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刘鹗——老残遗恨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六二 | |
|
|
振玉道:“惭愧得很,我常到尊府大先生处借阅书籍,已有多年了,今天见过面,我也会到府上拜会你的。” 铁云吸着水烟快活地笑道:“那最好了,守孝在家,正愁没人谈心哩。” 正说得高兴,报贩送来刚由上海运到的申报,伙计递进内堂,铁云接过来一眼瞥见了大字标题,不觉惊呼道:“不好,官军在平壤吃了大败仗了。”于是一条条电文读了下去,才知日本军队暗暗切断了平壤清军的退路,形成四面包围之势,清军统帅叶志超却日日置酒商会,浑然不觉。日军于八月十六日发动猛攻,清军总兵左宝贵阵亡,提督叶志超率诸将仓皇突围北逃,死伤惨重,平壤陷于日军,所有储存的军械粮饷都拱手留给了敌人。读完了电文,铁云拍案叹息道:“官军精锐都在平壤,这一仗损失惨重,中日之战恐怕凶多吉少。” 振玉道:“现在只能指望北洋海军了,如果海军胜利了,战事尚有可为,如果也败了,恐怕战火就要烧到鸭绿江西边我们自己的国土上了。” 众人嗟叹了一会方才散去。铁云回到家中。孟熊也正在读报,两人又为平壤之败叹息议论了一番,铁云方才说道: “大哥,今天在碑帖店遇见了罗叔蕴。” 孟熊放了报纸说道:“你也真是,同住一城,直到今天才相识,大概你认为罗叔蕴不值一交吧。” “不,不是我傲慢,确是生性疏懒。” 孟熊摇摇头道:“你的脾气瞒得过我?要是你钦佩一个人,会懒于和人结交吗?” 铁云讪讪地笑道:“也许是这样吧,不过今天见了叔蕴那样刻苦做学问的精神,我完全改变了看法,他买不起昂贵的碑帖,常常在店堂里一站半天地孜孜揣摩,连掌柜和伙计都受了感动,我是自愧不如。叔蕴假如手头宽裕一些,生活安定一些,他的学问一定能够蒸蒸日上,大放异采,令世人刮目相看。” “是这样。不是大哥自夸,十年前我就看出罗叔蕴是个可造之才,经常借书给他,给他提供读书做学问的方便。” 铁云笑道:“大哥的眼光当然远在兄弟之上。现在我也想为罗君助一笔之力,听说他仍然在家中办个书塾,教几个顽童,收入甚是菲薄。我家现在请的西席先生有意辞馆,已经挽留他做到年底,明年何不就请叔蕴接替,束修从丰,也尽我们助人成才的一点心意。” “很好,我也有这个意思,过几天征求一下叔蕴的意见,如果他愿意,就这么定下来吧。” 罗振玉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对甲骨文和青铜器等考古卓有成就的人物,他的脱颖而出一方面由于自己的苦学,也由于铁云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帮助。 不料才隔两天,报上又登出北洋海军大败的消息,八月十七日北洋海军主力舰队运送援军六千人在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后,启锚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海军袭击,北洋海军指挥不当,损失兵舰五艘,铁甲主力舰定远号等也受重创,狼狈逃入威海卫军港,从此不敢出港应战。进入九月,日军侵入辽东,清军节节败退,北洋大臣李鸿章奉旨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职留任。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一八九五年)正月,威海卫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清廷见败局已定,而日本陆军尚在凶猛进攻,威胁京津,只得降旨开复李鸿章的一切处分,派为头等钦差大臣,赴日议和,而以云贵总督王文韶署理直隶总督。那位请缨赴敌奉派为“帮办军务”的吴大澂率军由山海关出发,进驻营口以北的田庄台,统率清军各部抵敌西侵的日军。反攻海域。可是大澂指挥不动临时拼凑的六万乌合之众,连他由湖南带来的湘军将领也多是贪生怕死之徒,大澂本人又不懂军事,海域未攻下,却被日军偷袭了田庄台东面的牛庄。大澂怕后路被截断,仓皇放弃田庄台,夜奔锦州,羞愤拔剑自杀,被部下劝阻。朝廷下旨申斥大澂“徒托空言,疏于调度。”皇上念他勇于请战,命他回任湖南巡抚。终因御使们纷纷弹劾,不得不将他开缺罢官,回转家乡苏州,后来又得了“永不叙用”的谕音。吴大澂光采辉耀而又不无可悲的一生就这么如秋夜流星般一闪而逝了。至于那位以钦差大臣身份统率关外清军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却比吴大澂乖巧得多,他常驻天津,不肯临敌,被朝廷严旨催促,才进驻山海关,始终不曾出关一步,吴大澂倒了楣,他却安然无恙地回任两江。大澂书生本色,全凭一时报国血气,怎敌得过袖手旁观的官场老手。 新春之后,罗振玉到刘府教书,教授孟熊次子大临,三子大猷,铁云的三子大缙,四子大绅,以及邻居家的几个孩子,束修每年二百元,从此生活有了改善,课读之余可以从容研究学问了。 是年三月,中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赔款二万万两,消息传来,举国激愤,纷纷反对割地求和,后来李鸿章利用列强之间矛盾,请俄国联合法德二国出面干涉,以三千万两代价,逼迫日本交回辽东半岛。中日甲午之战暴露了清廷的腐败和国家命运的垂危,爱国志士莫不悲愤填胸,有人寄希望于光绪皇上,要求变法维新,有人则认为惟有推翻腐朽的清廷,才能复兴中华,革命运动从此蓬勃兴起。这一年正是乙未科会试之年,数千举子集于京师,广东南海举人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要求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各省应试举人梁启超等在万言书上签名的达一千三百余人,呈递给都察院转奏皇上,是谓“公车上书”,可惜都察院不敢转递。革命党人孙文则联合兴中会志士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满清。李鸿章签约回国后,被国人所唾骂,成了众矢之的,朝廷给了他面子,命他入阁办事,因为他仍是文华殿大学士,不过内阁无权无势,他也成了朝中的闲人了。 铁云兄弟嗟叹国事不振,忧愤不已。铁云激动地说道:“鸦片之战,敲响了我中华民族的警钟,然而醉生梦死者依然故我。以为老大帝国经得住大风大浪。现在甲午一战,才真正把国人唤醒了,我们退无可退,再长此因循苟安下去,国将不国,人人都当亡国奴了。我不是朝廷大臣,亦非军人,上书无门,请缨无路,做老百姓的欲求挽救国家于危亡,惟有投身实业,振兴经济,富国然后可以强兵,仅靠国人自身的力量难以办到,应该借重洋人的资金技术,开矿、办工厂、造铁路,这才是一条捷径。李中堂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是人中英杰,可是仅靠官方的力量还不够,普天下四万万同胞都动起来了,众志成城,国家才有救。大哥,但等孝满进京,兄弟就要走这条依靠洋人之力办矿建铁路的光明大道,不管会遭受多少非难,遇到多少困厄,此生不灭,此志不渝!” 三十二 芦汉铁路,刘鹗中了张之洞的圈套 铁云大显身手的时机终于来了。 甲午战后,皇上载怡含愤忍辱,力图振作,下旨兴办铁路,湖广总督张之洞再次提出先修拖延了几年的芦汉铁路。听到这个消息,铁云心头痒痒的,恨不能一步就将这条铁路的承办权拿了过来,可是自己尚在服中,不能出去活动,只能干着急。 眼睁睁到了这一年的九月,孟熊忽见报上登了一道上谕,批准兴建芦汉铁路,并指出:“由芦沟桥南抵汉口干路一条,道里较长,经费亦巨。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千万两以上者,着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又说:“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如有成效可贵,必当加以奖励。”孟熊读完了上谕,摇了摇头,集股千万两谈何容易,铁云的巴望只能是梦想罢了,并不当一回事。过了一会,铁云从惜阴堂过来,问道: “大哥,报上有好消息吗?” 孟熊道:“虽有一条兴办铁路的上谕,算不得好消息,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铁云抓过报纸读了,忽然兴奋地叫道:“大哥,有有有,这道上谕不就是绝好的佳音?反正已经满服了,我要上禀帖承办,把芦汉铁路包下来,事情成了,天下闻名,可以和盛杏荪并驾齐驱了。” “你发疯了!”孟熊训斥道:“就是倾家荡产,也只能凑个零头,一千万两是容易的吗?快别异想天开了。”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