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李鸿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〇 | |
|
|
§三、“自强”、“自富” ——投身洋务运动 §1、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李鸿章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用西式武器装备起来的淮军。与此同时,他还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得中国之“自强”。可以说: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主要是由李鸿章开始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主持总理衙门的奕欣、文祥等人,鉴于清王朝内忧外患频纷,就积极提倡以“练兵”、“制器”为主要内容的所谓“自强之道”。 在地方上倡导这一主张的则有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其中以李鸿章倡导最力,动手最早,经办最多。这一方面决定于他胸襟开朗,不拘成法,更主要决定于他在上海“华洋会剿”期间的实际体会。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先遣队抵达上海。 抵沪之后,他看见外国枪炮性能优越,杀伤力强,而中国人所生产的军工产品却质量低劣,令人悲哀。同时他又发现“太平军中专用洋枪,尤其是李秀成所部洋枪最多”。考虑到作战需要,李鸿章认为淮军要制服太平军必须多用洋人军火。当时,上海的“常胜军”部队的军官全由西方志愿者担任,还配备了外国枪炮,这一切使李鸿章很快意识到外国人和他们的先进武器构成了对中国的长期威胁。因此李鸿章一面尽量把外国人的干涉和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一方面极力争取得到并再生产外国人的先进武器。经过李鸿章的努力,1862年10月初,华尔向他表示,同意为中国雇用生产弹药的外国技术人员和购买轻型武器。 同时,李鸿章通过他在广东的哥哥李瀚章,利用地近香港、购买外国武器较为方便的条件,购买了大量的西方新式枪炮,不仅用来武装改编后的淮军,而且分拨给曾国藩、曾国荃的湘军使用。于是在1862年6月,李鸿章的淮军里面出现了洋枪队。 1862年11月,李鸿章接到一份诏书,命令指挥官指派中国人学习外国弹药的生产技术。随后,李鸿章开始跟有军工经验的英、法军事人员接触,目的是要模仿他们的生产。由于李鸿章与外国军队的频繁接触,使他对外国武器的效力更为推崇,更加坚定了自己生产西式武器的决心。1862年10月,由韩殿甲领导的技工在李鸿章的军费资助下,开始生产炸药及雷管。 1863年,李鸿章雇用英人马格里会同直隶州知州刘佐禹,首先在松江办了一个洋炮局,制造炮弹铜帽等军用品,这是上海最早的洋炮局。同时,1863年9月,李鸿章专折奉调丁日昌到达上海,又建了一局,仿造短炸炮以及各种新式炮弹。这样,韩、丁、马三局先后成立,李鸿章把它们合称为上海“炸弹三局”,时人又称为上海洋炮局。这三个炸炮局,以马格里、刘佐禹主持之局最为先进,使用西洋机器,并用蒸汽机为推动力,“雇用洋匠数名,照料铁炉机器”,又选募中国各色工匠,帮同工作,铸造炸炮。 韩殿甲和丁日昌分别主持的炸弹局,“都不雇佣洋匠,只选中国工匠,仿照外洋做法”,分别用手工铸造炸炮。这三个炸炮局所造的炮,大多限于轻便的短炸炮,炮重不满50斤,每月只造6至7尊。炸弹则每月可出产万余颗。这些枪炮,主要用于淮军各营与太平军作战,同时也有一部分拨济湘军曾国荃部。 1864年,淮军攻占苏州,李鸿章把马格里、刘佐禹主持的洋炮局迁往苏州,成立了苏州洋炮局。 地址设在太平天国纳王府,占地比上海大得多。这期间,马格里通过李鸿章的允准又从外国购买了一批机器,规模扩大,生产也频有成效,每一星期就可以生产1500到2000枚枪弹和炮弹,还制造了规模不同的开花炸炮。对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欣在1864年5月奏请朝廷允准,从保卫宫廷的火器营中选出了8名武弁、40名兵丁前往苏州洋炮局学习。于是李鸿章成了让人们刮目相看的洋务派首领之一。 1864年5月,同太平军作战即将结束,李鸿章再次强调制器之不可缓。他在致总署函中说:“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日本制造,现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由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固无如之何也。”“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 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鉴于原设三个洋炮局的设备不齐全,便在曾国藩的支持下,购得上海虹口美人旗记铁厂一座,与原设在上海的两个洋炮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极大,该局以江海关二成洋税为底款,作为常年经费,以制造军械为主。江南制造总局共设五个分厂:一是制造枪炮的军火工厂;二是制造轮船、修理船舶的船厂;三是炼钢厂;四是火药厂;五是机器制造厂。除此之外,该局还附设了译书局,专门翻译外国书籍。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