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李清照 >  上一页    下一页
四六


  以《庆清朝慢》为例:

  禁幄低张,形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朋,长殢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
  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此词咏的是牡丹,又不露“牡丹”。先写花的帷幄、形阑,以所处环境衬出人们对花的格处珍惜。环境描摹之后,才正面展示牡丹形象:“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等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东殢君。”至此,若停笔不写,“牡丹”形象虽出但不够突出,词的体例自然也不允许只写上阕。但下阕如果再从正面描摹,显然很难取得好效果。作者巧妙地把笔宕开,换了一个视角,不再正面写牡丹,而是侧面用笔,通过写人们日夜竞赏牡丹的盛况及人们兴高采烈的情致来烘托花中之王超凡卓异的魅力。此类写法,清朝的刘熙载后来把它概括为“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艺概·词概》)的烘云托月的手法。

  全词抓住牡丹绰约妖娆的特征,多角度、多侧面地烘托渲染。咏牡丹而不露牡丹,不即不离,尽得牡丹风韵。

  再如《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占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此词咏芭蕉,同样是多角度、多侧面描写。词一开始即推出芭蕉,接着由整体而局部,由光线角度、侧面描绘芭蕉枝大叶肥,再工笔细描芭蕉心叶舒卷的细部。一幅立体的芭蕉图已立于眼前,其枝叶茂盛乃是突出特征。下片承上片“余情”,从声音的角度写雨打之下的芭蕉。此时之“芭蕉”与白日所见之芭蕉,又有了不同的韵致。

  还有《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应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上片细致描写桂花的颜色、形态与香味,下片则侧面描写,用“梅”的“妒”、“菊”的“羞”,反衬桂花的“自是花中第一流”。通过正面和多侧面的描写,桂花以它“情疏迹远只香留”而成为“花中第一流”的特征已非常鲜明。因有正面与多侧面的结合,还有情感抒发穿插其间,全词咏物细腻生动又无质实之感。

  咏梅的《渔家傲》也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展开适当的铺叙: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妮,当庭际,玉人浴出新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正面描写了寒梅在枝头的形象后,又从侧面入笔,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摹出梅的丰神雅韵。下片再加上明月烘托,人物陪衬,更突出了梅花“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无与伦比之风韵。

  咏菊的如《多丽·小楼寒》,反复多角度渲染,也极尽白菊风韵神态;其余各咏物词也一般都具备这一特点,铺叙咏物,不即不离,不再一一例举。

  (二)用典自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实”是《词论》论词的又一个标准。“尚故实”就是要用典,讲究语有出处,以此增强词的“雅”

  味。但李清照的尚故实又完全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掉书袋。典故在她的词中,运用得巧妙灵活。

  上文提到的《多丽》一词,即用了大量的典故。

  请看全词: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釄。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