画自己独处汉北时“独而不群”(没有一个知交)、“无良媒”(没有好的介绍人)的处境,其时其地,忧思益增,“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作者在流涕,在太息,诗文也必催人泪下。至此,屈原巧妙地借助了一个梦境的描写,抒写自己对郢都炽烈的怀念——“魂一夕而九逝”(梦魂一夜要走九遍),使人似乎看到屈原的梦魂由躯体飘出,在星月微光下直向郢都飞逝,现实的毁灭在空幻的梦境中得到了暂时的慰藉。这是一段极富浪漫色彩的描写,读者可以与诗人一起,带着忧思,在追寻,在飞翔。

  屈原最终唱出的依然是失望之辞,因为梦幻毕竟是梦幻,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倾吐出的是极度矛盾而又无人可诉的心理。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因楚负其纵亲而伐之,楚使太子横质于秦而请救,秦出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为了深入民间,四处采风,屈原并不总与婵娟、奴仆生活在一起,常常孑然一身,云游于穷乡僻壤,结交翁妪田夫。有一段时间,他居住在楚韩接壤处的一幢河神庙内,小庙低矮狭小,残垣断壁,隐于荆榛竹林。每年汛期,都有人居住于此,看护河堤,报告汛情,以便及时采取防汛措施,因而这里床榻、炊具,一应俱全。虽说因长时期未动烟火,这里颇有些潮湿,染上蛛网,灶穴兔窝,颇有些肮脏邋遢,但几经清扫整理,倒也幽静凉爽。因为屈原要在这里创作《思美人》,才特意寻了这么个少干扰的处所。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