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屈子传 >  上一页    下一页
四〇


  这病经常幻化成那位峨冠博带美男子的身影,萦绕在郑袖的心头,伴随在她的前后左右,驱不走,赶不散。每当这种时候,郑袖便心气和平,和颜悦色,甚至常无可名状地微笑,坐于梳妆台前精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梳妆,一修饰便是半天。有时独自一人在室内倾情地弹唱,或者翩翩起舞,精疲力尽而后止。

  御花园内有一座假山,名“荆舒”,意为登上这座荆山,放眼楚天,心情舒畅。荆舒为园中的制高点,占地数顷,气势恢弘,奇峰高耸,怪石嶙峋,林丰草茂,禽兽满山。郑袖常登山西跳,愣怔怔地望着橘园出神,毫无疑问,她是在望那位峨冠博带的美男子,这是她们母子的希望。时间一长,她摸出了屈原的行动规律,每天,当晨曦染醉了枫树橘林的时候,他必在橘子湖畔舞剑,雄鹰展翅,燕子穿云,鹞子翻身,闻鸡起舞……一招一式是那样英武洒脱,干净利落,优美传神,令观者魂摇神荡;上午的巳时和下午的申时,他必到溪畔林荫散步,身着白色便衣,巾帻,手执帛卷,或逍遥,或行吟;他书房的灯光常亮至深夜,或通宵达旦。

  郑袖既把准了屈原的生活规律,便单等他活动于园中的时候,方登山西眺,常常看得如醉如痴。为了观屈原舞剑,她改变了睡至日上三竿方才起身的生活习惯,每日黎明即起,甚至起得更早,为的是能观赏到屈原书房里那橘红色的烛光和那个模糊不清的剪影。晨风吹乱了云鬓秀发,朝露打湿了锦缎斗篷,她全然不顾。那分隔两园的蜿蜒矮墙,虽说并不能遮挡视线,但却使她可望而不可即,依然觉得讨厌。一日,她乘怀王兴致正浓,说道:“兰儿橘园读书,每日出东门,绕南路,甚是遥远。虽说有内侍相伴,车乘迎送,但颠颠簸簸,耗费时光……”

  “依爱妃之见该当如何?”怀王是个急性子,打断了郑袖的话说,“难道能让左徒来后宫教授不成?”

  怀王愈急,郑袖愈缓,她慢条斯理地解释说:“何需劳动左徒大驾,两园只有一墙之隔,倘在御花园的后墙开一便门,情同一园,兰儿前往左徒处受业,不过园中走走,岂不方便……”

  怀王闻听,乐不可支,休看她近来迂迂道道,癫癫狂狂,倒是颇有心计,这个主意想得好,既方便,又节省时间和车马,何乐而不为!

  不久,后宫墙便开了一个便门,跛脚的子兰橘园受业,确是方便得多了。既有门,自然不会专供子兰一人出入,其子可通,其母也就可过。一日清晨,郑袖照例起得很早,攀上荆舒山观屈原舞剑,看着看着,竟不由自主地走下山去,踱向那个新开的、并不大的、少有人出入的后园门,门旁有小太监把守,但并不盘问——有谁敢盘问南后呢?跨过门去,郑袖径向舞剑的屈原奔去,屈原正聚精会神地舞剑,未发现南后来到身边,依然舒展身姿,挥动长臂,前进后退,左跨右迈地舞个不停。郑袖也不惊动他,隐于一株橘树后边窃观,目不转睛地盯着陆离长剑那寒光闪闪的剑锋。屈原的剑实在是舞得太精彩了,大蟒翻身,白猿献果,银燕入林,苍龙折尾,鹞子钻天,丹凤回首,猛虎下山,雄狮啸天……郑袖看得出神,兴奋不已,竟然情不自禁地喝彩起来:“屈左徒的剑舞得好,真乃专诸转世,要离再生也!……”

  屈原闻声,不由得心慌意乱,满脸飞霞,急忙收束了舞姿,放下陆离长剑,上前见礼:“南后早安!臣不知南后驾到,未能相迎,万望恕罪!”

  郑袖款款上前,十分平易地微笑道:“屈左徒不必如此多礼,您是兰儿的恩师,国之太傅,按民间习俗,我等同辈人也,今后相处,随便些为好。”

  郑袖先给屈原松了松弦,然后解释说:“我习惯于早起散步,园中走走,呼吸些新鲜空气。见左徒正在舞剑,便过来了,一则为左徒之精湛技艺所诱,二则想了解兰儿跟先生受业的情况,是否常惹先生生气……”

  郑袖邀屈原溪畔走走,屈原只好从命。首次单独相处,不可能谈得太多,太深。屈原介绍了子兰学业上的长进,多是些阿谀赞扬之辞,诸如聪明睿智,肯于用功之类。郑袖则希望屈原对子兰严加管教,不能娇宠;同时又说,子兰身子骨单薄,又跛着一只右足,实在是可怜……

  此后郑袖又到橘园来找过两次屈原,均因屈原外出而未能相见。接着便是屈原忙于拟订各种法律,出使诸侯。这情形郑袖是知道的,她不是那种堕于情网不能自拔的女人,她胸中装着整个楚国,楚国的现在和未来。她知道,现在树立屈原在满朝文武和举国上下的威信是多么样的重要,因而当他忙于国家大事的时候,决不应该打扰。郑袖是个理智能够控制感情的女人,她放眼未来,极力压抑着感情的波动,收敛了放荡的行为。但是,她依然经常命子兰带礼物给老师,吃的,穿的,用的,可供观赏的珠宝,更多的则是各种有价值的书籍,她猜测得出,屈原定然嗜书成癖,爱书如命。

  刚刚安顿下来,屈原便投入了拟订各种法律的紧张工作。这是一项继往开来的浩大工程。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查阅资料,先在楚之守藏室泡了一个多月,翻阅查找,将有价值的书籍资料全都搬进了橘园的藏书阁,以供随时参考;然后又到周都洛阳、鲁都曲阜、齐都临淄等天下藏书最丰富的各大守藏室去安营扎寨,孜孜不倦地查找、阅读、抄录、摘要,因为这是异国他乡,这里的书不能带走。他当了一年书蛀虫,读的书浩若烟海,翻阅的资料车载船装。他曾下大工夫,费大气力,倾注全部心血,研究魏之李悝、楚之吴起、秦之商鞅的变法改革,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魏国地处中原,黄河从西北疆蜿蜒穿过,南邻楚国,东与宋、齐接壤,北与赵国毗邻,西邸函谷关,隔黄、渭、洛三水与秦国相望。这里一马平川,是中原水陆交通的要道,全境除黄河以外,无险可守。它处在战国七雄的中心,周围都是觊觎它的强敌,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公元前445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魏文侯虽然夺取了政权,但却很不巩固,四境以外的强敌不断侵扰,威胁着魏国的安全。在此形势下,魏文侯决定对魏国的政治实行改革,打击归贵族的势力,刷新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富国强兵,以御外侮,保卫新生政权。他下令求贤,聚集革新人才,师事子夏(孔子弟子)、田子方(子贡弟子)、段干木(子夏弟子),重用李悝、西门豹、翟璜等人,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变法改革。

  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年),魏文侯时曾任过北地守,后来任魏相,其变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为:

  在政治上,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即取消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新的封建官僚制度,对新兴地主阶级人士按功劳的大小授予爵位和俸禄;按其才能的大小授予职位,实行赏罚严明的制度。李悝还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徕)四方之士”,他说,父亲有功而使儿子食禄,这是无功而食禄,而且出门就乘坐车马,穿着美丽的皮毛袍子,以为荣华富贵,回家时则有乐队奏乐使其子女安乐,这样就乱了地方上的礼教。有这种情况,就该剥夺贵族之子的世袭俸禄,用这些来奖励外来之士。

  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和“平籴法”。李悝为一般五口之家的农民算了一笔账,认为他们种田百亩(合今三十亩左右),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待交完租税,留足口粮,支付各种费用后,就所剩无几了,连添制衣服也感到困难,若遇上疾病、丧葬等事或国家增加苛税,就更没有办法了。李悝提出“尽地力”的办法来解决农民的困难,这就是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他设想每亩若增产或减产三斗粮食,全国就相差很大的数量。

  李悝主张实行的“平籴法”,用以保障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农民的生活稳定。其办法是:丰收之年,国家按平价多收购余粮;歉收或灾年,国家仍按平时的粮价出售粮食。这样以来,即使是灾荒之年,粮价也不会抬高,农民就不会因饥饿而逃亡了。

  “尽地力”和“平鹮法”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