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屈原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七 | |
|
|
§忧愁幽思作《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篇共370句、2477字(宋洪光祖认为“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两句乃为后人所增,没有计算在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政治抒情诗,也是世界文学中辉映千古的杰作。 《离骚》篇名的解释很多。最早的解释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淮南王刘安《离骚传》中的话:“离骚者,犹离忧也。”但这话说得比较含糊,很容易让人将“离”与“骚”分开来理解,如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将“离”训为“罹”,“罹”就是遭受的意思,“离忧”便成了“遭受忧愁”。而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直接地将“离” 解释成离别,“离骚”也就是“别愁”。今人游国思先生认为《离骚》这一名称具有双重含义。从音乐方面说是当时楚国的一种曲名,从古音韵学的角度考察,“离骚”就是“劳商”,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从意义方面来说,“离骚”二字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牢愁、牢骚与离骚,古并以双声叠韵通转。以上三种说法中,我们认为游国恩先生的说法是比较妥当的。屈原的作品与民间文学有不解之缘,“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恩《翼骚序》),那么作品的名称用民间歌曲的问题,自然是极有可能的。如《九歌》就是如此。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旧说多以为作于怀王朝屈原被疏(或被放)以后,但未说明具体时间。洪光祖《楚辞补注》定为怀王十六年左右。近现代学者们根据《史记·屈原列传》等资料,又提出了种种解释:陆侃如《屈原评传》以为作于怀王十三四年遭谗去职之后。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认为始作于怀王十六年,成于顷襄王初年。游国恩《楚辞概论》推为顷襄王三年或三年后。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即自沉之年。我们认为《离骚》应作于怀王三十年前后。理由是:一、这一年屈原五十五岁,与作品中反复申述的“老冉冉其将至”、“及余饰之方壮” 将老而未老的年纪相符。二、从《离骚》抒发的忧愤的深广和创作上表现的宏伟的气魄来看,不像是在老年,最适合的年龄是在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三、结合史实看,怀王二十五年至三十年间楚国所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在《离骚》中都有所反映。“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味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只有在党人所走的道路的危险性充分暴露时,诗人才会作如此论断。而这种危险到怀王三十年时已经非常清楚了。“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说明怀王反复无常已不只一两次了。据此推断,《离骚》当作于怀王三十年前后,怀王入武关之后、被囚死于秦之前。《离骚》中没有透露出怀王囚死秦的消息,估计不可能作于怀王死于秦国之后。 《离骚》是一篇令人回肠荡气的长诗,它全面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全篇可分若干自然段,但根据整篇诗的思想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诗人回顾了自己殚思竭虑、变法图强、改革朝政的历程,后一部分则写诗人遭谗被疏后内心产生的种种矛盾,以及誓死殉于理想、殉于祖国的决心。诗中对楚国腐朽贵族颠倒是非、嫉贤害能的黑暗统治和误国行为做了尖锐抨击,也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极端痛苦和忧伤。全诗情感起伏强烈,震撼人心。 从开篇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前半部分。首先自叙世系、祖考、诞生和命名。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诗人以极其庄重的口吻,叙述自己的家世,说自己高贵的出身:是高阳帝颛顼的后代,与楚王本属同宗之亲。自己的生辰也与人不同,恰好是生在寅年寅日庚寅日。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辰,加上父亲赐给他的美名使他充满了自信。作为楚国王室的宗室之亲,他对楚国的存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他父亲伯庸给他的命名正是屈原一生坚持遵守的信条:“正则”是公正而有原则;“灵均”是灵善而能均一。 接下去诗人表白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以及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这一段大意是说:时光过得飞快,我总好像是赶不上似的,怕是年岁不等人。我早晨到山上拔木兰,黄昏还在水边采集宿莽。时光匆匆而过,毫不停留;春去秋来,季节不断更替。想黄叶在西风里片片飘零,恐怕美人也将逐渐衰老。趁着壮盛之年赶紧摈弃恶德,去改变那不好的作法,如果你打算骑上骏马驰骋,那么来吧,我来给你引路!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